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法”的一堂英语线下“金课”的设计——以Green Banana一课为例

2021-09-04 07:53梅翠平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金课文化

梅翠平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一堂英语线下“金课”的设计——以Green Banana一课为例

梅翠平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250)

以《现代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六单元GreenBanana为例,基于POA教学理论进行线下“金课”的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驱动任务,采用“‘内容’的线上学习+‘语言形式’和‘话语结构’的线下课堂”的混合教育模式,借用线上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岭南文化知识的线上学习,课堂上促成学生实现从“叙事”到“阐述”等语言技能上的提升,将本土岭南文化知识融入英语语言技能的实践中,最终实现学生六大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

产出导向法;金课;岭南文化;混合教育

2018年对我国高等教育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振兴本科教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1月30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首次对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提出教学质量国家标准;6月21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强调大学教育要回归本科教育,“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8月8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双一流”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明确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8月27日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首次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培养什么人”是当前大学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10月18日,《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即“新时代高教40条”)出台,提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在高校进一步掀起一场质量革命,促使各高校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曾明确提出“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高阶性是指“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是指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的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性是就课程的难度而言,需要教师认真备课讲课,学生要花时间去学习和思考[1]。这一系列文件既有高屋建瓴的纲领性指导,也有具体的金课建设指导,对我国在高等教育阶段培养什么人及怎样培养人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2-3]。因此,各高校开展了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和课程改革的推进工作,尤其是各类金课的建设,同时,专家们撰文建言献策[4-6]。王立非、任杰提出商务英语“金课”的“六性”与“六度”标准[7],李芒等提出大学金课的“七度”教学观[8]、谢幼如等从融合创新的角度讨论了金课的模式[9]。关于外语金课建设的标准,文秋芳教授认为“立德树人”应置于首位[10]。

一、产出导向法的理论体系

2007年,文秋芳教授针对我国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中“学用分离”的弊端,提出“输出驱动假设”。2013年该教学方法被应用到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并在2014年修改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同年被正式命名为“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以下简称为POA)。之后,该假设经多次实践、修改和完善,于2015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POA是为解决中国外语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汲取中国传统教育理论与西方教学理论的精华”[11],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POA理论体系从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等三方面进行了创新。首先,在教学理念上,POA对当时国内外比较流行的“以学生为中心”理念进行挑战,提出“学习中心说”“主张教学必须要实现教学目标和促成有效学习的发生”;倡导“学用一体”,“主张边学边用,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坚持“全人教育说”,既实现外语教育的工具性,也要实现其人文性。2017年将“全人教育说”提升到“关键能力说”,提出了外语教育的六种关键能力,即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y)、学习能力(learning competency)、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compet- ency)、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y)、创新能力(creative competency)和合作能力(collabor- ative competency)。其次,在教学假设方面,POA提出了四个假设,即输出驱动假设、输入促成假设、选择性学习假设和以评促学假设。其中输出驱动假设“颠覆了‘先输入,后输出’的常规教学顺序”,强调先输出,再输入,然后再输出的教学顺序。输入促成假设强调恰当的输入。选择性学习是指“根据产出需要,从输入材料中挑选出有用的部分进行深度加工、练习和记忆”[12]。而以评促学是在2015版的基础上新增加的一个假设,主张由教师引领学生在教学的各个阶段“边评边学、边学边评”[11];再次,教学流程帮助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假设,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步骤和手段,主要包括“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环节。教师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促使三个环节的有效实现。

二、以Green Banana (《青香蕉》)为例基于POA 的外语线下金课设计

Green Banana是《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中的第六单元Text A课文。文章的叙述者“我”(美国人)在巴西中部旅游过程中因为汽车水箱漏水被迫停留在当地一个小村庄,随后漏水的水箱被当地人用一根青香蕉临时修补好了。过程中,当地人又告诉“我”附近的一块大岩石就是世界的中心。因此,“我”从这两个事件“顿悟”到:世界纷繁复杂的文化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具有独特意义的“青香蕉”等待人们去发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世界中心”(the center of the world),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打破(break through)这个中心,才能看到并理解其他地方的“青香蕉”。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依据POA的“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关键能力说”的教学理念,设立多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层是基本的语言目标,学生能成功复述文章中的“青香蕉”的故事,掌握叙事技巧(narration);第二层的语言目标则是学生能阐述自己家乡“青香蕉”的故事(exposition);第三层教学目标则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criticism)。

表1 教学活动设计表

(二)教学流程的设计

1. 教学驱动(motivating)

教学驱动活动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师以介绍文化相对论(cultural relativism)为起点,引导学生设想在某次活动中向外国游客介绍家乡的独特文化。教师首先利用班级微信群了解所有学生的来源,然后让来自同一区域的学生讨论本地区的文化特色,选择一个文化点去做调研,最后在课堂上以图片加关键词的形式向全班同学介绍。经同学们互相协商及教师引导,最终选择了广府文化中的“十三行”、客家文化中的“客家围龙屋”、潮汕文化中的“工夫茶”、雷州文化中的“雷州换鼓”及高凉文化中的“冼夫人”,共五个小组,详见表1。

图片加文字的初期驱动完成后,教师紧接着布置了一个更高难度的任务,即要求学生在单元结束时不用图片,以叙述的形式向“外国友人”(由同学和教师扮演)讲解,完成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提交一份调研报告。报告分为三个部分:描述该文化现象;揭示其中的文化价值;科学客观地评价该文化。

2. 教学促成(enabling)

任务布置后,教师继续扮演中介者的角色,帮助学生了解任务要求和实现任务的步骤,选择合适的输入材料,促成任务的完成。为此,教师将任务分为若干个子任务:

子任务1:能叙事(be able to narrate it),辨识《青香蕉》中的两种文化现象。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熟悉课文里的语言表达形式,教师解释叙事的4W要素,然后学生三人为一组,其中一人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复述文中叙述者的两次“顿悟”,另外2人记录复述者出现的表述漏洞或语言错误,一号学生复述完成后进行简单的讨论,然后二、三号学生依次按此方法复述。此子任务为输入的起点任务,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期间教师起支架(scaffolding)作用,在各小组之间走动,尤其要适时关注并帮助语言能力较薄弱的学生。当学生能较流利地叙述教材中的故事后,小组讨论继续,讨论的中心任务是结合图片和文字较为系统地叙说本土文化现象。教师需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关于文化现象的词汇,如Sup Sam Huang(十三行)、Leizhou Changing Drum(雷州换鼓)等。

子任务2:能说事(be able to exposit it),重点是学生能阐释文化表象下的深层含义或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在子任务1过程里学生基本了解所负责的区域文化并掌握了关键词汇,也能对客观文化现象进行叙述,具有一定的叙事能力。在子任务2中,为帮助学生把握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治国理政、道德伦理和生存智慧等意义,教师应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教材中“the green banana”(青香蕉)和“that rock marking the center of the world”(“标志世界中心的岩石”)分别代表着一种独特的生存智慧和“以我为中心”的道德伦理。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开展小组讨论,挖掘所负责的区域文化的价值,并形成书面作品在学习平台上发布。各小组交叉修改,教师再次核查以保证学生作品里语言表述正确。

子任务3:能辨事(be able to criticize it),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相对论,并运用相关理论客观看待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旨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子任务3是整个促成环节中的难点。学生在子任务1中了解区域文化现象,子任务2中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在子任务3中则需要学会用理性思维,在历史主义的原则上对传统文化进行个性化的价值判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首先,教师通过分析“that rock marking the center of the world”,为学生树立一个model:适时为学生讲解“地心说”“日心说”及“宇宙中心说”等知识,辩证分析“地心说”的错误之后,客观阐述其在塑造西方分析式思维方面的贡献,“日心说”一方面纠正了“地心说”的错误,但其本身的错误和局限也随着人们对宇宙的不断认识而更加明显;其次,教师紧扣课文内容,举例说明“民族中心主义”的狭隘和危害。当学生明辨理性思维和历史主义原则时,即可继续开展小组活动,深入讨论所负责的区域文化中存在的弊端并提出变革的具体措施。再次,教师设计一个销售活动(shopping):各小组分别推荐一名成员作为该区域文化的解说员,其他成员则全部扮演外国游客。解说员除详细介绍所负责的区域文化特征外,还要采取有效的外宣手段吸引游客。然后游客们做出意向选择(打算去——3分;考虑中——2分;不去——1分)。最终,得分最高的小组胜出。

3. 教学评价(assessing)

教学评价包括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的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11-12]。一方面评价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有效学习的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节奏,掌控教学进度”[12];另一方面教师客观的、有针对性的以及区别性的具体评价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学习任务完成的效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教学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但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应取决于驱动和促成环节中不同的教学设计。

从驱动活动开始,教师的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就一直不间断地进行,也不断修正着所有产出任务。学生间的互评可提高学生对本单元重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评价能力。在驱动环节中,学生在选择讨论的话题时,实际也在进行着第一次互评,如选择的话题是否恰当,语言的表述是否到位。在促成阶段则是学生互评和教师即时评价并存。教师可根据学生间的互评了解班级的整体情况。学生间的互评给教师提供了学生产出的样本,教师则可通过分析样本进一步强化教学。教师的延时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最后的话题阐述进行评价。教师的评价不能大而化之,大同小异,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区别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从而通过完善最后的产出而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

需要强调的是在所有活动中,教师的评价都占主导地位,学生容易接受,更能帮助学生明确产出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进而更好地促成学习。

三、教学反思

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对“金课”提出了“两性一度”的三条标准,并对三条标准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评测体系进行了详细的剖析[1]。根据课程类型,金课可分为“线上金课”“线下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社会实践金课”[10]。而Green Banana这一单元的教学就是一次线下金课的尝试。

首先,本课程授课对象是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的新生,采用线下教学模式。课程的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上都对学生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即学生用英语科学客观地描述本土文化现象(高阶性);教学内容上强调前沿性和时代性。如学生在讨论客家围龙屋时,最初采用直译,将其翻译成“The Hakka dragon houses”。通过查阅资料,学生们发现对客家围龙屋有多种翻译,如“Hakka walled village”“Hakka’s Earthen Build- ings”“the Earthen Buildings of Hakka”。经过反复查阅资料,研究其建筑历史、建筑功能及建筑所反映的客家传统礼制和伦理观念、风水理论等,最终将译文定为“Hakka walled village”。事实上在本土文化的讨论过程中,学生获得的资料基本都是中文,而要从海量的中文里面提炼出有效的信息,并用恰当的英语表达出来,对学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此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直接提供正确的译文,应引导学生去摸索、探讨。

其次,兴趣是驱动学习的强大动力[13]。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关键。本单元驱动的任务是学生熟悉的本土文化,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兴趣,但随着任务挑战度的加大,学生逐渐感到焦虑,同时教师的评价也会强化这种焦虑。因此,教师应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缓解焦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生在讨论潮汕工夫茶的初期,教师给出的评语是“流于形式”,学生表现出明显的低落情绪。为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教师与学生一起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知道了华南农业大学的茶学专业,通过查阅《文化·城志》《潮汕:工夫茶中品文化》等文献,学生进一步了解潮汕工夫茶,在接下来的小组呈现中,他们非常具体地呈现了潮汕工夫茶的历史、特点和冲泡步骤等知识。

再次,2016年6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2018年4月,为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再次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2019年末爆发的新冠疫情更是对“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提出了迫切要求,而在今天的“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已经是教育的“新常态”[14]。本单元线下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线上学习,其混合式教学模式详见图1。

图1 混合式教学模式图

教师通过学习平台发布单元教学目标、学习任务、驱动任务和在线学习资料,学生线上学习并完成驱动任务。教师线上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评价,并在线下课堂解答线上学习的代表性问题,设计合理的线下课堂教学活动,促成学习。最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在平台上呈现,教师给予延时评价。

本单元教学上的一大难点是如何利用线上资源。刘涛认为对于线上资源的使用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造船出海”,即自主建设与线下课程配套的线上学习资源;二是“借船出海”,即精心选择网络上合适的学习资源[15]。本单元采用“借船出海”的方法,对线上资源进行整合[16]。线上关于岭南文化的资源很多,如网易公开课上搜索“岭南文化”,可找到600多条关于岭南文化的视频,“学习强国”平台上也可以找到一些关于岭南文化的相关介绍和视频,中国大学MOOC(慕课)学习平台、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UMOOCs)都可以找到一些碎片式的知识。如何引导学生在这些碎片化、繁杂的线上资源寻找合适的学习材料取决于教师的脚手架作用(scaffolding)[12]。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与各个小组协商,确定研究话题,然后引导学生进入“网易公开课”、MOOC、UMOOCs、“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选择与话题相关的文章或视频。线上学习资源虽然提供了内容(ideas),但由于是中文输入,英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语言技能学习的重要指标如英语形式(language)和用语言表达内容的话语结构(discourse structure)都不能通过线上学习得到满足。因此,本单元的语言教学目标的“叙事能力”和“阐述能力”仍然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操练,教师给予即时评价,如此反复。这种“内容”的线上学习+“语言形式”和“话语结构”的线下课堂实践是语言学习的一种混合式教学体验,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决定了相关的教学活动“仍需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在线学习为辅”[17]。

本单元从Green Banana的跨文化现象引导学生回归本土文化,对区域性岭南文化进行整理和反思。课堂教学设计上根据POA理论,提升学生的“叙事”和“阐述”的语言能力,实现“金课”的高阶性;从了解岭南文化到弘扬本土文化,实现了“金课”的创新性;在语言技能训练课上以岭南文化为话题实现了“金课”的挑战度[18]。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聚焦语言技能,立足区域文化,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结合校本情况,有效利用线上学习资源,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线下课堂与线上学习有机融合,对学生进行关键能力的培养。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在本质上是一次混合式教育的尝试,但混合内容、混合方式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实际上每一门课程,甚至到每一个教学单元都应充分考虑课程特点或单元内容,并结合校本特色、学情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混合式教育。

[1] 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40(12):4-9.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25)[2021-01-21].http://www.moe. 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3]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6-06-22)[2021-01-21].http://www.moe. gov.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

[4] 李芳媛,杨蓉.大学英语“金课”建设质量评估体系模型构建[J].外语界,2020,41(4):71-79.

[5] 汤智,计伟容.金课:范式特征,建设困局与突围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0,36(11):54-59.

[6] 王彦琦,张海,吴立刚,等.人工智能视域下终身教育网络“金课”建设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0,42(5):74-80.

[7] 王立非,任杰.商务英语“金课”标准的“六性”与“六度”[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37(3):13-18.

[8] 李芒,李子运,刘洁滢.“七度”教学观:大学金课的关键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9,40(11):1-7.

[9] 谢幼如,黄瑜玲,黎佳,等.融合创新,有效提升“金课”建设质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9,40(11):9-15.

[10] 文秋芳.外语“金课”与“金牌外语教师团队”[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11):3-10.

[11] 文秋芳.“产出导向法”的中国特色[J].现代外语(双月刊), 2017,38(3):348-358.

[12] 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57(4):547-557.

[13] 覃军.技术驱动学习打造外语“金课”——-外语类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9,41(6):55-61.

[14] 冯建军.后疫情时期重构教育新常态[J].中国电化教育, 2020,41(9):1-6.

[15] 刘涛.“翻转+直播+实训”:新闻传播学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新闻与写作,2020,37(9):78-84.

[16] 李彬彬.疫情防控下“线上教学”的质量问题及应对策略[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1,42(1):155-160.

[17] 潘秋静,胡永红,阙明坤.“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挑战与创新——访世界知名高等教育研究专家乌尔里希·泰希勒教授[J].复旦教育论坛,2020,41(6):10- 16.

[18] 郭英剑.论英语专业的“金课”及其标准[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37(3):8-12.

An Offline Gold Course Design Based on POA: Taking the Unit ofas an Example

MEI Cui-p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Guangzhou 510250, China)

is the sixth unit in Contemporary College English Book I, which is taken as a case to show how a gold course could be designed based on POA. To realiz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this unit, such as narrating the story in the text and expositing the specific Lingnan cultural phenomena in students’ hometown, teachers should first design the motivating tasks and guide the students to learn online, and then enable them to practice their language skills in class.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make them learn English to tell Chinese stories. During the present blended teaching mode of “learning knowledge online+ practicing language and discourse in class”, online learning is to facilitat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which is supposed to provide a trial for the gold course teaching.

POA; gold course; Lingnan culture; blended learning

G642

A

1009-9115(2021)04-0133-06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4.026

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KA200190141)

2021-05-16

2021-06-16

梅翠平(1973-),女,湖北黄梅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生态语言学。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猜你喜欢
产出导向法金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年味里的“虎文化”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打造监狱学专业实训金课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谁远谁近?
产出导向法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
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尝试
浅论“产出导向法”研究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