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2021-09-05 03:20高芳芳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摘要】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复杂变化,大学生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是践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要求,是激发大学生发展动力的内在要求。把优秀传统文化中整体为上的价值观、集体取向的自我观、辩证平衡的思维观、注重内省的心理调适观、和谐团结的人际观、勤奋进取的学习观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师德养成中,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2-118-03

【本文著录格式】高芳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2):118-120.

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规范化研究》(项目編号:2020zsszsx094)。

社会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人的物质需求,也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效率至上、节奏快、竞争激烈等都成为当今时代显著的特征。大学生群体由于认知、情绪等各方面还不够成熟,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纷繁变化,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甚至是严重的自伤自杀事件。青少年是抑郁症的高发群体之一,抑郁症又极易导致自杀,国家卫健委要求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结合此前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文件,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各高校积极落实相关文件要求,探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并将目光放到中国5000年古老文明中,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的优秀资源。漫长的中华文明塑造了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成为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心理基因,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用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学生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熏陶大学生不断提高品德修为、涵养高尚情怀、汲取智慧力量、塑造健康人格,既有利于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又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强大生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5000年中华文明蕴含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处世哲学等,是涵养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重要养分。文化心理学的诸多研究表明,文化背景会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自我概念等。当今时代,西方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渗透与冲击越来越大,加上大学生本身对传统文化了解不深,文化底蕴不足,历史视野狭窄,在这种“文化交锋”中极易产生迷茫困惑,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理解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坚定文化自信,从传统文化中获取深沉持久的力量,是抵御文化迷失,培育积极人格,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践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要求

20世纪末,积极心理导向作为诠释心理学的一种新视角逐渐发展起来,从对象上不针对少数学生,从内容上不集中关注心理问题出现后的辅导和咨询,而是特别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帮助他们开发心理潜能,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孟万金在整合相关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注重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防治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1]。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人性本善及理想人格的塑造,传统中医文化也主张“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些思想是开展适合中国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激发大学生发展动力的内在要求

内因在人的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迷茫、空虚、颓废、佛系等心理现象,皆因其内部发展动力不足。文化学的观点认为,某一地区或民族的特定文化是由该地区或民族的人来创造的,反过来,人所创造的文化又会在潜意识中影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厚资源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源泉活水,如“天下为公”倡导人要树立崇高理想,远大理想和合理目标能够推动大学生加强学习,投身实践,是自我成长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此外,传统文化中倡导人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人生在世要勤勉奋斗,不断探索自然的规律和奥秘。大学生通过领悟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哲理,陶冶道德情操,磨练意志品质,为追求自身发展进步提供精神动力,推动自我实现不断到达新的高度。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整体为上的价值观

当前社会多元价值观交织碰撞,大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愈来愈复杂,要求他们有清醒的是非判断,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学习生活各方面的问题,平衡好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各种关系。研究显示,传统文化体现出的价值观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2]。传统文化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整体为上,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和高尚的价值取向,对当前大学生中理想信念淡漠、价值观念模糊等心理具有积极的矫正作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体现出求财的正当性,对当前大学生中考试作弊等失信行为、为了结果不择手段的不良竞争行为等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体现出古人对生命的积极思考,能够激励大学生珍爱生命,不为了失业、贫困、学业失败等暂时的不如意就放弃生命。

(二)集体取向的自我观

中国传统文化是集体主义取向的文化,集体主义者的自我概念中包含了自己和他人[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观包含完善的自我发展目标、重视他人的评价、勇于担当的责任、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等内容。传统文化强调人需要不断进行自我修炼,并把“修身”与“治国平天下”放到同样重要的高度。“爱面子”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最基本的心理组成部分[4],重视自我概念形成中他人评价的作用,“人言可畏”就反映出中国人在人际关系上的强烈自尊。传统文化同样强调责任担当,责任是自我成熟的标志,能让大学生产生成年人感受的重要时刻之一就是能够担当责任。传统文化中“礼”“义”等思想要求人要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而人的行为调节与控制正是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之一。当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适应当前时代的需求,避免因过度强调社会性取向及约束言行产生的自我萎缩[5]。

(三)辩证平衡的思维观

“中庸”和“阴阳观”是中国人追求和谐的思维方式的直接体现,具体包括三个特点。一是整体性,强调身心是统一的整体,人与世间的生物、所处的环境也是统一的整体,如“天人合一”提醒人们要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二是辩证性,传统文化中“福祸相倚”“因祸得福”等观点都体现出辩证的思想,面对不如意的事不要一味抱怨,要看到事情本身的两面性,面对自身的不足或缺陷也应坦然对待,发现其中蕴含的积极力量。三是平衡性,中庸思维不是模棱两可,而是强调要认清事物间的复杂关系,通过调和矛盾达到和谐,避免偏激。思维方式对个体的社会认知、健康观念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具有冲动性、片面性等特点,有效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哲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整体观和辩证思维。

(四)注重内省的心理调适观

首先,大学生处于个性成熟的关键时期,面对挫折承受能力较差,学业挫折、人际挫折、求职挫折等暂时的困难都会引发各类心理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应该直面挫折,挫折是获得成就必经的阶段,“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等表明了面对挫折要有战胜挫折的勇气,积蓄苦难力量,必将获得成功。其次,中国人的幸福是通过与外界的和谐相处而获得的内心的平静安宁,传统文化强调通过内省的方法来调适心态。“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检视自我的方法能够帮助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进行理性归因,多归因于自身可控制和调节的因素,如努力,从而维持心理平衡,保持豁达心态。此外,七情互治法、“七情之病,看书解闷”等具体方法,对调节消极情绪,调适心态也有积极的作用[6]。

(五)和谐团结的人际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为贵”“和为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及“仁爱”“孝悌”“忠恕”等伦理道德规范,都在于实现人际关系的普遍和谐。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的经济意识强化,仁爱精神缺失,人与人之间情感淡漠[7],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使手机成为人的“外部器官”,人们长时间沉浸在网络构建的“虚拟世界”,出现了“即使面对面同桌吃饭也互不理睬”等现象。传统的“中庸”之道追求在人际关系中克己容忍,保持适度,无过无不及,以谦和的心态和行为方式,获得社会的好评。“推己及人”也从换位思考的角度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六)勤奋进取的学习观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学习的优秀思想,有利于提高学习效能,改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会学习。如“学而不厌”强调学习态度,时刻保持不满足的状态;“温故而知新”强调学习要善于总结和整理;“学贵有恒”强调学习要有毅力;“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要不断地应用于实践;“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要虚心向别人学习等。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这些观点对整天空虚厌学、迷茫浮躁、消极懈怠的大学生有积极的警示作用。其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小不忍则乱大谋”等都反映了中国人吃苦耐劳、越挫越勇、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有利于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动力不足、毅力不够等问题。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路径

(一)融入课堂教学,增强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认知

课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积极心理健康思想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大学生增强对心理健康的积极认知。首先,教师自身要关注优秀传统文化,主动在现代心理学知识体系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建立联系,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其次,教师要善于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认知与接受规律进行“时代阐释”,用青年感兴趣、听得懂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同时,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可以开设传统文化心理学、传统典籍中的心理学思想、经典名著的心理学解读、中医心理学等公共选修课,制作课程精品资源,打造网络课堂,提高传播力与影响力。

(二)融入实践活动,增加大学生学以致用的积极体验

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积极心理认知只有在亲身体验与总结反思中才能真正转化为积极心理品质。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在学以致用中体悟心理健康思想,掌握心理调适技巧,培育意志品质,增加积极体验。首先,结合课程内容开展心理测验和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测量工具主要有中庸思维、辩证思维和整体思维方式量表[8],通过心理测验及对应的训练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其次,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健康协会等开展心理知识竞赛、校园心理剧大赛、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创作、讲中华好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寒暑假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激励学生敢于担当,拼搏进取,在实践中长才干、练本领,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三)融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中塑造大学生积极人格

根据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大学生心理求助的意愿和方式都比较含蓄,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相关知识,拓宽教育渠道,弘扬传统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有利身心发展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地提升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首先,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可通过文化长廊等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风、系风、班风建设中,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精彩多样的校园活动,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心灵熏陶;再次,在网络文化建设方面,牢牢把握网络宣传阵地的话语权,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微博、微信、QQ、抖音、快手等网络媒介,大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推送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滋养学生心灵,陶冶高尚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育人水平。

(四)融入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于日常的一言一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既有利于提高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又能为大学生提供示范榜样,引导大学生客观理性地认识自我,建立友善互助的人际关系,确定合理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持之以恒付出必要的努力。首先,在教师中大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组织专题讲座、交流研讨、学术沙龙等活动,增强教师职业信念,丰富文化底蕴,涵育德行情操;其次,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自律自省,处理事情公平公正,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用人格魅力影響和感染学生;再次,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聆听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疏解困扰,引导他们发现内心的力量,发挥内在潜能,全面推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1-45.

[2]梁世钟.当代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7.

[3]张力,周天罡,张剑等.寻找中国人的自我:一项fMRI研究[J].生命科学,2005(5):472-478.

[4]方群,张福全.中国人传统文化心理特质对心理咨询的启示[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20(1):106-110.

[5]罗鸣春,苏丹,孟景.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理健康思想传承的四个途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12.

[6]杨鑫辉.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探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50-55.

[7]张忠华.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J].现代大学教育,2005(5):78-81.

[8]侯玉波.文化心理学视野中的思维方式[J].心理科学进展,2007(2):211-216.

作者简介:高芳芳(1990-),女,山西吕梁人,硕士,长治学院教育系助教,研究方向为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