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甲肾上腺素联合西咪替丁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对患儿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2021-09-02 08:14冯惠蓝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28期
关键词:不良反应

冯惠蓝

【关键词】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去甲肾上腺素;西咪替丁;不良反应

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急重症,其高危因素包括有窒息、早产、低体重、感染、开奶过早、消化道病变和全身系统性病变等,早期临床表现受出血部位、出血量等因素影响,多见呕吐、腹胀、血便、休克和腹腔内游离气体体征,若不及时干预治疗,很容易为威胁患儿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针对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主要以对症止血治疗为主,即禁食、氯化钠溶液洗胃和凝血酶、维生素K1以及立止血等,出血量大者可适当进行氧疗、输血。通过早期止血改善患儿症状,其价值得到多方肯定[2]。而近期,有报道发现[3],西咪替丁和去甲肾上腺素在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中具有良好效果,但其联合应用效果报道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次研究选取68 例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对二者联合应用效果和安全性展开分析,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 年10 月至2020 年2 月期间就诊于院的上消化道出血新生儿随机分组。对照组34 例,男19例、女15 例,日龄1~22 d,平均日龄(11.57±2.39)d,足月儿26 例,早产儿8 例,原发病类型:新生儿窒息20 例,新生儿肺炎9 例,败血症2 例,其他3 例;观察组34 例,男18 例、女16 例,日龄1~21 d,平均日龄(11.43±2.28)d,足月儿28例,早产儿6 例,原发病类型:新生儿窒息21 例,新生儿肺炎10 例,败血症2 例,其他1 例,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P>0.05)。纳入标准[4]:家属知情同意;符合临床关于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相关诊断标准;无药物过敏反应;胃内容物及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排除标准:合并免疫缺陷、心脏病及其他严重器质性损伤;合并凝血功能异常;消化道畸形者;合并全身出血性疾病或咽下综合征;过敏体质;家属拒绝参与研究或中途转院。

1.2 方法 患儿入院后由专业的护理人员为家属进行宣教,并取平卧位,做好保暖。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即给予洗胃、禁食、抗感染、静脉营养、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和止血,维生素K1 注射液( 国药准字H34021789,芜湖康奇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5~1 mg/(kg.d);酚磺乙胺注射液( 国药准字H42020039,湖北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5 mg/(kg.d)。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去甲肾上腺素和西咪替丁治疗,方法为:取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 国药准字H42021301,远大医药( 中国) 有限公司生产)8 mg 加100 mL冷0.9% 氯化钠溶液稀释,10~20 mL/ 次,由鼻饲管注入,保留30 min,再吸出,严重者可间隔2~4 h 注入1 次,症状缓解后逐渐延迟用药时间;西咪替丁注射液( 国药准字H44024630,广东南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10~15 mg/(kg.d) 混于0.9% 氯化钠注射液20 mL 中静滴,1~2 次/d,止血后继续用2~3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出血停止时间、隐血转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变化。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取其静脉血2 mL,分离血清后取上清液,采用羚胺法对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水平进行测定,以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浆丙二醛(MDA) 水平。疗效评定即24 h 内出血停止或48 h 内未出现继发性出血则为显效;48 h 内出血停止且未出现继发性出血,隐血试验阴性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隐血试验呈现阳性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00%。记录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纳入SPSS22.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 表示,t 检验;计数资料用例(%) 表示,χ2 检验,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相关指标分析 观察组出血停止、隐血转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应激指标分析 治疗前两组SOD、MDA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OD 水平较治疗前升高,MDA 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SOD 水平高于对照组而MDA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 疗效分析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2.4 不良反应分析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详见表4。

3 讨论

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多由各类急危重症导致应激性溃疡所致。现代医学发现[5],新生儿出生后受体质发育影响,其胃肠粘膜娇嫩且保护能力较弱,具有易损性,当机体收到创伤,包括休克、败血症等,会出现一系列神经内分泌代偿反应,交感神经興奋性增加和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进而收缩胃肠道血管平滑肌,减少黏膜血流量,黏液分泌减少,胃泌素、胃蛋白酶分泌增加,同时组织胺和乙酸胆碱刺激黏膜壁细胞上H2 受体,使H+ 分泌增加,出现黏膜代谢障碍,诱发黏膜糜烂、甚至出血。若不及时干预治疗,不仅会影响新生儿的正常摄入,还会威胁生命安全。为此,加强早期出血控制并恢复肠内营养对促进新生儿康复有重要价值。

维生素K1 和酚磺乙胺是临床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常用药物。维生素K1 是肝脏合成因子Ⅱ、Ⅶ、Ⅸ、Ⅹ必须物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促使凝血酶原前体转化为凝血酶原进而达到止血目的。而现代药理学发现[6],维生素K1 还能够参与机体氧化过程中,增加肠蠕动和分泌功能。而酚磺乙胺属于促凝血药物,能够有效的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使血管收缩,缩短出血时间。此外,酚磺乙胺还能增强血小板粘附性,缩短凝血时间[7]。

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出血停止、隐血转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其结果和陈少军[8]、王爱华[9] 等人一致;而且分析二者应激反应可知,观察组对患儿SOD 和MDA 改善效果更好,其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可知,去甲肾上腺素联合西咪替丁能够减轻机体应激反应以及保护胃肠黏膜有关[11]。去甲肾上腺素属于肾上腺素能受体α、β 受体兴奋剂,相较于盐酸肾上腺素,其主要作用于α 受体且收缩血管和升压作用强。以鼻饲管注入去甲肾上腺素,可以直接接触出血病灶,强烈收缩毛细血管、小动脉及小静脉,进而提高整体治疗效果。而西咪替丁是一种特异竞争性H2- 受体拮抗剂,对于抑制胃酸分泌有重要作用。此外,现代研究发现[10],西咪替丁还能抑制由组胺、胰岛素和食物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并降低其胃酸酸度,保护黏膜和预防上消化道出血。既往徐萍[12] 等人在研究中发现,西咪替丁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相较于传统疗法,其效果更好。其结果和本次调查结果相符,进一步表明本次研究方案价值值得肯定。

综上所述,将去甲肾上腺素联合西咪替丁用于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不良反应
不同剂量黄体酮治疗无排卵性月经失调的对比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抗凝药治疗的影响
32546例疏血通注射液医院集中监测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