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与中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分子分型及预后情况探讨

2021-09-03 08:18史琼琼
医药与保健 2021年9期
关键词:青年组转移率阴性

史琼琼

(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病理科,河南 洛阳 471000)

乳腺癌是女性人群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类恶性肿瘤,近些年随着诊疗技术日益进步、人们健康意识逐渐提升,统计发现乳腺癌发生率逐渐升高,发病年龄逐渐低龄化[1]。临床多将35 岁及以下的乳腺癌患者归为青年乳腺癌患者,占全部乳腺癌患者10%~25%[2]。研究认为,青年乳腺癌患者与非青年乳腺癌患者病变特征表现存在较明显差异,在青年乳腺癌患者中,病变的个体化特征较为明显,就算病理分期相同,预后也可能表现出差异性[3]。为了更为清晰的了解青年、中老年乳腺癌差异,本研究以35 岁为年龄分界线,于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选取100 例患者进行具体分析。

1 对象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0 例35 岁及以下青年乳腺癌患者为青年组,选取同期收治的100 例35 岁以上中老年乳腺癌患者为中老年组。青年组年龄18~35 岁,平均年龄(27.62±6.43)岁,肿瘤类型:浸润性小叶癌4例,黏液癌9 例,浸润性导管癌87 例。中老年组年龄36~68 岁,平均年龄(53.38±10.14)岁,肿瘤类型:浸润性小叶癌5 例,黏液癌10 例,浸润性导管癌85 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开展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均有完整临床资料与病理资料,且经组织学活检证实为乳腺癌,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包括乳房肿块、胸痛、水肿、乳头内陷、乳头溢液等;术前确定未发生远处转移;知晓研究内容,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未完成全部随访;随访期间主动要求退出研究;合并精神障碍影响研究进行;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

1.2 方法

本次主要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两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分子分型,分为三阴性、luminal A 型、luminal B 型、HER-2 过度表达型。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包括3年生存率及复发转移率、5年生存率及复发转移率。

1.3 评价指标

临床分期标准[4]。Ⅰ期:肿块完全在乳腺组织内,直径2 cm 内,未粘连皮肤,未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Ⅱ期:肿瘤直径3~5 cm,部分粘连皮肤,有一定活动度,腋窝出现肿大淋巴结而不存在融合表现。Ⅲ期:肿瘤直径5 cm 以上,粘连皮肤或胸肌,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且出现融合。Ⅳ期:乳腺皮肤广泛受侵犯,或固定于胸壁,形成卫星结节,出现广泛淋巴结转移甚至远处转移。

分子分型标准[5]。在免疫组织化学法下进行判断,luminal A 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呈阴性,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有一个为阳性或均为阳性;三阴性:HER-2、ER、PR 均为阴性;HER-2 过度表达型:HER-2 呈阳性,ER、PR 均为阴性;luminal B 型:HER-2 呈阳性,ER、PR 均为阳性或其中之一为阳性。

复发转移判断标准[6]。完成初治治疗后,影像学或病理学证据证实乳腺再次出现肿瘤,或存在远处转移。

1.4 统计方法

数据利用SPSS 23.0 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表示为n(%),计量资料表示为±s,分别行χ2、t检验,P<0.05 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青年、中老年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青年组肿瘤直径2 cm 以下占比明显低于中老年组,肿瘤直径5 cm 以上占比明显高于中老年组(P<0.05),青年组肿瘤直径2~5 cm 占比与中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临床分期Ⅰ期、Ⅳ期占比与中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占比明显高于中老年组(P<0.05),Ⅲ期占比明显低于中老年组(P<0.05);青年组淋巴结转移占比明显低于中老年组(P<0.05)。见表1。

表1 青年、中老年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N=100,n(%)]

2.2 两组乳腺癌分子分型比较

青年组luminal A 型占比明显低于中老年组(P<0.05),luminal B 型、HER-2 过度表达型高于中老年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阴性高于中老年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乳腺癌分子分型比较[N=100,n(%)]

2.3 两组乳腺癌3年、5年内的生存率及复发转移率比较

青年组与中老年组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中老年组(P<0.05);青年组3年复发转移率、5年复发转移率均明显高于中老年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乳腺癌3年、5年内的生存率及复发转移率比较[N=100,n(%)]

3 讨论

关于青年乳腺癌的年龄界定有多种标准,以往研究中认同度较高的界定标准为35 岁[7],本研究采取35 岁这一标准,将35 岁及以下患者视作青年组,35 岁以上视作中老年组。从预后来看,以往研究提出年龄是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与预后呈负相关性[8],本研究结果证实这一结论,本研究显示青年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中老年乳腺癌患者,3年、5年复发转移率高于中老年乳腺癌患者(P<0.05),表明相较于中老年乳腺癌患者,青年乳腺癌患者的生存受益更差,复发转移风险更大,死亡率更高,分析是由于青年乳腺癌正处于生育期,受雌孕激素的持续刺激容易增高乳腺癌的恶性程度,病情进展更为迅速,更容易发生转移,若未能接受及时、有效治疗,更容易出现复发、转移甚至死亡[9]。相比之下,中老年女性由于年龄不断增大,卵巢功能逐渐减退,乳腺逐渐缩小,因此出现肿块后更容易触及,同时中老年女性自觉定期接受健康检查的意识更强,因此乳腺癌更容易得到早期发现[10]。

从病理特征来看,研究认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阳性患者中发生转移的淋巴结越少,则预后越佳[11]。其他相关研究发现,其中腋窝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的10年无病生存期为79.7%,阳性数为1~3 枚的患者10年无病生存期为43.9%,阳性数≥4 枚的患者10年无病生存期为32.4%,显示青年乳腺癌中腋窝转移淋巴结阴性患者的预后要优于腋窝转移淋巴结阳性患者,且阳性数越多,预后越差[12]。本研究青年乳腺癌患者肿瘤直径相对中老年患者更大,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更多,提示青年乳腺癌的病情进展更迅速,肿瘤生长速度更快,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分析是由于青年乳腺癌患者腺体致密难以触及肿块,难以引起临床重视,存在明显的漏诊。类似研究也发现,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13]。本研究青年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更高,也符合结果中预后更差这一结论。从乳腺癌分子分型来看,青年乳腺癌患者三阴性更多,luminal A 型更少,提示青年乳腺癌患者与中老年乳腺癌患者在分子分型上存在一定差异,类似研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分子分型也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三阴性乳腺癌比重过高会增加远处转移率,影响患者预后,本研究结果也证实这一结论。另外本研究青年乳腺癌患者luminal B 型、HER-2 过度表达型虽多,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可能与纳入对象较少有关。

综上所述,青年乳腺癌相较中老年乳腺癌有着更为复杂的病理特征,预后更差,临床应该加强重视,做到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以实现患者预后最大程度改善。

猜你喜欢
青年组转移率阴性
玉簪属种质资源收集筛选及耐阴性研究
甲状腺乳头状癌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转移率及影响因素
科学期刊发表试验研究阴性结果的重要性
麻黄标准汤剂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以标准汤剂为基准建立丹参的质量评价方法
韩梅: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速滑女子青年组双料冠军
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效果
1504例铁路职工心电图分析
青年人胃癌31例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