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方法探究

2021-09-05 15:18任秋艳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13期
关键词:我和我的祖国主旋律浪漫主义

任秋艳

【摘要】2019年,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获得票房和口碑的双赢,其艺术创作手法对同类型电影极具借鉴意义。本文就主旋律电影的艺术创作方法进行研究,结合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具体片段分析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影片中的体现,探索主旋律电影的艺术化处理意义。

【关键词】《我和我的祖国》;浪漫主义;主旋律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3..074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作为2019年“国庆档”的“种子选手”,上映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点映期间上座率超过88%,上映6天就突破了20亿的票房,远远超过同时期电影《中国机长》《攀登者》,为主旋律电影的探索又跨进一步。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和我的祖国》突破了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固有思维,其结果是电影一经上映就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并掀起爱国主义教育热潮。从主旋律电影艺术创作方法运用来看,这部电影运用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值得探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从情感上更加接近观众的心理期待,激发受众的心理認同,实现主流价值观念与意识的“润物细无声”传递效果。

1. 主旋律电影创作方法概观

主旋律电影在我国具有特殊且至高的地位,电影政治色彩浓厚,故事多为政治事件,影片多使用宏观的角度表达中心思想,记录或讴歌政治伟人,主旋律电影传送国家意识形态,弘扬民族艺术色彩,在宣扬文化和思想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所谓的主旋律电影指的是能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主流价值观,表现重大历史革命题材或反映时代精神的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主旋律电影是绝佳的意识形态机器,主旋律电影多使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比如重大历史革命题材电影《开国大典》《建党伟业》等,通过对社会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艺术的加工,将现实感和现代感注入历史,为我们展示革命斗争的残酷和艰辛,以现实主义手法为主要创作方法,加以故事艺术化处理,反应社会主义在民间的传承与发展;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红海行动》《中国机长》《战狼2》等,通过现实主义手法更多真实的反映社会生活,突显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展现人性的光辉,弘扬主流价值观,例如《中国机长》取材自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真实事件改编,影片使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还原了空难发生每个人最真实的反应,从不同角度对“英雄”进行了刻画。王一川曾将中国大陆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归纳为日常现实主义电影、诗情现实主义电影和奇观现实主义电影三种范式,以这一框架来观照近年来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颇为适用。

在近些年主旋律电影也出现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使用,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被人们无意识地运用和掌握,它在反映客观现实时,关注主观内心世界,浪漫主义是超越现实的苦难,追求理想主义光辉。其中《我和我的祖国》突破了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固有思维,在个别片段中使用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手法,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一经上映就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并掀起爱国主义教育热潮,也为其他主旋律电影创作提供了新思路。《我和我的祖国》与众多主旋律电影大不相同,该影片温情叙事。在细小甚微处,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人性的温情之处,还可以重温影响巨大的政治事件和国家的重要时刻,该片中导演没有以宏观角度客观记录还原历史,而是在历史的基础上温情叙事,讲述众多大事件背后我们未曾注意到的小细节,每个片段都是短小精悍的存在,剧情紧凑不拖沓,温情叙事,打动人心也更具感染力。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使用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手法,淡化了过往主旋律电影的政治教育色彩,潜移默化的输出主观意识形态,在温情中履行主旋律电影的教化功能。最终主旋律电影创作,都应当回归弘扬时代精神,传递时代正能量,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而使用艺术创作方法是为了更好更高效的完成电影创作的使命。

2. 浪漫主义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的具体体现

《我和我的祖国》是2019年国庆主旋律献礼片,在叙事上,有一定的纪实风格,电影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但又不是实存意义上的现实生活,是“似”生活,如何处理“是”与“似”的关系成为电影叙事的关键;在艺术上,浪漫主义叙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选取贴近普通观众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材,面对“是”与“似”的叙事,利用浪漫主义想象解决这一问题,实现了从现实到浪漫的升华。一般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会根据现实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或英雄人物的记录为原型,使用现实主义手法从地点人物道具台词服装等多方面,注意故事的高还原度,以达到纪实的目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在纪实的基础上进行浪漫的升华,成为主旋律电影的一枝新秀,用镜头纪实的同时挖掘镜头背后的哲理,实现主旋律电影的纪实性还有艺术性的结合,也做到了基于现实并浪漫升华的诗意表达。浪漫主义叙事不是天马行空的居无定所,也不是远离现实的梦幻漂移,而是表现一种源于现实的理想期待,表达对人和存在的认识、对人性普遍规律的观察。与纪实性不同的是,浪漫主义的主题表达是对世界、对人、对未来的希望,浪漫主义的想象即是希望的体现与具体化,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中,浪漫主义想象是在真实体验基础上带给观众满足感的手段,是对真实感的延伸,是根据现实逻辑表达的承诺。

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使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比如在片段《前夜》中,在主席身后的林远,导演运用浪漫主义想象,处理了“是”与“似”的关系,将真实影像片段与电影结合,黄渤饰演的林远与历史影像资料重合,在真实的基础上满足了观众的体验感,也让观众看到了宏大历史事件背后默默付出的小人物,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在浪漫中尽显庄严;片段《相遇》和片段《回归》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浪漫主义,不同于其他片段浪漫主义性质,这两个片段更多的表现,在现实基础上的革命浪漫主义,导演在关注个人情感的同时,表现人物崇高的理想,为大家牺牲小家的奉献精神,鼓舞观众,在真实的历史氛围中,描写人物的亲情、爱情、友情,塑造富有个性真实丰满的普通人;片段《夺冠》中冬冬的“英雄化”披风,这块披风不是旁人为冬冬绑上的,象征着英雄的披风,是房顶晾晒的一块破旧红色床单,导演以仰拍的视角拍摄冬冬跳过房顶时,飞扬的床单掉落在冬冬身上,整个片段看起来没有刻意的抒情,导演浪漫主义手法的处理,在塑造人物上更加自然,也让感情的过渡和发展更加和谐,并通过男孩冬冬将平民化的英雄主义表现的淋漓尽致;片段《北京你好》和《护航》都是对故事的结局做了浪漫主义处理,来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的理想化处理,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故事发展的过程是人与命运抗争的过程,或者说是人面对内心的考验,人与自我和解的过程,在历史进程中,作为个人我们总会面对。以下以《白昼流星》片段作重点分析。

但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使用,在片段《白昼流星》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白昼流星》这个片段通过普通人视角表现宇航员返乡场景,在看到扶贫办主任带着叛逆流浪青年沃德乐与哈扎布去迎接宇航员时,很少有人能注意到贫困和科技的反差,明明科技非常发达,仍然有些地区的人民群众吃不饱饭穿不上衣服,影片显示出以老李为代表的扶贫工作者任务非常艰巨。电影的开篇,导演通过主角的口述讲述了一个在该地区流传已久的寓言——“只有看到白昼流星的时候,这片穷土才能得到改变”。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据物理与天文学常识可得知,在白昼看到流星的概率微乎其微,近乎无。所以这个寓言也是导演浪漫主义手法的处理,唤起人们对现实的反抗之心,表现战胜困难的决心。开篇浪漫主义叙事节奏留下悬念并引发观众思考,故事里两个离经叛道的青少年,因为自幼失去父母而缺乏爱的引导,长大后叛逆不服管教只想逃离这片土地,经过老李的循循善诱与悉心关怀后,被老李的包容和爱打动,他们在老李的带领下亲眼目睹了飞船的返航,两个叛逆青年突然醒悟,决定留在这片贫瘠的土地,建设家园并好好生活。

《白昼流星》里的这颗“星”,运用积极浪漫主义的方法,隐喻此时少年的心中有了一颗星星,老李是引导少年走向正途闪亮的“明星”,宇航员和太空舱是引导少年乐观生活的“启明星”,他们就是少年心中的“星星”,将少年的生活引向正途,是少年心中的光芒。这一星星的隐喻将电影的高度提升,也将哲理和诗意赋予星星中。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献礼片,大量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让电影严肃平淡枯燥没有深度。影片里“星星”也隐喻着像老李一样的扶贫人,让观众看到一个地区的扶贫工作不仅仅是扶持经济,很多时候我们要做一颗“星星”,引导一些人走向正途,扶贫人更重要的工作是扶持精神的贫瘠。

《白昼流星》在航空员的衣服还有太空舱的道具上以及环境因素都做到尽最大可能纪实,运用现实主义,追求事物的客观性,还原事物本真的面貌。但导演在对影片色彩的处理上使用偏色,主要是因为《白昼流星》并非真实事件的再现,导演对镜头色彩的处理主要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主观化且带有强烈情绪的镜头语言,通过色彩的处理暗示观众非真实事件还原。在短片《白昼流星》里,镜头不仅宽阔宏大而且具有深刻寓意,在一望无际的荒原里,阳光是暖橙色,两个少年跟随老者骑马奔腾在广袤无垠的荒原,远方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孤寂,策马奔腾后的阵阵沙云,又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激情与热血。而后镜头慢慢拉远,音乐的声音渐渐增强,一个全景的画面慢慢出现,镜头里有些许的光晕,在这荒凉的大漠里有一丝的温暖。在这奔腾中,也隐喻一个地区的欣欣向荣,努力追赶着时代的步伐,那种满是希望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正在朝他们走去。时代更迭,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可在祖国边远地区仍然有生活水平暂时落后的人民。这一美轮美奂的影像背后,也在诉说着个人成长与祖国发展的情感隐喻,被改变的人骑上骏马是可以追赶时代的。陈凯歌导演用含蓄内敛的镜头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地区的进步,也间接的回答了开头埋下的伏笔,白昼出现了流星,这里的土地终将从荒凉变得肥沃。从基于现实到浪漫的升华,陈凯歌导演无疑是成功的,在片段《白昼流星》中保持了自己的风格,使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以诗意的方式的讲述中国故事,在无形中完成了主旋律电影的使命。

3. 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对主旋律电影的意义

近些年来,观众的审美意识在不断提高,主旋律电影要想创新出彩,突出重围,就必须在纪实的基础上深挖主题背后的哲理,运用镜头美学,丰富电影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实现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的升华。

主旋律电影作为时代产物,承担一定的教化功能,主旋律电影的使命是宣传国家主流思想,进行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教育,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使用可以让教化功能更加潜移默化,接受度更高。过往的主旋律电影为了达到目的,在剧情上难免会进行抒情,总喜欢用大段的台词和激昂的剧情暗示观众,感情的过度抒发有时就会变成刻意营造感情环境,受众真正期待的不是感人的故事,而是由心而发的情感认同。《我和我的祖国》整部影片的基调温情真挚,以小见大,由点及面纪录国家兴旺人民安居乐业的盛景,电影拍摄纪实且拥有浪漫化叙事,让主旋律电影纪实的同时拥有更浓厚的感情色彩,对观众进行爱国情怀熏陶,潜移默化建立家国思想。在细节处让观众动容,剧情平铺直叙不刻意营造氛围,让观众感同身受感情自然流露,这才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应该做的事情,文艺工作者更加应该注意,我们尊重历史,也需要艺术的表现历史,将艺术与生活结合,在历史事件中塑造人物表達情感。

《我和我的祖国》每个故事都有原型,是基于现实基础的艺术化创作,情感的抒发自然而然,在不知不觉中让观众流下眼泪或感到骄傲,这样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主流思想的效果才会更好。在以往主旋律电影的人物设置方面,故事多以单一主角视角展开,《我和我的祖国》突破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模式,深入真实生活,寻找百姓身边的“小人物”。在《我和我的祖国》中,人物群像的设置打破了以往主旋律电影人物设定的模式,呈现了祖国发展过程中鲜活的小人物的生活轨迹。例如建国前夜家家户户捐献铁器的互助之情、方梅苦守高远终生未嫁的爱情、冬冬对小美的懵懂感情、张北京对失去父亲男孩的同情、老李对叛逆少年的宽容、吕潇然牺牲自我成全队友的战友情等,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才更加高级。制片人黄建新曾说过,“我们追求塑造的就是伟大历史瞬间中发挥价值的普通人”影片召唤观众积极的投身到祖国的发展中,作为参与者和实施者去建设祖国,而不是一个旁观者。让观众在电影的空间里仿佛找到了自己,克制的感情似乎也得到了抒发。至此,影片通过小人物的叙事角度,悄无声息的发挥了电影的意识形态功能。

对于主旋律电影,在纪实的框架内实现良性的思想深化和意义加成,以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包裹着更加柔和的主流价值传递和更加含蓄的价值引导,可能会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更好的接受度。历史题材运用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手法,慷慨激昂的故事赋予了人性化、生活化的情感互动,并给予浪漫主义主旋律电影的理性思考和主流价值取向,使久远的历史事件更具感召力,对主旋律电影创作而言,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在现实主义电影盛行的时代,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运用让主旋律电影在承担价值引领功能时,激发受众的情感认同,受众产生共情与共鸣,在平凡中感受历史事件的震撼和英雄人物的伟岸,极大的增添了主旋律电影的感召力,主旋律电影即完成了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功能,也为中国主旋律电影探索出新的话语表达与叙事模式。

4. 结语

新的时代赋予电影新的使命,主旋律电影创作不断进步,逐渐成为电影市场的一匹黑马,它肩负使命继续前行,塑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国形象。《我和我的祖国》以票房和口碑的双赢告诉我们,主旋律电影大有可为。它为主旋律电影开辟了新的道路。不过,后来者仍然要在继承其优秀创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如此,才能创造我国电影更加辉煌的未来,才能让主旋律电影艺术创作之路长青。

参考文献:

[1]周达祎.《我和我的祖国》:家国情怀的个体书写[J].艺苑,2019(06):25-27.

[2]李宁.主旋律电影的主体重构与美学新变——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0(03):198-205.

[3]宋协立.浪漫主义及其美学理论的认知意义(上)[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3):3-12.

[4]田成钰,徐倩倩.浅析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白昼流星》中陈凯歌精神的延伸与风格展现[J].戏剧之家,2020(10):91-92.

[5]尹鸿,黄建新,苏洋.历史瞬间的全民记忆与情感碰撞——与黄建新谈《我和我的祖国》和《决胜时刻》[J].电影艺术,2019(06):69-76.

[6]李文浩,雍寒清.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与变化[J].传媒观察,2019(12):32-37.

猜你喜欢
我和我的祖国主旋律浪漫主义
打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1950-1960)》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征集活动正式启动
《我和我的祖国》让自豪感爆棚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诞生记
国内主旋律真实改编商业电影的艺术特征探究
《雨中的树》:一场突破“概念化”的主旋律洗礼
从浪漫主义角度浅析狄更斯的《远大前程》
用现代舞表现“主旋律”的成功尝试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钢琴前奏曲》的演奏技巧
厦门广电:如何将“主旋律”唱进百姓心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