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2021-09-05 02:54齐文兰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27期
关键词:心灵作文思维

齐文兰

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那么,这就要求要把作文教学与创新素质的培养融为一体。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就此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深入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素材,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积极投入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写成立意高远,文质俱佳的文章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如在家里观察亲朋好友好的言谈举止,音容相貌,在学校可观察周围同学的性格特点,生活方式,走向社会可观察小商贩的吆喝叫卖,招揽生意,投入大自然,可观察花草树木,虫鸣鸟叫等等。观察贵在持之以恒,观察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毅力,锻炼了学生的恒心,这不正是创新所需要的优秀品质吗?

此外,教会学生观察中学会思考,这就要求学生进入“角色”。如由上班的人流想到人生的匆忙,由树木的枯荣想到四季轮回,有小孩子的蹒跚学步推及万事启端的道理,事实证明,学会观察和思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目的,有计划,持续的进行观察,而且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由点到面,由内到外,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品味人生的苦乐,感悟人生的哲理。

二、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

创新是思维的花朵,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重点在于训练思维。对作文训练来说,在观察生活和积累材料的同时,写好文章的关键是能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流,分清支流,全面辩证地看问题,能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发现生活的闪光点,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呢?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宽思路,在作文的立意,选材,构思及语言表达方面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习以为常的事物和见解,力求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

教师们常常埋怨学生作文中套话太多,公式化的倾向太严重,编造的痕迹太多。其实,这何尝不是我们教师自己造成的?我们以前的作文训练往往在内容上,文体上,甚至在思想立意上对学生的限制过死,教师们学会了“把握规律”,学生们学会了“照猫画虎”。多年来,我们的作文训练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引诱学生言不由衷说大话,套话和假话。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了“应试”。有人曾把高考的作文归纳为“爱国”、“人生”、“事业”、“友谊”等好几大类,然后用以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如此一来,学生作文中的思想也许很“崇高”,但學生的个性被压抑了,心灵被腐蚀了,而且思维的翅膀也被折断了。

在这样的训练下,学生早已习惯于这样“作文思维”,面对蜡烛,一定要歌颂无私奉献的老师;面对铺路石,一定要赞颂默默劳动的养路工,面对风雪梅花,一定要抒发不畏严寒的情怀,面对中秋圆月一定要想到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或台湾统一,在学生的头脑中一切高尚和卑下,正确和错误,伟大的渺小,正义和邪恶都是早有“定论”,因此在他们的笔下,黄鼠狼永远是“没安好心”狗咬耗子永远是“多管闲事”,中途睡觉的兔子永远是骄傲的象征。不懈爬行的乌龟永远是执着的典型,而乌鸦是不能赞美的,麻雀自然是不能歌颂的,老鼠自然是不能同情的。这就导致了中学作文普遍存在两个弊端;一是同生活隔离,二是与心灵无关——在许多中学生来看,作文嘛,当然是应付考试的。我们应试给学生的作文发思想个性和感情自由,要解除学生的种种心理束缚。

(1)培养逆向思维。在正面引导的基础上,教师亦应注意逆向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大胆说“不”。如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两个题对“近墨”与“墨”的关系吃截然不同的判断,但只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就应加以肯定。“近墨者未必黑”则是从个体的思想表现来说的。作为人,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外因必须通过的内因才能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近墨者未必黑。从两个不同领域来思考,提示两种不同的联系,这便有了理论高度。

(2)培养多向思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作文训练中,对同一件材料,丛不同的角度看,往往也观点迥异。如以“花”为总话题,向四周辐射,可以引出以下话题;环保的话题,教育的话题,怀旧的话题,心情的话题,人格的话题。写成不同文体的文章;记述文《花的哀吟》,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花的不同用途》,议论文《红花还要绿叶衬》,此外,散文,诗歌,小说都可以以花为话题来写。

(3)培养纵深思维。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思维纵向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种种事物的关系,既由现象到本质,支流与主流,片面与全面,局部与整体,外因与内因,主观与客观,偶然与必然,绝对与相对,量变与质变,动机与效果,个别与一般,内容与形式,孤主与联系,停泄与发展等。这些哲学原理对于初中生来说还比较抽象,应随机进行简介,避免高深莫测。

三、让学生的心灵自由地飞翔

现在我们常常听见学生抱怨,“我们的生活多枯燥啊!哪有什么观察的内容?”以为只有“感人肺腑的”终生难忘的“惊天动地的”“曲折惊险”的“大事”才能够进入作文,这无疑是学生们长期以来在应试作文的训练中形成的一个认识误区。

“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作文就是让自己的心灵自由自在地飞翔;同时我们更要有一种宽容的民主胸襟;对学生要热情鼓励并大力提倡;面对学生作文流露出来的,一些幼稚的想法,甚至消极的情绪,也应当给予理解和尊重。因此,我要说“作文无禁区!只要写的是真情实感,只要说的是真话,我们都欢迎,让学生有一种写作安全感。思想感情不过是生活的反映,因此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就应允许学生自己真实生活,写作素材就会源源不断流向笔端。即引导学生解放思想,在忠于生活和自己心灵的基础上勇于冲破陈旧的思维模式,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觉。学生的思想一旦冲破牢笼,必然迸发出创造的激情。

总之,教师只有让学生的心灵自由地飞翔,才能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我们的民族才能更加辉煌强大。

猜你喜欢
心灵作文思维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心灵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