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而不杂:内蒙古铁丝编织灯笼的结构语言

2021-09-02 07:19蔡正语
流行色 2021年6期
关键词:宫灯铁丝灯笼

蔡正语

上海美术学院 上海 200000

灯笼是中国人传统节日的文化象征,1800多年前的西汉,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为了营造团圆的气氛,家家户户都挂起象征团圆的红灯笼。经过灯笼制造者的不断继承发扬,灯笼逐渐走进家家户户的视野,广为流传,同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太仆寺旗铁丝编织灯笼作为一种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手工艺人对铁丝进行不同种类的编织,利用铁丝的特性,将其塑造成为不同形状的图案。铁丝编织灯笼共有七十五种形态,十几种编织方法。在传承人的精心打磨下,呈现出各具神态的造型。铁丝编织灯笼不仅结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还利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图案进行创作,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不可缺少的吉祥物。

一、内蒙古铁丝编织灯笼的历史传承

相传,灯笼的由来有不同类型的故事,在古人看来,灯笼除照明外,驱逐猛兽也是主要功效。西汉时期,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挂起红色的灯笼,以示庆贺。从此红色灯笼就变成了中国人团圆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灯笼的种类和颜色越来越丰富,花样也越来越别具一格。在东汉,明帝提倡挂灯,听说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后来到唐朝,人们不仅在重要节日悬挂灯笼,以增加节日气氛,人们在进行祈福时也会悬挂灯笼,寓意“国泰民安”,而花灯的习俗也是从此流传至今的。 直至宋代,元宵节观灯笼的习俗,会从年前的冬至持续到正月十六,花灯盛会,热闹非凡。明代灯市早期为灯节而设立,后发展为交易百货的市场。清代住所与寺庙都有独特的灯景,宫廷灯彩更对后期民间花灯产生深远影响。 丰富的民众生活使得制灯的工艺也从此发展到了顶峰。 灯笼产业发展之迅猛,制灯工坊的不断涌现,大批手工艺人凭借的代代相传的匠心精神,使灯笼制作得到长足的发展。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象征着中华文明的灿烂。

坐落于内蒙古的太仆寺旗铁丝编织灯笼,历经三代相传,曾多次为官府制作灯笼,其中第三代传承人杜学龙,更是将铁丝编织灯笼作为中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出国门,走向世界。尽管现代社会中,灯笼已经不再被传统的认为是照明灯具,而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象征,并且还会作为装饰品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铁丝编织灯笼的制成工艺

七十五种不同的造型、十几种编织方法将太仆寺旗的铁丝编织灯笼分为花坛灯笼、圆球灯笼、工艺纱灯、玻璃灯笼、圆筒灯笼、六角灯笼、方形灯笼、六角宫灯、铜线灯笼等,其形态各异,尽显编织之美。不同于竹类编织,由于铁丝这类材质的回弹性弱,需要手工艺人不断地练习,通过手指使用相同大小力度,将铁丝旋转、弯折的程度达到一致。编织不同图案时,考虑到铁丝的特性,为了减少错误率,计算铁丝的弯曲间隔尺寸格外重要,保证了形状的同时,又将看似普通的灯笼赋予了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图案。无论是技艺手法还是神态外貌,集趣味性以及观赏性于一体,巧夺天工,浑然天成。正是由于非遗传承人历代相传的技艺和创新精神,使得丰富多彩的铁丝灯笼得到长足发展。

其中,大部分灯笼在编织完成之后,都会在其内部,用染织、或亦是刺绣好的半透明布帛贴置于编织灯笼内侧,电子蜡烛放置其中,从而使铁丝编织灯笼富有实用性和美观性。然而玻璃灯笼则是用铁丝或者铜丝编织好框架的情况下,再镶嵌透明玻璃而成。

在众多灯笼中,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是六角宫灯。宫灯始于东汉,盛于隋唐。宫灯长期为宫廷所用,色彩华丽,复杂精美的装饰是尊贵的象征。此类六角宫灯有6个对立面,多以紫檀、红木、花梨等贵重木材做骨架。由上扇、下扇两部分构成,上扇宽于下扇。六根立柱筑于六角,分别挂以龙头或凤头,充满宫廷气息,富丽堂皇。上扇使用短立柱,下扇则用长立柱,立柱之间均有精美画屏构成。而太仆寺旗铁丝编织的六角宫灯虽也分为两部分、六个面,但把编织的花纹也融入在其中,以铁丝或铜丝为基础,上扇内外两层,内层与下扇同宽,外层是均匀的镂空编织,六角上下分别挂以螺旋花,铁丝编织的六角宫灯增加了趣味性。整件宫灯需要灯帽盘丝32圈、三角孔48个、挂钩、转环一个、立柱4根、螺旋花32个、主茎68条、螺旋花54个、麻花劲儿86000股、玫瑰花24朵、编制所致的小方孔10000个、大方孔8600个,复杂的工艺需要传承人的制作、调整、打磨、防锈处理、上漆等多道工序。编织后的铁丝纵横交错,近看不乏细节,表现力极强,材质与外形的融合将“物”之美表达的淋漓尽致。若再将提前染织好的红色纱布粘于内部,就可谓称得上"珑玲世人叹,艺绝神仙惊"。

三、非遗视角下铁丝编织灯笼的发展

当今社会,民众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日渐增加,灯笼作为收藏欣赏的传统工艺品,在将传统文化带入寻常百姓家的同时,国内外的艺术家对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灯笼也充满兴趣。非遗传承人杜学龙将编织好的铁丝灯笼带至北京,独特的工艺吸引外商投资,并在马来西亚进行销售,走出国门。

用铁丝编织的灯笼,成本低廉,在外形上有很大的可塑性,通过具有现代审美的设计,将其转变为现代人家家户户所能够接受的家居产品,装饰品。发挥铁丝的成本优势,用低廉的价格,精美的工艺,结合非遗趣味性,将设计的作品转变为实用的生活用品。

为了追求“美”,传统的技艺在大众心中只停留在外形概念之上,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节日赋予的概念,更是民间艺人在对待传统器物时精益求精、再创造的魄力、以及不断求索的精神。廉价的原材料经过传承人的双手赋予非遗灵魂,变得饶有趣味,极具代表性,在历史的选择和岁月的沉淀后,成为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产物。

太仆寺旗非遗传承人将灯笼进行科学化,系统性地整理制作,外观上很好的保持了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造型,在技巧和细节上进行周密的运算,使得灯笼的各个部分在编织完成后八面玲珑、独具匠心、尽显科学之“美”。在赋予传统意义的同时,展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世界发展进程中不忘初心的匠心精神。

四、结语

太仆寺旗铁丝编织灯笼制作方式凸显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性、趣味性,同时也将传统的故事文化融入在一根根铁丝中。制作工艺上,非遗传承人牢牢地通过传承下的技艺进行制作,也将通俗易懂的方式和随处可见的原材料走进生活。在运用编织趣味性的同时,在造型上也有了很大的可塑性。在结合了古人与现代人的智慧,变成让当今社会人越来越喜欢,接受的非遗产品。本文结合具体案例,通过对太仆寺旗铁丝编织灯笼进行了解,对其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六角宫灯”展开深度剖析,了解其构造,编制方法,具有很高的运用价值,有助于深入考察研究传统的灯笼设计规律,对于启发现代的产品,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猜你喜欢
宫灯铁丝灯笼
长信宫灯
一盏灯的绚烂
铁丝有多长
长信宫灯:光影婆娑中的汉代智慧
铁丝的幽默世界
糊灯笼
两长两短
挂灯笼
挂灯笼
熟练的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