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表现性评价为导向的小学音乐教学思考

2021-09-05 02:48陈晶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具体措施小学音乐

【摘要】音乐因其自身具有的情感性、过程性、创造性和非语义性等艺术特征,决定了音乐教学评价不同于其他学科评价的独特属性。因而,本文尝试探究目前小学阶段以表现性评价为导向的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从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三方面进行分析与思考,旨在优化小学音乐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运用,以发挥表现性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功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感知、学习和创造力发展,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音乐奠定基础。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小学音乐;存在问题;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2-077-04

【本文著录格式】陈晶.以表现性评价为导向的小学音乐教学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2):77-79,97.

前言

新课标要求“以美育人”,这就要求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塑造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而根据调查发现,目前,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中存在艺术评价尚未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家长两级分化严重,教学停留于形式,教学评价过于单一等问题,这不利于音乐教育调节作用的发挥,也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以表现性评价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理解力、感受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都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本文旨在研究以表现性评价对学生成长帮助,包括开展以表现性评价为导向的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表现性评价的具体功能、目前以表现性评价为导向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以表现性评价为导向的小学音乐教学的措施,以供相关工作者进行思考与借鉴。

一、开展以表现性评价为导向的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方法、知识、技能发展变化的评价,是教师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某个新问题或创造某种东西,以考察学生思考、实践、解决、合作等综合能力的发展状况。它克服了传统教学“成就测验”的弊端,让学生重归教育活动中,在任务过程中来观察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实践、合作与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和表现创造的能力。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而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全民普及,当下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填鸭式”教学、课本为唯一教学素材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日新月异的发展需求,课本知识对现阶段的学生来说显然已过于单薄[1]。因此,在此时代背景下,学校应当摒弃旧的教学模式,打破常规,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需要。音乐教师则应当拓展音乐知识水平,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开展以表现性评价为导向的小学教学评价模式,以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思考与探索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音乐表现性评价的具体功能

表现性评价具有诊断、激励与改善功能。首先对音乐教师而言,表现性评价在教学中能够发挥良好的鉴别作用,让教师更好的掌握课堂的走向。例如,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训练,教师以表现性评价为导向對学生进行观察,就能快速且直接的分析出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从而分辨出学生音乐敏感度差异,识别学生的差异化学习过程,以此发现每一位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特殊才能和优点,做到因材施教,发挥学生长处,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积极地参与进来并获得成就感,学生则能够快速融入音乐课堂,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更好的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2]。其次,教师还可通过表现性评价的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使学生积极参与以即兴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性和创造性活动,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获得对音乐更为深刻的体验,培养了学生不断探究的学习能力和为学生终生学习音乐奠定良好基础。除此之外,表现性评价的改善功能还能帮助教师快速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确定后期课程计划和安排,为下一步教学计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音乐学科具有非语义性特点,因而教师在运用表现性评价时,既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象力,又必须保证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质量,要为学生提供鉴定结果的信息,实现对评价对象的正确引导,避免出现盲目的鼓励,不辨优劣,致使学生对评价标准的理解出现混淆。

三、目前以表现性评价为导向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评价过于单一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所有音乐体验都在音乐进行过程中产生,音乐评价自然也不能脱离学习过程而单独存在,它是贯穿在学习中的一种过程。正因此,更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通过表现性的评价来观察、引导和激励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模仿创造与探索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而今,许多学校的管理者还停留在以“知识论”为主体的观念中,音乐教学缺乏有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例如,许多学校仍存在艺术课程开课率不足、艺术活动参与面小,专职音乐教师缺口大等情况,还有的学校大量利用兼职、代课老师来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非“科班”出生,也缺乏系统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素养,因而,根本没有办法在课堂实践中去观察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评价,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对音乐活动缺乏兴趣与自信;学校的音乐教研组大都研讨的不够到位,许多交流与研讨都流于形式,教学上缺乏统一的教学方向和评价标准,教学过程也没有延续性。例如,有些音乐教师用了一年、两年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聆听方式、演唱技巧和编创能力,而由于教学缺乏延续性,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习惯又终将“还给”老师。还有的音乐教师,一味追求成绩和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而进行“填鸭式”教学,只关心音乐课“顺利不顺利”,有没有完成“既定教学目标”,评价方式较为单一,评价语言也仅仅停留在“你真棒”“很好”等简单的语言上,没有告诉学生“哪里好?哪里可以更好?”没有充分考虑到音乐学科的特殊属性,没有真正去关心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更没有在学生的音乐实践过程中去观察和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表现力和创造力。久而久之,学生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和他人的问题所在,没有办法更为科学的理解和分析音乐,以至于出现了音乐审美情趣不高,音乐自主学习能力差等问题。

(二)学生对音乐学习缺乏兴趣

众多学生受到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从小对音乐文化认知不足,对音乐教育不够重视,无法快速融入音乐教学课堂,在进行音乐学习过程中因理解能力差,而无法快速建立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构架,无法从艺术和科学的角度鉴赏音乐作品,最终致使学生无法跟上教师音乐教学节奏,逐渐对音乐课程失去信心、丧失兴趣[3]。

还有的学生虽然很爱音乐,但是只喜欢流行音乐,对传统音乐“不感冒”,究其原因,是“听不懂”。这是因为传统的音乐课堂学习,没有重视对学生情感、表现、创造的评价,把教材的作品当成标准进行一句句肢解和灌输。对学生有没有认真听,对音乐作品理解是否深刻,通过什么方法更好的去表现作品则不予评价,最终导致学生对音乐的情感表达缺乏深刻理解,也没有办法更为深层的体验作品,学生的学习往往只是停留表面,久而久之,学生体验不到音乐的美感,又怎么产生兴趣呢?

(三)家长对音乐认知不够,两级分化严重

通過走访大量小学生家庭,采访学生家长发现,家长们存在严重的两级的分化。部分家长唯一关心的便是学生成绩,将成绩当作学生成长和教育的唯一指标,唯独关心学生在考试中是否取得高分,年级排名是否靠前,而对学生的音乐教育则完全忽视不管,致使学生对音乐课程产生误会,甚至将音乐课堂当作休闲娱乐课堂,学生都只是散漫的做着自己的事情[4]。还有一部分家长,虽然重视音乐教育,但大多停留在报了多少培训班的“盲从”中,而没有真正重视自己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什么?体验到什么?创造了什么?例如,许多孩子拿到了十级的证书,可是孩子真实水平并没有达到十级的标准,只是能演奏十级难度的曲目而已。还有的孩子钢琴十级通过却不太会看谱、不懂得简单的分析作品或不懂得对曲目进行简单的即兴伴奏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探索音乐的积极性与能力。

四、优化以表现性评价为导向的小学音乐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学校与教师团队建设

新课标指出,音乐课堂评价应当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学校首先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表现性评价体系,以表现性评价为导向,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受力、学习力和创造力。全面提高音乐教师教研团队的业务水平,密切关注改革动向,做好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传帮带”,让教学上更加有序和高效。同时,引进更多专业的音乐教学人才,为音乐教师提供更多学习的平台和机会,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家校合作建设

众所周知,小学生对家长依赖性强,自身还未完全形成独立自主的日常行为意识,故而小学教育往往是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的结果。对小学音乐教育而言,由于学校为学生安排的音乐课程时间极其有限,此时家长对孩子的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熏陶极其重要。要求家长必须充分重视小学生音乐教育,并肯定音乐课程教学对学生发展的作用,积极配合学校教师,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并对音乐充满兴趣。因此,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日常教育过程中,应将音乐教育融入其中,并以表现性评价为导向,培养孩子的兴趣,挖掘孩子的学习能力,不断刺激孩子对音乐的敏感程度[6-7]。例如,可以多带孩子听音乐会或者听到好听的歌曲、好看的舞蹈、有趣的音乐活动等都可以鼓励自己的孩子进行模仿,有条件的还可以引导孩子进行创作,用趣味性、陪伴性来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与探索学习能力,促进亲子共同成长。

(三)教师个人成长建设

1.关注自我成长,转变评价标准

教师作为小学生音乐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以及音乐基础知识架构的建立。学生唯有了解音乐知识,才能体会音乐为其带来的魅力,提升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因而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对音乐的认知,提升教学能力与水平,进行多样化教学。教师评价过程更应注重学生认知、学习和创造的过程,而不急于求成或只要求答案的“统一”和“标准”。同时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利用表现性评价的激励性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培养学生自我剖析、思考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课堂中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评生、生评师等评价方式,杜绝“一言堂”,允许学生出现“不同的声音”,鼓励学生适当对教师提出“质疑”。例如,四年级的《大雁湖》,教材中要求学生试着把歌曲旋律的节奏改编为:3/4 335∣ 235 ∣112∣ 135∣,这时,可能就会有孩子提出:“老师我感觉旋律改编成3/4拍不好听,我可以改成其他拍子吗?”这时,教师不能一味的要求学生按照教材改编,而应鼓励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学生在实践中会生成许多不同的答案,如:3/8 335∣ 235 ∣112∣ 135∣或4/4 335-∣ 235- ∣112-∣ 135-∣,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树立了学生的信心,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2.关注求知过程,促进能力培养

由于音乐的特殊属性,因而要求音乐教师在学生的音乐学习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还要评价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课堂实践过程中,是否在音乐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表现体验、创造体验等。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学生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什么,体验到什么,表现或创造了什么?又或者说,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收获了多少,成长了多少,而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学会。例如,在聆听一首音乐作品时,学生是否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说说自己的情感共鸣;在表现音乐的时候,是否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并努力展现音乐的美;在进行音乐创造的时候,是否融入了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进行简单的模仿等。

3.关注学生差异,分层教学评价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不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分层教学进而进行适当的评价。例如,教师可定期在班级内,根据学生的音乐发展水平进行音乐课程教学。将学生分为4-6人一组,分组完成后,鼓励学生踊跃提问,并设置与音乐课堂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组内讨论和交流,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师评等活动,让课堂更加活跃,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成长,共创高效课堂。在进行分层教学时,应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而进行差异性评价。也就是说,不管学生的基础如何,通过他自身的付出和努力,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就可以给予较高的评价,反之,如果学生的音乐基础好却漫不经心,即使在音乐表现过程中比其他同学略显优秀,也不能给予过高的评价,因其自身并没有通过学习过程取得更大进步。

4. 关注学生发展,鼓励探究学习

新课标指出,小学生的音乐课程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因而,让孩子在探索中学习,不断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让其拥有更为丰富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8-9]。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音乐理解与表现不可能完全统一,也不应该统一。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桥梁,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精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不再被动参与,而是主动进行探究和创造。可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又或对课堂问题加以延伸与拓展,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等,以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提升学生的专注度,让其全身心融入音乐的实践与探究活动中。如六年级《波斯市场》,可以引导学生去表现故事中的引蛇人、公主、乞丐、酋长等人物形象,不要规定场景、动作与环节,只要学生能合乎常理并与音乐要素契合即可。又如一年级《小雨沙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歌词编创:“想一想小雨除了能发出沙沙沙,还可以发出什么声音?”这时学生就会说,还可以发出“滴答滴答、唰唰唰唰的声音”等。还可借此让孩子利用打击乐来探索,如教师可以问“春天里还会有什么声响”?孩子就可以通过双响桶、三角铁、蛙鸣器、木鱼等打击乐器创造出更多不同的音效。可以让学生以生活为主体进行歌词创作,如编创季节性歌曲歌唱大自然。还可以鼓励学生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素材,制作打击乐器进行声音的探索等。这样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在创造表现中不自觉的掌握了音乐要素与知识,开发了学生的表现力与创造力,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感受音乐,体悟音乐表达的情感,并充分认识到音乐存在的价值,培养学生终生学习音乐的能力。

五、结束语

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而音乐又具有很强的调节功能,因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当充分认识到音乐表现性评价的重要性作用,并以其为导向来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表现力与创造力,不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后记

值得关注的是,表现性评价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它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持续的评价过程,需要课堂内外不断的进行关注。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在规定时间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这就会出现在课堂上“浪费”大量时间,或者大多时间都用在“等待”上。因而,如何既关注学生求知过程中能力的发展又能保证音乐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还值得广大音乐同仁共同关注与思考。

参考文献:

[1]廉珊.对以表现性评价为导向的小学音乐教学探究[J].北方音乐,2020(17):161-162.

[2]黄梦霞.对以表现性评价为导向的小学音乐教学探究[J].北方音乐,2018(17):143.

[3]赵筱樨.基于多媒体平台的小学音乐学科表现性评价探索[J].教育界,2020(33):63-64.

[4]薛晨潇. 以表现性评价为导向的小学音乐教学探究[J]. 黄河之声,2017(22):66.

[5]赵霞. 以表现性评价为主的学生音乐学业水平监测行动——2015年太原市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监测报告[J]. 中国音乐教育,2016(3):16-21.

[6]吴森森. 关于小学音乐歌唱教学表现性评价的点滴思考[J]. 教育观察(下旬),2019(2):127.

[7]毛彦馨. 表现性评价实践活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尝试与应用[J]. 现代教学,2019(S2):54-55.

[8]张方. 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 国际教育论坛,2020(6):130.

[9]黄娟.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生歌唱能力评价体系的拟定——以花城版小学音乐教材为例[J]. 北方音乐,2019(21):190-191.

[10] 王軼. 关于小学音乐教育中趣味教学的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9(14):61-61.

[11] 王琴. 目标不明 内容单一 方式不当 评价缺乏——唱歌课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现状浅析[J]. 小学科学:教师,2016(9):86-86.

[12]郑莉.有效音乐课堂学习评价理论解读[J].中小学音乐有效学习评价,2015:42-43.

[13] 陈鹏.有效音乐课堂学习评价理论解读[J].新课程欣赏教学法,2018(7):191-193.

[14]崔学荣.有效音乐课堂学习评价理论解读[J].音乐微格教学,2020(10):256-266.

[15]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1-33.

作者简介:陈晶(1984-),女,福建厦门,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音乐学。

猜你喜欢
表现性评价具体措施小学音乐
论加强营林生产管理促进林业工程发展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探讨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表现性评价在“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中职学生考试、考核评价策略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表现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