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昕:愿做中国拼布通往世界舞台的一座桥梁

2021-09-02 07:19艳光
流行色 2021年6期
关键词:俱乐部老师

文/艳光

“我们中国拼布人,既有技巧,又有丰富的文化修养,现在缺的只是和国际接壤,那么我愿意做一个桥梁,希望我们可以通过拼布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也希望世界更了解、更喜欢中国文化。”

每每听可爱的国内拼布人讲述自己拼布路上的导师时,姚昕都是经常出现的一个名字。她们的描述里,姚昕专业、热心,给了国内拼布人很多帮助,并对国内拼布的发展有着殷切的期盼。听完姚昕老师的故事,她的坚韧、直爽和亲切和同样让人印象深刻且心生敬佩。

在人生低谷中遇见拼布

回首姚昕与拼布的结缘,可谓苦痛中的一束光亮。

三十多年前,姚昕到了海外,结婚后定居美国。本来,日子会一直欣欣向荣、舒适安逸,奈何结婚几年后,丈夫忽然患病离世。留下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亲友在旁的姚昕一人在异国他乡。那时候的状况是国内的家人无法去到姚昕身边帮忙,她住的地方在山区,邻居之间相隔甚远,姚昕就像是忽然被扔到了孤岛上,隔绝了与外界的联系。

一下子跌进人生低谷的姚昕陷入了抑郁中。在看心理医生的过程中,心理医生对姚昕说,要想从困境中走出来,最好找到一个钟情的爱好,把精力投入到爱好里,会很有帮助。

一次,姚昕到镇上办事,事情处理完后看到有很多人聚在一个地方,她无意识地走进去看,原来是一个小展览会,里面的展品正是拼布。当即,她就被其中几幅作品吸引住了。于是姚昕和举办展览的人聊了起来。她们都已经退休,非常热心,鼓励姚昕来参加拼布俱乐部。“后来她们邀请我去,我就去参加了。参加了以后,就在镇上卖布的地方上了两堂课,就突然觉得这个东西好喜欢。”于是姚昕开始从基础学起拼布。

姚昕说自己小时候并没有学过女红,甚至连扣子都不会缝,但是从小对于美术、艺术这些是很喜欢的,只是那时候的家长都觉得这些很难让人养活自己,不能作为职业来发展。谁能想到,在异国他乡的艰难时刻,正是这些陪着姚昕度过艰难时刻,重新收获幸福。

困境中开出鲜艳的花

学习拼布之后,姚昕慢慢从孤单无助的忧郁中走了出来,慢慢有了朋友、有了社交,尤其是拼布不仅变成一种热爱,还带来一部分经济收入—坚韧的她不仅解决了生活的难题,更是在困境中开出鲜艳的花来。

进入拼布俱乐部学习后,姚昕更多地了解了美国的拼布以及拼布俱乐部是如何运转的。

“拼布在美国比较普遍:做一个拼布被子给自己的儿女用,孩子结婚或者是小婴儿出生以后,会作为一个贺喜的东西赠送。拼布人大多数是退了休的、五六十岁的女性,或者是四五十岁的家庭妇女,她们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有的甚至是孙辈也都稍微大一点了,而且在美国没有说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必须得帮忙照看孙辈,都是父母自己来,所以四十多岁到六十多岁的很多人就比较有闲了,他们就希望能找到另外一个事、一个爱好。

“那么喜欢做拼布的人就集合在一起,自发组建成小小的俱乐部,几乎每个镇上都有。大家每年交一点点会费,用于到别的地方请一些比较好的老师。因为是到非盈利的机构里讲课,所以老师的收费也很低。”

“老师会把自己的作品先展示出来,全部做一遍介绍,我是怎么做设计怎么做出来的。然后每个老师也都有自己的一些技巧,比如有人特别擅长压线,有人擅长手工。大家都了解了之后,那么对这个老师比较有兴趣的人就会来上她的课。俱乐部会定期请一些不同的老师来上课。这样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交了一些朋友,就像互相教育,比如说我会这个你会那个就相互学,这样就会有社交。”

“俱乐部呢,每年会把自己的作品组织放在一起,开一个小小的展览,为了支持这些做拼布的人,会收5块钱的门票。这个钱会留在俱乐部里再去请老师,这样俱乐部就有了运转。”

“因为那时候我一个人就要自食其力了,所以我就想我可不可以通过拼布来养活自己,因为毕竟做什么事情都是希望做一个你自己特别喜欢的、做起来也有意思,而且还能有收入的。”

拼布越做越好,并且逐渐形成自己风格之后,姚昕开始被邀请到俱乐部去讲课。后来知道了还有一些大型的拼布展览,姚昕开始专注做一些参展作品。在学习拼布四五年之后,姚昕的作品就在美国拼布协会的展览中获奖了。

“我当时的想法是,如果我要是能够参加展览得到一些奖项,那我的知名度就高了,大家就会来更多地来找我上课。而且我也买了一个长臂机,用这个长臂机做外来加工,帮忙做压线。从那以后我就一直以拼布教学、加工压线和参加展览来养活我自己。”

再后来,姚昕遇到了现在的丈夫,日子安逸幸福,姚昕也得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创作。

中国风与国际化

做了几年拼布之后,姚昕形成了自己的作品风格,古香古色的中国风散发着浓浓的东方韵味,同时又雍容大气、雅俗共赏。虽然是一个画面,但看起来却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加上精彩的细节,让人久久不愿挪开眼睛。

《夕阳下的平静》,2003年

“这幅作品是我的第一幅贴布作品,也是我第一幅在美国拼布协会的大展上获奖的作品,给我增加了很多信心。”

“做这幅作品呢,实际上是对我自己当时心情的表达,因为我通过拼布,重新找回了心灵上的平静。”

《“CHINA”》,2003年

“这是我第二个获奖作品。第一个作品是我通过拼布找到了心灵上的安宁,这第二个呢叫‘China’,直译过来是中国的意思,但在西方,China还指瓷器,因为以前做瓷器最好的就是中国人,西方尤其是英国,会把比较好的瓷器才叫China。”

“那这幅作品里,中间是一个盘子,就是代表我从哪里来的,旁边是一只很雄伟的鸟,我就把这只鸟比喻是我。对我来说,就是用中国的文化通过拼布向大家介绍我来自哪里。实际上,当我决定做作品投稿到展览会的时候,我就决定,我所有作品里都要有中国元素、中国风味,也是要向大家展示说这个作品是中国人做的。”

《我的小鹿》,2005年

“因为我住在山区,我家旁边呢,有两块很大的石头,每年都会有一个鹿妈妈在这里生一只小鹿,带着小鹿长大。从春天开始一直到过了夏天都可以看到鹿妈妈和这只小鹿在我家周围生活,我家的小狗对它们也很习以为常、很友好。这么近距离地接触大自然和野生动物是第一次,所以我由此启发做了这个作品。”

《吹笛女》,2006年

“这是一个迷你作品,尺寸很小,我因为很喜欢这个民族小女孩吹笛子的样子,就做了这样一个小小的作品。”

《九宫图》,2009年

“又称梦中花。在我囯历史中,长期以来,人们对美的追求经常表现在花上,无论是敦煌、古建筑,还是雕刻、瓷器上都可以看到。让我为之惊叹的是古代艺术家们把花儿设计得如此神采飘逸,如梦如仙!使我不得不为此做一幅拼布。这幅作品由于当时我的长臂机出了问题,朋友Cindy Seitz-Krug压线。”

《永不凋谢的牡丹》,2010年

“我喜欢牡丹,它雍容华贵不愧为花中之王。这幅作品是受到中国传统木雕的启发而创作的,亦由朋友Cindy Seitz-Krug 压线。”

《牡丹亭》,2011年

“从小就喜欢牡丹,《牡丹亭》又是一个惊梦游园还魂的优美动人的故事,所以受中国文化词曲的启发,做了这个作品。”

《月亮花》,2016年

背面

“加州属于地中海式气候,冬天多雨温暖,夏天干燥无雨,每天都是万里无云的大太阳。所以加州有些地方属于沙漠性气候,非常干燥。但是野地里呢,夏天会开一种黄色的小野花,一开就是一片一片的,尤其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在月亮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的漂亮。当地的印第安人管它叫月亮花,就是因为它在月亮底下开得格外鲜艳。”

“我感觉呢,作为一个华人,不管在哪种艰苦的环境下,都应该像这种小野花一样,就算没有水分、没有雨水,但仍然用自己的力量、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开得这么漂亮,这是我做这个作品的一个想法。”

《Serenity》,2021年

“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安详、平和、冷静面对困难、正确认识自己。这幅作品是在疫情时创作的,根据中国剪纸,红色象征着人类遇到再困难的灾难也能齐心协力战胜它。至于我自己,很幸运住在人口稀少的山区,疫情比起别的地方好很多,我的工作室成为了我的世外桃源,每天创作、制作,但心中并不平静,祈祷着疫情快快结束……每一对鸟儿就像经过暴风雨后回到家中时安详、宁静,我还在作品中加了一条吉祥的鲤鱼,你能找到它吗?”

触目皆道

谈到拼布的学习、设计和制作,姚昕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她的心得和经验。

“我不管是走到哪里还是看到什么东西,脑子里想的只是一件事,那就是做拼布。所以我只要看到什么东西,觉得能跟拼布联系上的,我都会把它照下来,就是积攒一些资料。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加入一些自己的发挥和创作。很多东西其实也不是我原来就有的,比如说这个作品中间的团花,若仔细看的话,很多咱们中国的书里都有这个图,我只不过是加上了自己的颜色而已。”

“另外像每一个作品我在做的时候都会遇到很多困难,有时很不幸要经常拆,有时候一拆差不多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我再做上去,就是说一个月的时间是浪费掉的。但是你说它是浪费吗?不是,要有失败才能成功嘛。做出来觉得这个东西不是你最喜欢的,那你才能把它改进再改进,创作就是这么一个很艰苦的过程,但是做完之后就很高兴真正的作品做完了。

“创作是一个很快乐的过程,也是自己的一个挑战。这样的过程我是很喜欢的,而且有的时候,比如做了一个拼布角落,这个角落你想好了要这样做,但是每次画出来以后都不喜欢,那就会连睡觉的时候都在想,你在那走路,想的是我要怎么搞;出去遛狗,还在想应该怎么样把它处理一下。所以就是不管做什么一定得上心。

“还有就是作为一个拼布人,如果想要做好的话,需要在二三十种技艺中选一两种作为主要攻击目标,比如我最拿手就是贴布,还有就是用长臂机压线。那我有这两点,其他的就没再去学。如果你都学了都要拿手,一个可能是浪费时间,一个就是浪费钱。那真想在这方面发展的话,就要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找到自己喜欢的。像休斯顿拼布展每年发十几万奖金给获奖者,但获奖的老是那些人,因为她们就是喜欢这个,肯在这方面专门钻研,她们就把自己的这一部分做得很精。当然如果只是爱好者,那就做着玩嘛,什么都可以试试。”

一边触目皆道,一边专精钻研,听起来好像并无特别之处,却是治学做事的法宝。

期望中国拼布走向世界

早期参加拼布展的时候,极少见到中国的拼布,一提到亚洲或东方拼布,大家说的都是日本,所以作为屈指可数的在国际拼布展上做中国拼布的人,姚昕特别希望中国的拼布人能够用中国的元素做出漂亮的作品,让中国拼布出现在国际拼布舞台上。她不仅热切关注国内拼布的发展,更是给了拼布人非常多的支持和鼓励。

“我对拼布有着非常执着的爱,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讲,我希望把中国文化通过拼布向世界传播。我现在已经不愁衣食了,那这个就是我的一个目标,希望我作为一个桥梁能够把我知道的一些东西告诉中国喜欢拼布的这些人。”

不过在和国内的拼布人取得联系之前,还有着有意思的小插曲。姚昕早年做拼布的时候,通过家人询问国内是否也有人在做。但在美国,拼布这个单词直译过来是小被子的意思,所以询问无果。后来姚昕回国探亲的时候也会到市场上去寻找,但仍然无果。美国通常会在卖布的店里有拼布相关的课程,而在中国,学习是在拼布教室,里面会有布卖。所以直到一次在休斯顿国际拼布展上碰到几个中国人,聊起来才得知,原来国内叫拼布,学拼布要到拼布教室。为了和大家保持联络,姚昕特意下载了微信,学习怎么使用,之后她更是停了在美国的授课,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国内拼布人联络互动。

谈到如何将中国拼布推向世界,姚昕总结,我们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但要想走向国际,中国拼布里的中国元素也还需要有一些提升和再创作,能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快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与情。这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对自己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不断积累和提升自己的功底和造诣,一方面也需要了解别人的文化和审美,才能够对话交流、彼此欣赏。

而关于投稿国际拼布展会,姚昕也提供了很多关键信息:首先就是要经常阅读官方网站的信息,里面有什么样的参展要求、活动信息等可以及时掌握;其次就是要仔细研究展会的项目分类,有些分得非常详细,每一类下面都有说明,可以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类别,作品类别投得恰如其分、对号入座,获奖几率会更大;还有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作品要够好、精益求精,因为山外有山。姚昕还不忘鼓励拼布人:以休斯顿拼布展来说,每年展出全世界的拼布作品两三千件,但这两三千件作品是从几万份作品中挑选出来的,所以能入围展出,已经说明作品很好了。

姚昕老师对拼布的热爱和为拼布传播所做的事情,让人想起了国内致力于拼布教学和推广的金媛善老师。姚昕老师说很早就听说了国内拼布第一人—金媛善老师,她的拼布极具传统和民族特色,令人敬佩。两位老师时常就拼布沟通交流,为了中国拼布事业的发展可谓煞费苦心。而在她们的爱护和教导下,更多的拼布人正在快速地成长,还有更多的人,在拼布人的努力下,正在了解和喜爱拼布。

姚昕和金媛善

姚昕老师说人的一生是一个索取和给予的过程,小时候是向周围索取,现在她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索取会变少,回馈会相应地增加,她希望将自己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拼布经验回馈到中国的拼布圈。她说希望自己做一个桥梁,我觉得她还像一座灯塔,为中国拼布通往世界,也为世界通过拼布看见中国、更加了解和敬爱中国,增添了光亮、指引了航向。

我想,姚昕老师传递给中国拼布人的,不仅仅是她的拼布经验,还有她对拼布的热爱、对生活的坚韧以及薪火相传的精神,这种精神传递下去,我们的拼布乃至手工艺和文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散发出人性的善意和温暖,感染和照亮更多人。

猜你喜欢
俱乐部老师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