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麦积山石窟佛教造像艺术风格

2021-09-05 03:20毛明霞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2期
关键词:风格特征

【摘要】佛教造像艺术在不同的时代变迁中,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特征,以及各地独特的艺术流派和艺术家的个人风格,从而形成了雕塑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十六国后秦、西秦时期,麦积山石窟开始开窟造像,此后续有营建,现有十余个朝代的雕塑和壁画遗存,在中国石窟中独具一格,佛教造像艺术风格别具特色。

【关键词】石窟雕塑;造像:风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K87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2-147-03

【本文著录格式】毛明霞.浅谈麦积山石窟佛教造像艺术风格[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2):147-148,162.

引言

根据《高僧传》及麦积山现存碑刻记载及考证,麦积山石窟于公元5世纪开始开凿,此后历经十余个朝代的营建,现存窟龛221个,佛教造像10632身,壁画约1000平方米。麦积山石窟位于西出长安“丝绸之路”的南线,各种文化元素碰撞融合,形成了其独有的佛教艺术特色。麦积山石窟受到来自各方的文化影响,形成了世俗化和宗教化的雕塑和绘画,成为陇右的佛教艺术中心。尤其以北朝时期的精美雕塑而闻名,被称为“东方雕塑陈列馆”,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和魅力可与云冈、龙门和敦煌相媲美,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本文以麦积山石窟佛教造像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艺术风格。

一、麦积山石窟佛教造像的艺术特点

从已出土的文物可知,关于佛教造像艺术追溯起源,兴起在阿育王时,以桑奇大塔为代表。随着佛教的向东传播,逐渐传入中国,石窟造像艺术也随之兴起。尤其在南北朝时期,以中国佛教造像艺术迈向历史高潮。全国范围立塔造像,造像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为雕塑和绘画,主要以佛、菩萨、弟子、力士等为重要组成。麦积山石窟受地域文化、时代等影响所呈现的造像艺术特点也不尽相同。

(一)泥塑艺术的运用

麦积山石窟主要以泥塑为主进行塑像。麦积山崖体属第三纪红砂岩,岩石结构松散粗糙,不易精雕细刻,历代艺术家在吸收佛教文化的基础上,以泥塑传统的制作技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基岩、木桩、芦苇草、麻、鸡蛋清、糯米汁等材料,创做出一组组造型传承有序、时代特征鲜明、历经千年而不朽的泥塑艺术品。石窟雕塑主要为泥塑艺术形式,巧妙运用石胎泥塑、木胎泥塑、浮雕等多种技法。其中石胎泥塑是依山就势,以石为胎,安插木桩固定,敷泥上色。而木胎泥塑,以木为骨,再敷泥上色。根据佛经教义和开窟主的要求,利用黏土材料的可塑性强和细腻的艺术表现力的特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创造出庄严慈悲的佛陀和菩萨、威武雄壮的天王力士、姿态曼妙的天女、虔诚肃穆的供养人等,将佛国世界的种种万象表现出来。

(二)麦积山石窟造像衣着风格

麦积山石窟自后秦开窟,经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二个朝代,各时代佛、菩萨、弟子等衣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尤其北魏时期的佛特征更加显著。孝文帝虽为鲜卑族,却深受汉文化影响。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下令将首都迁往洛阳,颁布法令改制汉化,将鲜卑族的服饰、语言、姓氏都进行改变。在这种热潮的影响下,麦积山石窟中的一些雕像和壁画(麦积山第76、78、148窟)虽然受到西方地区外来文化的影响,保留了犍陀罗艺术风格,但逐渐消除了外来影响并加入了中原文化元素。服饰和外观都有各自的特点,佛陀和菩萨的形状就很清楚了。北魏时期的“秀骨清像”、隋唐时期的丰满圆润之风,体现出非常轻松和自由奔放的美感。例如麦积山隋代第37窟右侧胁侍菩萨高髻饰花环,宝缯于胸前,秀发自然分披双肩。脸庞丰满圆润双手轻抚胸前。帔帛搭于手臂,胸前挂有璎珞,腰糸百褶长裙跣足站立于圆形莲台上。丰润的手臂浑圆的双肩和窈窕的体态显的既妩媚而又虔诚。亭亭玉立、亲切动人给人一种自然、朴实和谐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麦积山石窟就是一种佛教风格的体现,古代的艺术工匠在创作佛像时虽然受到教义的束缚内心充满敬畏,但又想将自己的特殊情感融入其中。凭借自己观察现实生活来进行创造,将真实人物移植到造像中,使其独有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让艺术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使其作品具有优美生动的艺术魅力。

(三)民族文化性

由于麥积山石窟佛教雕塑是当地文化融合佛教产生的偶像。因此在雕刻造像的过程中,人们运用当时的艺术处理方法,将现实生活中的人性化趋势引入其作品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每个佛像都是世俗的,因为佛教的繁荣与现实生活和普通大众密不可分,其价值不仅通过个人描述来表达,而且有助于建立和完善健全的社会体系。通过对社会和人群的净化来表达出积极乐观的人生价值观。

在特定的时候被用来进行宗教宣传是宗教艺术的基本功能。宗教艺术除了能够被欣赏,也是大众的信仰和崇拜。从它的功能方面来说,艺术就是一种仪式,这种仪式是为了崇拜宗教。宗教的内容就来源于审美价值观以及美好的理想。这样的宗教崇拜所要营造的氛围应该要充满符号和非常自然的力量,这种氛围有别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应该通过幻想来反映出充满现实的世界。因此拥有审美效果的它对宗教艺术来说也是形式和手段,它可以让信徒一边欣赏艺术一边接受宗教情感。麦积山石窟每个朝代的佛像、菩萨、弟子及供养人的艺术呈现,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它巧妙地传递出宗教的基本概念,让信徒从内心接受佛经教义中宣扬的理念。

麦积山石窟第127窟左壁龛內一佛二胁侍菩萨,菩萨塑造姿态优美,避免了程式化的图案。左手抬起侍奉主佛,右手自然下垂,形成鲜明对比,动静呼应。窟内右壁 “西方净土变” 壁画,中间绘阿弥陀佛讲经说法,两侧是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构成“西方三圣”的主题,其周围绘制诸多菩萨、弟子、楼阁殿宇、树木、莲池等。画面中人物、场景布局合理,较为完整地呈现出西方佛国世界的景象,是我国现存同类型壁画中一幅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杰出作品。

二、麦积山石窟佛教造像的美学价值

(一)佛教美学与世俗化的信仰要求

《中论》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佛教认为目标世界和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都是虚幻和不现实的。佛教否认现实世界中的美和体验(感官)美,但并不是否认美的存在。按佛经描述佛陀的形象有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即三十二种特异的完美无瑕的体肤特征,这些特征都带有灵异色彩,而“八十种好”较之更具体细致。佛经中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描述,以及佛教文学对佛陀、菩萨、弟子、飞天的表达,都和现实世界相关联。世俗美的构建不是佛教的目的,佛经中的美是“涅槃”,它超越世俗的美,佛教在否认世俗之美的同时,为人类创造了超越世俗人民渴望的现实的世界之美。

(二)世俗化的审美

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历经多个阶段并开窟造像宣扬佛法,为僧侣和信众提供一个讲经授法和举行仪式的场所,为世俗信众宣扬“积功德”,为自己来世祈求福因。因而在这种宗教理念中,佛教艺术仍然是一种为审美创造需要而产生。佛教藝术必须将宗教理念解释为崇拜的偶像,并将宗教理念升华为具有高尚和美丽品质的神圣情感。信仰无疑扮演着媒介的角色。佛教艺术使信徒在观像礼佛的同时体现自己的信仰,并通过想象佛教偶像在意识形态崇拜中的伟大之处,从而激发出精神信仰的可能性。

古代中国人坚持本土的文化传统和审美理想,积极辩证地选择接受,并用传统文化来解释外来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或受儒家礼仪约束的美学不仅被视为宗教崇拜的神像,而且将其融合形成自有的造像风格。麦积山石窟的早期造像仍然具有印度犍陀罗风格遗存,高鼻深目、雄健古朴、神态威严、姿态有力等特征,但其受中原文化影响融合而产生的佛教造像更趋于汉化更符合世俗。麦积山石窟雕塑在造像艺术方面古代工匠就将外来的佛教艺术和当时的传统文化加以吸收和改造,与地方性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例如麦积山石窟121窟左、右两壁里侧的比丘、比丘尼。其上身微微前倾而手肘、肩及头部靠拢在一起。身穿褒衣博带式上衣,下着长裙,肩披大披巾,足穿云头履。两颊与嘴角微微显露出笑意,双手合拢于胸前,仿佛表现他们对佛陀说法的认知理解后互相发出会心的微笑,又仿佛是世俗中一对亲密的朋友在窃窃私语,发现其想法一致时默契的一笑。完美地诠释出具有现实人物的形象,将宗教与世俗生活融为一体。

三、结语

麦积山石窟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和历史作用日益受到现代人的理解和赏识,并得到世界各地游客的青睐。麦积山石窟为研究佛教文化提供了宝贵而重要的资料,其艺术特色将永远焕发光芒。

参考文献:

[1]孙晓峰. 麦积山石窟的历史与艺术[J]. 中国文化遗产,2016(1):15-29.

[2]席辉. 麦积山石窟泥塑造像艺术特色及其形成的地理原因分析[J]. 中国包装,2019(10):39-46.

[3]王通玲. 试析麦积山石窟中的藏传佛教元素[J].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8):123-126.

[4]杨雷,马李妮,杨晓飞. 麦积山石窟北朝时期造像中服饰艺术特征浅析[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11):32-33.

[5]杨晓东. 麦积山石窟127窟壁画《西方净土变》构图图式特点探析[J]. 中国民族博览,2017(4):186-187.

作者简介:毛明霞(1981-),女,甘肃天水,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佛教艺术。

猜你喜欢
风格特征
抓特征解方程组
非“舞”之舞
浅谈日本浮世绘设计艺术风格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