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档案学研究热点与前沿内容透析*

2021-09-03 10:42李财富宋依娜
山西档案 2021年4期
关键词:档案学学界发文

李财富 宋依娜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合肥 230601)

0 引言

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和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档案学研究也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本文拟运用citespace对2000-2020年有关档案学的论文进行分析,具体分析研究作者、研究机构,研究问题和研究热点与趋势,旨在探究近20年我国档案研究的现状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1 文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文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是中国知网数据库,收集方法是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高级检索界面,以“档案学”为关键词,以“200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为检索时间段,检索出相关文献7882篇。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经过人工筛除论坛、会议、贺词等无关文献后,得到7403篇有效文献。

1.2 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citespace软件对所收集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CiteSpace 是美国 Drexel 大学的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一种免费的,基于Java的软件[1],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绘制知识图谱的工具之一[2]。本次分析将筛选后的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经过citespace软件导入进行可视化分析。根据软件导入结果,将分析时间段设置为2000年——2020年,时间切片设置为1,选取author为节点类型进行作者共现分析,选取situation为节点类型进行研究机构共现分析,选取keywords作为节点类型进行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以及关键词聚类分析。

2 文献数量分析

不同时间段的发文数量可以一定程度反映档案领域的研究热度和趋势。此次分析的发文总量是7403篇,发文量最高的年份的发文量为530篇,发文量最低的年份的发文量为186篇。根据各年发文的数量可知,2000——2009年,平均每年发文量是295.3篇,在2010年——2020年间的发文量波动虽然较大,但是总发文量不小于350篇,且平均发文量保持在437.3篇,相较于前10年总体发文量上升,可见2010年后对于档案学的研究热度提升,未来对该领域的研究很可能继续保存较高的热度,并且有升高的趋势。

图1 发文量年度分布统计图

3 发文作者分析

本文所分析的文献中,文献发表数量最多的作者的发文总量是71篇,即根据citespace聚类分析得到作者发文数量以及核心作者合作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发文总量为7403篇,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作者分别是管先海、任越、马仁杰、丁华东、孙大东、徐拥军、赵彦昌、严永官、李财富、潘连根。

图2 作者发文数量以及作者合作关系共现图谱

根据图谱显示,N=722,E=355,Denisty=0.0041,说明共有722位作者发文,且作者合作发文的数量为355篇,但是合作网络密度只有0.0041。可见研究同一领域的作者合作较为紧密,但是研究不同方向的作者合作很少,应当加强不同档案领域的研究者之间的合作。

经过citespace进一步分析,得出作者的中心性表格,中心性即代表文章的影响程度。根据表1显示近20年档案研究领域影响力最高的10位作者。由表格可以看出发文量前10的作者和发文影响力前10的作者之间有30%的重合率,即发文量排名前10的作者,只有3位属于发文量前10的研究机构。由此可知,作者的发文量与作者的影响程度虽然有一定相关性,但是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即发文量多的作者并不一定影响力也大。

表1 文献中心性排名前10位的作者

4 发文机构分析

根据发文机构的合作共现图谱可以看出,发文数量排名前10的机构为: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安徽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辽宁大学历史学院、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根据图谱显示,图谱中N=732,E=248,说明各机构之间的合作数量达到248次,但是合作网络密度只有0.0009,可见各个机构之间合作较少,应当加强各个机构之间的合作。

通过citespace进一步分析,得出研究机构中心性表格。根据表3可以看出近20年档案研究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10个研究机构,在档案学界都具有较高影响力。同时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中心性远超其他机构,在研究领域的影响力突出。

通过对比图2和图3的图谱可知,发文量前10的研究机构和发文量前10的研究机构之间有50%的重合率,即发文量排名前10的机构,有一半属于发文量前10的研究机构。可见这部分研究机构的发文数量不仅多,而且影响力很大。

图3 核心机构发文数量以及合作共现图谱

文献中心性排名前10的作者中,有5位属于文献中心性排名前10位研究机构。由此可知,研究机构的发文量与核心作者直接关系密切,核心作者的数量对研究机构的总发文量影响明显,其中,5位影响力较大得作者中,有3位属于中国人民大学资源管理学院,这也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心性远超其他机构的原因之一。

表2 文献中心性排名前10位研究机构

5 研究主题分析

文献的关键词可以较大程度的反应一篇文献的研究主题,关键词的频次也可以反映主题的研究热度。通过对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得到关键词的词频以及中心性,如图4。图4中的节点代表关键词,节点半径越宽,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而图4中节点环的最外围深色部分的空心环代表节点的中心性,黑色部分越宽,代表中心性越大。利用citespace对关键词共现图谱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到关键词中心性的表格,如表3。

由图4可知词频最高的前八位关键词为:档案工作、档案工作者、档案学理论、档案馆、档案专业、档案事业、档案管理、电子文件。通过对关键词的中心性分析,由表3可知,中心性排名前十位的关键词为:档案学、档案、档案管理、档案馆、档案学理论、档案工作、档案工作者、档案学专业、档案事业、电子文件。

表3 关键词中心性排名前10位

图4 关键词共现图谱

通过citespace对关键词进一步进行聚类分析,得到高频关键词所属的8个研究主题,如图5。根据热度排序分别为档案、档案学、电子文件管理、档案学研究、数字人文、档案鉴定、档案文献编纂学和科技档案工作。

图5 主题聚类共现图谱

将聚类后的主题以时间线为横轴,以主题词为纵轴,得到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如图6。从图中可知每个主题每年的高频关键词。

图6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根据关键词词频、中心性以及主题聚类的结果进行分析。对其结果进行人工整合,总结为以下几个研究方面: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档案管理研究、档案馆研究、档案信息化研究、档案学相关学科研究、档案工作与事业研究、档案文化研究。根据关键词时间线图谱提取2000-2020年不同主题中的高频关键词,对各研究方面中的研究热点问题进行进一步解析。

5.1 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

对档案学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原理、档案学学科研究以及档案理论整合三个方面。2000-2005年之间,学者们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档案的基础理论与原则方面,如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这类文件运动理论,以及事由原则、来源原则等概念性问题。邹吉辉,杨杰分析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关系,总结出学者们持有的包括取代、补充、互补和兼容的观点,并认为应当多探索新的理论以促进档案学发展。[3]何嘉荪,叶鹰认为文件连续体理论否定了某些西方版的文件生命周期模式,但没有否定中国版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4]关于原则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学者通常是分析新出理论和原有理论之间的关系,对原有理论进行扬弃,并对新理论应用于档案学领域保有积极态度。

此外,这段时间也对档案学这门学科进行研究,如对档案学专业的进行研究,以及档案学的跨学科研究和分支学科进行研究。如张安勇肯定了档案学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5]对于档案学学科研究主要是对于档案教育的研究,档案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以及档案专业人员培训方面。如李海英,王海燕对档案在职教育进行评估并给出优化策略。[6]傅荣校,陈飞雁对比我国和欧洲档案教育的不同,取长补短为我国档案教育优化提出建议。

在2006年之后,档案学基础的理论研究与时代结合紧密,通常研究当时热度较高的主题,如科学发展观、信息资源、档案记忆观等。并且表现出一定的总结整合以往观点的趋势,2007年之开始,大量关于档案学学科的发展趋势的文章出现,同时研究综述类的文章也开始增加,并且受综述类文章影响,相关研究方法也热度也在增加,如知识图谱、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citespace等。王新分析了2000-2010年中国档案学研究热点。岳玲玲采用科学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了国外档案鉴定理论。[7]马海群,姜鑫从可视化视角分析我国档案学研究主题。[8]研究这类主题的学者基本对档案学或对档案学某一领域的研究主题进行阶段性分析,通过文献阅读或者借助软件分析的方法,总结出某段时间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5.2 档案管理研究

对于档案管理方面的研究,学界除了研究档案管理这一上位类主题外,还对档案管理的具体环节进行展开研究。

关于档案管理的研究,从2000年开始,学界对档案管理部门,档案管理机构的研究度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如康建琴提出文档一体化管理的设想。[9]吕国英提出对当时档案管理制度的改善设想。[10]当时对档案管理的研究大多是根据当时出现的理论和政策指导,结合实践和现状,提出对当时档案管理模式的改进,且研究主体大多是政府机关的档案。

2006年开始,学界不再局限于政府机关的档案管理,开始对专门档案的管理提高关注,如科技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和企业档案管理。如吴晓红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新时期档案工作,针对国企档案管理的改善提出建议。[11]

在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对档案文献编纂、档案保护和档案开发利用与服务这3个环节的关注度相对较高。从2000年开始,学界对档案文献编纂和档案保护就保持着很高的关注度。

关于档案文献编纂,学者一方面展示档案文献编纂成果,另一方面也展示档案学者的文献编制思想以指导当前文献编纂工作。如雷晓庆研究《文献通考》反映的马端临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认为除实事求是外,现在档案编纂的材料也应展示社会全景。[12]邓君对档案文献编纂进行实证研究,提出改进印刷、电子、网络和移动媒介的展望。[13]关于档案保护,有学者提出具体的保护方法和保护技术,如赵淑梅提到许多新的加固技术,并对档案修复标准进行归纳总结。[14]此外,学者还研究其他保护档案的途径,如通过外包的方式填补档案工作者专业领域的空缺。2010年后,学界对档案开发利用与档案服务的关注度开始提升,可见学界逐渐将目光从档案保存转向档案开放与档案服务,是档案逐渐开放的表现。关于档案开发利用,有学者针对某一机构的开发利用实践进行研究,给出直接的建议。如李宗富,于子闪对黄河档案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研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具体对策。还有学者根据当前新技术,新规定提出新的档案开发利用方法。如李欢,施瑞婷,张洁探索了人工智能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如王改娇根据修订后的档案法从档案利用权视角考量档案利用新方式。[15]

2016年后,档案管理的研究进一步细化,反应了当前档案工作的关注重点以及时代背景。这段时间的关注重点包括档案用户和档案治理。档案用户是档案学界持续关注的问题,也符合我国以人为本的档案工作理念。关于档案用户的研究,学界集中于通过分析档案用户的产生的数据,从而为档案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方面。梁孟华通过调研用户数据,对档案虚拟社区用户交互行为进行研究。[16]

有关档案治理的研究受当前国际研究趋势的影响较大,通过对国外档案治理以及其他领域治理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开拓我国档案管理的新模式。金波介绍了大数据背景下档案治理的内涵、体系和运行机制。[17]较为全面的介绍了档案治理的研究内容。

5.3 档案信息化研究

档案信息化研究一直是学界的研究热点,近20年内相关研究数量和热度一直较高。对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档案本身的研究,即对档案内容信息的研究,如档案信息、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化、档案数字化这类问题。另一类是结合新技术的出现,针对新技术在档案工作中如何应用的研究。

2000-2007年学界关注度较高的问题是电子文件、电子政务、档案网站、数据库、数字档案馆和知识管理。电子文件一直是档案学界关注的热点,许多有关档案信息化的研究都与电子文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或作为电子文件的支撑平台,或作为电子文件的辅助工具,或者是为了让纸质文件转化为电子文件。

冯惠玲对电子文件相关制度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如对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共存现状的探讨,并且对单轨制的推行条件和可行性进行分析[18]也有学者对电子文件长期保存和凭证性进行研究,如研究长期保存的技术和制度,对电子签章的合法性都进行一系列探讨。[19]

学界最初对档案网站的研究处于学习和建设阶段,通过对比和学习探索档案网站建设和优化路径。如贾姝通过对比国内外档案网站建设现状,总结可以借鉴的优点。[20]之后学者对档案网站的现状进行分析,根据现状找出可以优化的部分。如马小彬根据四川省档案网站的建设现状提出当前存在问题并给出解决思路。[21]陈瑾宇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从过程视角和变量视角出发研究,得出目前知识管理研究日趋完善的结论。[22]

对电子政务和档案网站的关注度提升体现出当时档案数字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数据库的研究体现出数字档案具有一定环境和背景支撑。从档案数字化到信息化再到档案知识管理的研究,体现出档案数字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对档案信息与信息化的研究也反映出我国档案数字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2010年后,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基本围绕新技术。这段时间的研究按时间排序分别为:云计算、大数据、社交媒体、数据挖掘、互联网+、区块链和数字人文。不同时间点的研究主题也反映了当时出现的较为热门的新技术,以及将新技术与档案工作结合的设想,是档案研究与科技发展相结合的体现。袁嘉新介绍了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档案中成果应用的成果。[23]反应了当时应用于档案学研究的较为热门的技术之一。

5.4 档案学相关学科研究

由于档案学和图书馆学及情报学的联系十分紧密,学界有观点认为档案学、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研究不分家。所以从2000年起,有关档案学的研究中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研究热度便一直很高,并且三门学科也存在许多可以共同研究的问题,尤其是在文献信息方面交叉度较高,所以学界互相学习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充实自身的研究内容,并结合学科特点展开研究,最终得到共同发展。

除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外,档案学还有许多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如档案保护技术学和教育综合、军事、考古、政治、有机化工、法律等学科均有跨学科研究的成果。[24]陈忠海分析档案学跨学科研究趋势和现状,总结出档案学与教育学和法学的跨学科研究是热点,与新闻传播学的跨学科研究热度正在增加。[25]

5.5 档案工作与事业研究

档案学界一直十分关注档案事业的发展,从2000年起,学界开始关注档案事业、档案工作、档案人员等主题。从较为宏观的角度研究档案事业的发展,并在实践层面研究档案工作的情况,从档案工作的角度反应档案事业的发展情况。康蠡总结档案事业的研究现状,指出发展和创新是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制度保障下的职能转变是档案事业发展的良好趋势,并且需要加强理论研究,立足实践引入定量研究方法。[26]

2016年后,学界对档案工作的研究更为细致,体现在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实习基地、创新创业等具体培养方法。

关于档案人才的培养,学者对当前制度和现状分析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并且培养对象不仅是档案在职人员,还包括档案专业的学生。余亚荣以苏州大学为例,设计了新的档案教育模式。[27]学界对档案事业的研究逐渐细化,且更加关注对于人的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越来越重视,并且对人才培养从理论倒实践均有研究。

5.6 档案文化研究

口述档案作为展现档案文化的一种形式,自2000年就开始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我国作为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具备很大的挖掘潜力,而档案作为历史记录的同时也具有文化价值,所以档案的文化价值被学界关注是必然的,且有关档案文化研究的问题也多与历史有关。

关于口述档案、少数民族档案的研究,学界多对口述档案的收集和保护进行研究。王阮对口述档案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路径进行研究。提出从技术、法律,资金和人才方面的提升以加强对口述档案的保护。[28]华林对南侨机工档案资源体系化建设进行设想。[29]周耀林对云贵少数民族档案进行调查,对当前少数民族档案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探索多元主体、落实分级、预防措施、自主创新和基于区域中心的保护的方式优化当前少数民族档案建设。[30]

此后,展现档案文化的研究主题逐渐涌现,2010年后少数民族历史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记忆作为档案学界的热点研究问题被广泛关注。同时学界还对档案文化建设,以及社会记忆的建设的关注较多。学界不仅关注档案文化的保护,还关注如何利用档案文化构建社会记忆,体现了学界从微观到宏观层面研究档案文化体系。徐拥军认为档案工作者已经成为社会记忆的构建者与创新者。[31]周文泓认为虽然目前国家数字记忆的保存项目已经启动,但是目前仍有理论框架不成熟,欠缺针对性模型的问题。[32]

2016-2017年,我国对少数民族档案以及档案文创产品的重视度提升。关注少数民族档案体现了我国对珍贵的档案资源的重视。龙家庆,聂云霞对现有档案文化创意产品服务模式进行分析,提出融合数字记忆和档案文创产品的想法。[33]文创产品也是档案文化输出的窗口之一。可见档案文化建设不仅强调自身建设,还强调拓展档案文化的输出渠道。

6 研究前沿与趋势

根据citespace分析关键词和词频,通过timezone的方式显示,可以看出不同年份的高频词,其中圆圈越大代表词频越高,浅色外环越厚代表中心性越强,影响力越大。设置时间切片为2015-2020年,得到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可以一定程度反应研究的前沿。如图7。

根据图7,即2015-2020年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显示,发现热度较高的关键词涵盖部分2000-2020年的研究热点,如档案学理论、档案管理、档案工作与事业。可见这几个研究方向是近20年的研究热点,并不只是近5年的研究热点,故不多做分析。除去涵盖在这部分的关键词后。可以发现近5年的研究热点的关键词为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档案记忆、互联网+、档案服务和数字人文。且数字人文作为最晚出现的热点关键词,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几年的研究前沿和热点。而其他关键词虽然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早,如大数据、互联网+等,大数据最早的出现时间是2015年,但是因其环的厚度远高于近5年的其他节点,反应该节点在近5年的重要性极高,学界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关注度一直较高,故在未来几年关于大数据的研究热度可能仍会持续。与此类似的关键词还有互联网+、档案服务和数字人文。这三个节点的重要性紧随其后,保持着高关注度和活力,在未来的研究中可能仍是热点和前沿。

图7 2015-2020年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

通过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得到关键词突现图谱,如图8。图中突出部分表示关键词研究热度突然提升的时间段,begin和end代表该关键词突增的起始年份和结束年份,strength代表关键词的影响强度,关键词突现图谱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某段时间的研究热点和前沿。

图8 关键词突现图谱

根据关键词突现图谱可见从2000年开始到2010年以前,学界对档案学的研究更加侧重于理论、教育和应用方面。如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等档案理论在2000年-2009年相较于当时其他主题更受档案学界关注。且档案高等教育、档案专业教育等有关档案学教育的问题在2000年-2005年间被学界广泛关注。有关档案学应用的相关主题研究在在2000年-2008年间也十分热门,如文档一体化、文书处理、电子文件管理、现行文件。可见在2010年以前,学界对于档案学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同步进行,并且研究内容也相互交叉,因为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出现,学界也开始思考文档一体化的问题,并作出了许多设想。可见学界对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学应用方面的研究是互相影响,同步进行的。

2010年后,统计分析、研究综述、研究论文和公共档案馆,作为2010年左右出现的研究热点,且之后研究热度开始突增的关键词,其研究热度的突增一直持续到2016年左右,可以看出2010年后,学界更注重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展望,这类综述类文献在未来可能继续作为研究热点被持续研究。

通过对2015-2020年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图7)和关键词突现图谱(图8)的分析可知,近年档案学研究的前沿主题分别包括:大数据、研究综述、档案记忆、互联网+、档案服务和数字人文。

6.1 大数据

大数据研究的方面主要包括对大数据相关政策的研究、大数据背景下对档案学研究问题进行思考,包括构建新的档案管理模型和模式为主,将大数据理念与其他新技术结合展开研究,以及对档案数据的研究。2014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出版《大数据白皮书(2014年)》,分析了大数据的关键技术、应用、产业和政策环境。从推进大数据应用、促进前沿技术创新与扩散、开放政府和公共数据资源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战略建议。[34]刘越男提出大数据背景下文件归档的一系列挑战,包括归档范围、归档题体制、归档方式的挑战,并从技术、体制和方法层面提出改变方式。[35]如牛力对数字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重新定位。[36]贾玲,吴建华提出大数据背景下档案业务流程的改进分析,发现提高效率,细化流程的优势。[37]都反应了对将大数据思想与档案学研究融合的特点。

6.2 研究综述

档案学的研究综述基本是对档案学研究的某一方面内容进行综述或述评,采用的方法多为文献分析法,多由作者自己总结研究热点和趋势,这种方法较易明确研究的具体内容,对研究现状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归纳。但是也存在定量方法占比较少的问题,可能会造成对研究热点把控的偏差。此外,还有作者借助数据分析软件对所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如citespace、spss、VOSviewer、Ucinet等分析软件,虽然可以清晰准确的展现某一时间段的研究热点和趋势,但是软件对存在语义理解偏差,较难深入把握研究重点的问题。故许多专家学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从软件分析的结果中加入自身的调查和思考,形成较为完善的综述分析。

6.3 档案记忆

关于档案记忆的研究,学者对档案记忆的理论,现状都进行了思考。并由档案记忆的研究逐渐加深至对社会记忆的构建研究。丁华东对档案记忆观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梳理,认为档案是社会记忆的关系包括载体、构建、客化和控制。[38]冯惠玲对数字档案记忆资源构建社会记忆进行构想,并倡导档案工作者完成这项使命。[39]加小双对档案构建城市记忆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述评,并提出应当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构建社会记忆,并加深理论和实践研究。

6.4 “互联网 +”

2015年,国务院通过《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代表“互联网+”行动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推行对象,同时也引发档案学界的关注。[40]学界关于“互联网+”的研究多以“互联网+”为背景,对当前档案学的具体研究内容进行分析,提出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档案具体工作应当如何展开。田伟提出“互联网+”档案的关键问题,并给出发展方向,即数字化向数据化转变,个性化推荐、加强网络安全测试。王向女提出“互联网+”背景下对档案现实与潜在用户偏好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档案服务个性化是吸引潜在用户的重要条件。[41]

6.5 档案服务

有关档案服务的研究,学界更关注在新环境背景下档案服务应做出的变化。如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背景下、云计算背景下、信息化背景下等。牛力,裴佳勇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智慧档案馆服务建设展开研究,提出档案服务应当做好顶层设计、对技术的追求应当理性以及重视用户的需求。[42]王协舟提出在“互联网+”背景下,档案服务工作应当以档案部门为主体,注重融合创新,以大档案观为指导思想,以数据开发为核心开展档案服务工作。[43]

6.6 数字人文

学界对于数字人文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字人文理论研究,数字人文中心建设现状研究,以及数字人文背景下档案工作的优化路径。张卫东对数字人文建设的实现路径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建设条件、方法和效益,提出应跨媒体呈现服务、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及根据馆藏提供服务。[44]赵生辉,朱学芳对我国高校数字人文中心建设现状进行调查。提出应该扩大数字人文中心建设,并学习国外数字人文建设经验。[45]严承希,王军在数字人文视角下对宋代政治网络进行研究,对宋代政治网络做出基本的统计,并对人员关系网做出可视化分析。[46]

猜你喜欢
档案学学界发文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档案学学科入门指导课程专题设计探讨
论近年来英语学界的中国电影研究
中国档案学研究
学术批评语境下档案学理论研究的批评
档案学会行政化表现及利弊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