中医药治疗胆石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1-09-02 05:11刘强王大步张强刘杉张浩然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28期
关键词:胆石症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刘强 王大步 张强 刘杉 张浩然

【关键词】中医药;胆石症;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胆石症为胆道系统疾病,含括胆囊与胆管部位结石,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恶心呕吐、腹痛和黄疸等症状,而且易引起胆道感染、胆道梗阻、胆源性胰腺炎与胆囊穿孔等,对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在我国,胆石症的成人发病率在9%~10.1%,特别是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的转变,直接提高了临床发病率。胆石症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胆汁无法溶解过多的胆固醇,致使多余的胆固醇于囊内结存成固体颗粒而形成结石。胆石症容易复发且存在溶石困难和排石不出的特征。现阶段,西医治疗胆石症一般选用手术,主要包括保胆取石术与胆囊切除术两种[1]。前者则无法保证结石的根除性,术后容易残留结石且复发率较高,而后者会使胆管受损,胆囊功能很难保留,进而对人体的食物消化与吸收效果产生影响。当前,临床使用中医药在胆结石的溶石和排石、以及预防其再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且副作用较小且复发率不高。因此,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胆石症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篇综述。

1 胆石症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在中医学领域,胆石症被划归至“黄疸”“腹痛”和“胁痛”等范畴,目前普遍认为饮食失节、情志失调、久病耗伤、劳倦过度、体质素虚或外感湿热等累及于胆囊,导致气滞、湿热、瘀血蕴结,致使肝胆疏泄不利,引起胆汁排泄失常,长此以往即可成石。根据文献研究结果可知,胆石症病位在胆囊,与肝、肺、脾关系密切,临床上以肝胆湿热证、肝胆气滞证、瘀血阻络证较为最为常见,治疗以疏肝理气、清热化湿、活血化瘀,利胆排石为主要方法。

近来研究表明,导致胆石症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与体质关系密切,很多医者在临床研究中将重点集中于体质偏颇的纠正方面,进而对结石再生加以预防。有学者针对胆石症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进行了研究并发现,体质类型最多的是湿热体质,其次为痰湿体质,再次为气虚体质,随后依次为气郁体质、血瘀体质、阳虚体质、平和体质、阴虚体质和特禀体质[2]。其中,湿热体质、痰湿体质与气郁体质属于实性体质,占比也最大。另外,通过对调查研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湿热体质和痰湿体质的胆石症患者均比常人高,尤其是湿热体质。由此可见,湿热体质与痰湿体质较其他体质的患者,更容易患胆石症。

2 中医药治疗胆石症的用药规律与药理机制

在药物治疗胆石症患者的过程中,重点在于理气类药物。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后了解到,部分中药能够对结石的形成加以抑制,利用胆石的排出,所以应结合临床症状科学选用对于胆石敏感且合理的中医藥。

鲍雪东在研究中发现朱培庭教授对胆石症临床治疗中,其处方根据功效由高至低表现为补气药物、养阴药物、理气药物、消食药物等,而最常见的中药组方包括茵陈、虎杖、生山楂、黄芪和太子参。此外,汪得利等人将胆石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发现证型主要包括肝胆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肝阴不足证和瘀血阻滞证等。最常见的证型就是肝郁气滞型,在用药治疗中,药效最好的就是理气药,而清热药为其次,随后是健脾补虚药与消食药、活血化瘀药等[3]。而根据临床中药物的使用频率,最常见的就是柴胡、木香、麦芽和蒲公英等,延胡索、鸡内金、海金沙与金钱草等使用频率偏低,枳壳、郁金、佛手、黄芩、法半夏等也经常使用。赵玉清等人采用数据挖掘的方式了解到,胆结石症患者以肝失疏泄证与湿热郁遏证为临床症状,在治疗中选择使用清热利湿和疏肝理气等功效的中医药。另外,汪龙德经实验研究后了解到,郁金的保肝利胆与排石效果明显,最主要的作用机制就是对奥狄氏括约肌位相性收缩加以抑制,更有利于胆囊与十二指肠的收缩。此外,海金沙在胆汁分泌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对草酸钙结石形成加以抑制,具有抗菌与抗氧化等诸多药理活性。

3 胆石症单一中药验方治疗的研究进展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胆石症患者在进行中医治疗后,其胆囊与胆管部位结石的大小与数目会明显缩减,且血清学指标有所改善。王国英将纳入胆石症标准的胆结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选择鹅去氧胆酸,实验组则选取利胆排石汤,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且不良反应少。而吕杭州等人将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选用胆石利通片,实验组选用冲击排石方,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发现,实验组患者的结石大小与数目明显减少,其血清胆固醇水平也数值降低,临床症状积分也随之改善,效果远比对照组理想。可以说明,临床采用冲击排石方法对胆结石的治疗效果更理想,通过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即可实现排石。此外,徐步海等人在基础治疗胆结石患者的基础上与江氏排石汤联合应用,对痰瘀互结型的胆石症患者进行治疗,同样发现患者的血清学指标与影像学指标改善明显,且比基础治疗联合金胆片的疗效更明显。刘明仁等人选择泥沙样胆结石并发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且随机划分成两组,对照组选用消炎利胆片口服治疗,而实验组选择四金排石利胆汤口服治疗,根据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

牛祎明选择胆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实验组则联合中药化石排石汤,在总有效率与胆囊体积缩小率方面高于于对照组(P<0.05)。而韩丽霞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中医门诊治疗肝胆气郁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对照组采用排石利胆颗粒治疗,实验组采用调中溶石汤加减治疗,在疗效方面,前者优于后者,且实验组对于患者嗳气、腹胀纳差、便干和胸闷恶心等症状的改善效果也比对照组理想。李凯杰等人选择胆囊泥沙样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服用排石利胆颗粒,而实验组则服用自拟中药汤剂,与体位排石治疗结合,后者疗效比前者更理想[4]。总体来讲,通过中医药治疗胆石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缓解,治疗效果明显且副作用小。

4 胆石症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4.1 手术联合中药治疗 如何对术后结石复发进行有效预防,降低二次手术发生率已成为临床治疗胆石症的研究重点。而贾学峰等[5] 将胆固醇型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成两组,均采用腹腔镜保胆取石手术治疗,并于术后开展常规性补液与抗感染治疗,而实验组则联合复方利胆排石汤治疗,经临床治疗,实验组患者的胆囊壁厚度、直接胆红素、钙离子含量、间接胆红素与胆汁内总胆固醇下降显著,而患者的胆囊收缩功能与胆汁内总胆汁酸含量则显著提高,效果更理想。何勇[7] 选择胆囊伴胆石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腹腔镜手术为基础治疗方法,联合消炎利胆汤加减治疗,疗效远远优于单纯的手术治疗。陈永辉[6] 选择行保胆取石术治疗的患者,在术后5 d 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胆石利通片治疗,而实验组则采用自拟的重要陷胸三金汤治疗,实验组临床症状的改善以及胆囊收缩功能的恢复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此外,江志沅等[8]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将消炎利胆片与经皮肝穿刺胆道镜碎石取石术联合治疗胆石症,可使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中医症状评分和结石复发率均明显改善。在临床治疗胆结石并发慢性胆囊炎患者的过程中,选用柴芍疏肝利胆排石汤的炎症疗效与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西医治疗。根据现代研究结果表明,将手术治疗与中医药联合后,患者术后残石率与复发率均有所降低。

4.2 针灸联合中药治疗 在临床治疗胆石症的过程中,将中药与针刺治疗方法联合应用,能够实现取长补短的效果,使患者临床症状在短时间内缓解,治疗效果也将显著提高,因而发展前景广阔。针刺治疗可辅助中药,利于胆囊收缩,使胆管有所扩张,利于排石,同时在患者胆石症急性发作期间,其疼痛感也将有所缓解。临床研究中,将胆石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前者采用针刺与大柴胡汤加减联合治疗,后者采用熊去氧胆酸片。穴位选取一般包括日月穴、胆俞穴和梁门穴。而药剂的基本组方包括10 g木香、15 g 丹参、10 g 丹皮、15 g 大黄、10 g 柴胡、10 g 山栀子、30 g 金钱草、15 g 鸡内金、30 g 海金沙、10 g 虎杖、10 g 枳壳、10 g 延胡索。经临床治疗后,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8]。

4.3 西药联合中药治疗 胆石症临床治疗中,西药的使用率最高,一般包括鹅去氧胆酸与熊去氧胆酸等胆酸制剂。由于此西药会使胆汁酸池扩大,加快胆道磷脂的分泌速度,使肠道内部胆固醇的重吸收被抑制,胆汁内的胆固醇饱和度也随之降低,使得胆结石缩小亦或是溶解,所以在治疗胆固醇结石方面的效果理想,但具有较高的复发率。所以在临床中联合中药,能够使肥胆固醇结石治疗效果得到改善,并降低胆石症的复发几率。研究中,选择胆石症并发慢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奇偶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选择熊去氧胆酸片,实验组在熊去氧胆酸片基础上联合疏肝利胆通泄汤治疗。疏肝利胆通泄湯的基本组方包括6 g甘草、15 g 姜黄、20 g 茵陈、10 g 延胡索、10 g 枳壳、15 g 虎杖、10 g 连翘、10 g 赤芍、20 g 蒲公英、15 g 柴胡、20 g 金钱草、10 g 鸡内金、10 g 大黄。两组患者经一个月治疗后,实验组疗效更理想。因单一使用西药治疗,价格昂贵且停药容易复发,所以联合应用中药,可明显增强疗效,减少长时间服用西药所带来的副作用,且使得患者的经济负担也随之缓解。

5 研究展望

在现代研究中发现,胆石症的发病原因大部分是胆汁成分异常以及胆道运动功能失调。在西医治疗中,以手术为主,但很难使胆囊的运动功能得以改变,更难使胆汁内的致石性加以改变。祖国医学认为,湿热、血瘀、气滞和痰湿等是胆石症的主要病理因素。在中医药治疗中,可对体质偏颇加以纠正,使患者体内环境得到调整,进而对结石形成的源头加以阻断,以达到胆石再生的预防目的。与此同时,采用排石与溶石等方式可将结石清除,进而实现标本兼治目标。根据大量临床研究成果发现,中药的溶石排石效果更明显,特别是鸡内金、金钱草、威灵仙、海金沙和茵陈等,溶石的功效突出。中医药对胆石症的治疗始终局限于理论层面研究与临床观察,临床研究尚未完善,而且中药起效成分、作用机制与靶点等均不明确。为此,在后期临床研究中,需将重点集中于溶石排石中药共通点的探索方面。

猜你喜欢
胆石症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GNSS-PPP算法与应用的研究进展
CHI3L1在神经系统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进展述评
脂肪肝与胆石症可以“异病同治”
妊娠糖尿病合并胆石症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如何选择胆石症的治疗方法等3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