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三大喉舌

2021-09-08 07:30刘建明
新闻爱好者 2021年8期
关键词:红色中华

【摘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宣传阵地主要由红中社、《红色中华》报和《红星报》三大喉舌构成。在临危蹈难的岁月,三大喉舌的主编、编辑和技术人员殚精竭虑、坚韧不拔地贯彻党报的战斗精神,发挥了宣传党的伟大战略、鼓舞根据地军民士气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根据地党的喉舌;红中社;《红色中华》报;《红星报》

犹如朝阳初升,中国劳苦大众的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于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斗争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党的新闻工作开始肩负宣传游击战争、工农政权建设和反映根据地生活的三大重任。以赣南闽西红色政权机关报《红色中华》报为核心,各根据地创办了172种报刊——中央根据地34种、湘赣17种、湘鄂赣24种、湘鄂西28种、鄂豫皖33种、川陕12种、闽浙赣16种、左右江3种、琼崖5种①(分石印、油印两种类型),而且最先组建了通讯社,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宣传阵地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很快构筑起来。

一、根据地媒体的开路先锋:红色中华通讯社

1931年11月7日,在隆隆炮声中,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开幕,红色中华通讯社也在同一天成立。曾任闽粤赣特委代理宣传部长的王观澜主持编务,在瑞金叶坪乡叶坪村首次播发了文字新闻稿。在离会场约七八十米远的一家农户的房子里,屋子没有窗户,特地从后墙开了一扇窗,把天线伸出架到屋顶。当天夜里,红军电台的技术人员王诤、刘寅、曾三等紧张地操作发射设备,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递出去,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此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63人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毛泽东当选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令》等消息,陆续化为电波传向远方。

通讯社比印刷报纸的技术复杂得多,需要一整套无线电收发报机,主要技术工作由王诤管理。1930年12月30日,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岗战斗中,歼灭了国民党军张辉瓒师,缴获第一部无线电台。红军战士打扫战场时把发报机砸坏了,收报机完好无损。王诤和刘寅等10名国民党军电台人员在这次战斗中被俘,主动提出参加红军而留在中央根据地工作。毛泽东对这些无线电技术人员加入红军表示欢迎,鼓励他们说,你们学了这一门技术很有用,现在你们参加了红军,就要把这些技术用来为工人农民服务。[1]王诤原为黄埔军校第六期通讯科毕业,北伐战争开始后他在第二军四师担任师部电台台长兼报务主任,现在成为工农政府通讯社的技术负责人。不久,在追殲国民党军谭道源部的战斗中,红军又缴获了一部15瓦电台和部分无线电器材,红军就有了一部发报机、两部收报机和两套电源,虽然不能用于发送文字稿,但可抄收敌人部队的电讯供领导参阅。王诤把接收的电讯写成书面材料上报领导,毛泽东读后高兴地对他说:“你们送来的材料太好了,让我们开了眼界,这是没有报纸的报纸啊!”[2]

1931年5月,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中缴获了国民党军公秉藩师部的一部功率为100瓦的电台,通过这部电台同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取得了联系,其发报机足够通讯社发稿的需要。1931年1月10日,在江西宁都小布组建了红军第一个无线电队,王诤任队长,冯文彬任政委,中共中央又派伍云甫、曾三、涂作潮从上海来到中央苏区,加强了无线电技术力量,一个完整的无线电台建立起来,根据地的通讯社正式开始工作了。作为临时中央政府的新闻机构,红色中华通讯社呼号为CSR(Chinese Soviet Radio),简称红中社,这个呼号一直沿用至1956年以汉字模写广播为止。1933年4月1日,红中社成立第一届编委会,主任先后为沙可夫、瞿秋白、任质斌、徐名正、韩进等人。

中国共产党把通讯社看得比党报更重要,在建党前后就建立了十多个通讯社,通过它发布的消息传播得更快、更广阔。“通讯社是专门搜集和供应稿件、图片和新闻资料的发布机构,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枢纽,被称为‘消息总汇‘供应新闻的大动脉”。[3]1920年7月—1921年7月末,上海共产党小组和共产国际代表在上海合办了“华俄通讯社”,向中外报刊发稿。1922年9月,广东共产党组织创办了“爱群通讯社”,创办人冯菊坡、阮啸仙、刘尔崧等以通讯社记者的身份深入工厂、学校、农村和群众团体采访新闻,动员广大青年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以通讯社名义出版发行了《共产主义ABC》等油印小册子,编辑出版《星期报》《新学生》等报刊。1923年,北京党组织创办了“劳动通讯社”,作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机关刊物《工人周刊》编委会的附属宣传机构,除向《工人周刊》供稿外,还向北京《晨报》、上海《申报》等全国大报供稿。1923年9月16日,中国共产党人在黑龙江创办了“哈尔滨通讯社”,于1924年2月28日停办。在1925年五卅运动中,6月l日在上海成立了“国民通讯社”,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直接领导,第一任社长邵季昂在北平、广州、天津、汉口、南京、西安、重庆、福州、杭州、郑州、哈尔滨、奉天(今沈阳)、济南、青岛等地招聘记者,国内各报纸及外国报刊经常采用它的稿件。1926年9月,陈潭秋、董必武、邓恩铭曾在武汉建立“人民通讯社”,一度同汉口《民国日报》合作,该报经常刊载来自“人民通讯社”的消息。[4]1931年,时任中宣部部长的张闻天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工人通讯社”(Chinese Workers Correspondence),简称CWC,由林电岩、朱镜我、董维键和李少石负责具体社务,翌年改称中国工农通讯社,有时还挂出“时闻通讯社”的牌子。中共临时中央1933年1月进入江西瑞金后,CWC在上海仍坚持采编稿件,直到1935年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才停止发稿。[5]党办通讯社的多年经验,为湘赣革命根据地创办红中社不仅提供了编辑记者,也提供了一批无线电技术人员。随着红军在战斗中缴获敌人电台数量的增多,各根据地先后建立了6个无线电分队,中央根据地与红军总部同各根据地军政部门有了便捷的通信方式,向各根据地提供新闻和传达中央工作部署更为便捷。

红中社播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文件、根据地建设和红军战斗捷报,转发来自国统区的消息和国际新闻,扩大了中央根据地和其他根据地报刊的稿源,使党中央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事件和斗争形势。红中社播发的新闻,被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周报》刊用,白区党的地下报刊,湘赣、鄂豫皖、湘鄂西、川陕、闽浙赣等苏区报纸也都按时收到红中社的新闻稿,报纸刊发的电头通常注明“红色中华社电”或“红中社电”。红中社电讯在国民党部队中也被抄收,从中了解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主张,对动摇国民党的军心、指引他们战场起义发挥了重要作用。红中社播发的新闻还曾辗转传播到海外,据史料记载,上海工农通讯社曾向国外媒体寄发红中社播发的苏区新闻,苏联出版的《苏维埃中国》一书和在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都曾刊载红中社的稿件,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新闻封锁。

红中社的另一项任务是编辑《无线电材料》,后改名为《无线电日讯》。据分管《无线电日讯》的当时红中社负责人岳夏回忆,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每天播发的电讯,直接送红色中华社,编排油印后呈送党中央、中央军委负责同志参阅。它是今天新华社主办的《参考消息》的前身。《无线电日讯》刊头下面注明刊号及“供参考用”四个字,末尾有“红色中华社印”或“红中社印”的字样,标明出版日期,每期4—8页不等,油印四五十份。《无线电日讯》所刊消息简明扼要,每条新闻少则三四十字,多则二三百字,稿件按重要程度排列。毛泽东十分关心国内外大事与时局变化,常到红中社查看新收到的电讯稿。《无线电日讯》的大量原件现保存于台湾,是陈诚率部对中央苏区进行“围剿”时占领瑞金所获。[6]

红中社由于缺少更大功率的发报机,发送新闻的能力有限,最初每日发稿一两千字,后来发稿3000字左右。红中社成立初期,反映根据地的稿件较少,编辑部积极拓展通讯网,建立多项约稿、组稿和定稿制度,在党、政、军和群众团体中组织了400多名通讯员。当时红中社编辑仅有两三人,他们“组稿、写稿、校对,什么都干”。主编李一氓有段时间染上疟疾,“发病时也要去叶坪,因为不去就没有别人编稿”。[7]由于博古遵照王明的要求在根据地推行“左”倾路线,反对毛泽东同志坚持的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毛泽东被解除党和红军的领导职务,导致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受重大伤亡。红中社一度宣传了王明、博古“左”的错误,加深了“左”倾路线对革命根据地的危害。

二、《红色中华》报: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喉舌

红中社创办一个月后,1931年12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报在瑞金叶坪创刊。《红色中华》报与红中社同属一个机构,编辑工作既有交叉又略有分工,周以粟、王观澜、杨尚昆、李一氓、沙可夫、任质斌、瞿秋白先后任红中社与《红色中华》报负责人。《红色中华》报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在《发刊词》中阐述了办报宗旨:“发挥中央政府对于中华苏维埃运动的积极领导作用,达到建立巩固广大苏维埃根据地,创造大规模的红军,组织大规模的革命战争,以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使革命在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以达到全国的胜利。”该报的任务是:第一,组织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积极参加苏维埃政权;第二,指导各级苏维埃的实际工作;第三,揭破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和一切反动派进攻革命、欺骗工农的阴谋,介绍全国和世界革命斗争形势和工农革命运动的消息。发刊词最后要求,阅读本报的同志们“对于苏维埃的意见与工作经验多多写来,在本报发表,使本报成为苏维埃运动的指针”。②

《红色中华》报开创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优良传统,一开始就扎根于革命队伍和广大群众之中,成为根据地人民共享信息和革命思想的报纸。1931年12月18日,《红色中华》报第二期刊登了征稿启事,详细列出征稿要求和稿酬标准,欢迎军民和各部门踊跃投稿和订阅报纸。1933年1月27日,中共和少共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全总苏区执行局联合发出《特别通知——关于红色中华的通讯员问题》,强调建立良好的通讯网与发行网,从省县一级到基层党团和红军各级政治部要选定一人为《红色中华》的通讯员。其主要工作是:“一、搜集各种实际工作材料与消息(如战争胜利、扩大红军、揭发官僚主义、苏维埃建设、工人运动等等);二、经常把搜得的材料消息做成通讯稿寄来;三、组织与教育工农通讯员,发展通讯网到下层群众中去;四、帮助报纸的推销,建立代派处与推销处;五、建立读报小组,争取广大的读者。”通知还强调:“通讯员须是实际的,而不是挂名的。选定之后,应立即进行工作,与红色中华社立刻建立直接通讯关系。”③在红中社和《红色中华》报负责人的努力下,广大红军战士、青年工人农民、机关和团体的工作人员都踊跃订阅报纸,积极写稿投稿,为报纸提供最新的基层消息和工作经验。

尽管战事紧张,缺少记者编辑,《红色中华》报最初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双日刊和周三刊。除创刊号为两个版外,一般为四到六个版,最多时为十个版,由苏区中央印刷厂铅印。《红色中华》报报头最先标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从1933年2月7日第50期开始,报纸所属改为“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中華苏维埃中央政府、全总苏区执行局合办的中央机关报”。报纸内容几乎覆盖根据地的各项工作和社会生活,设有《社论》《要闻》《专电》《时评》《红色区域建设》《工农通讯》《红色小词典》《突击队》《警钟》等栏目和《赤焰》文艺副刊。1933年6月17日,《红色中华》第86期又改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的属性。

1934年2月12日,瞿秋白奉命接任《红色中华》报社长及主编,对栏目做了调整,增加了《铁锤》《红角》《中央苏区消息》《赤色战士通讯》《工农民主法庭》《党的生活》等专栏,以配合扩红、借粮、节省运动、整顿赤少队、征集军用物资等中心工作,有时还为重要纪念日发行《特刊》或《纪念专号》。瞿秋白主政《红色中华》报社,创办了“副报”《工农报》旬刊,铅印4开4版,偏重对根据地生活的素描,既刊登短小的工农通讯,又发表文艺趣味浓厚的文艺作品。不久,《红色中华》报由三日刊改为二日刊,用稿量骤然增多,加上创办《工农报》,一时出现稿荒。瞿秋白抓紧扩大通讯员队伍,由400多人很快发展到近千人。为提高通讯员的采写水平,瞿秋白还专门创刊了研究新闻业务的内部刊物,经过业务培训,大量来稿真实可信,文字表达质量明显提高。这使《红色中华》报成为苏区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强的报纸,发行份数常达4万—5万份,超过当时发行量约为3.5万份的全国性大报《大公报》。

《红色中华》报的内容同红中社发的消息大体相同,但许多重要新闻要比红中社详细,并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和评论。《红色中华》报如期刊登苏维埃政府的声明、宣言、通电等,也经常刊载毛泽东等重要领导人的谈话和署名文章,积极发挥红色政权核心喉舌的作用。宣传革命战争、扩大红军队伍、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是《红色中华》报的首要报道内容。创刊第三天的《红色中华》报刊载了通讯《宁都的大兵暴》,报道了国民党二十六军的起义、瑞金举行欢迎大会的情形,起义将领在毛泽东等陪同下参观了红中社与《红色中华》报的消息。版面上经常刊载“扩红招兵”的新闻,号召群众武装起来,开展游击战争,激发根据地人民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信心。许多报道前线胜利的消息是前线将士通讯员写的,语言朴实通俗,透露出强烈的感染力。1934年5月10日报道的《八兄弟一齐报名当红军》,细节曲折生动,反映了根据地人民踊跃送儿上战场、支持革命战争的豪情。

《红色中华》报还刊发根据地大力开展农业生产的文件、文章和通讯稿,既有宏观动态,又有某个村庄的具体场景。1933年7月,《红色中华》报道了中央政府通告,指出:“革命战争的猛烈发展,要求苏维埃采取坚决的政策,去发展苏区的国民经济。”同年8月,毛泽东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的报告中认为,经济建设的目的是为了革命战争的胜利,也是为了改善群众的生活,尖锐批评了因为战争忙,“哪里还有闲工夫去做经济建设工作”、要等战争完结了“才能进行经济建设”等错误观点。④在微观层面,报纸选择典型事例,报道各地查田、春耕、秋收等农业生产活动,设置《红板》栏目表彰先进,开设《突击队》栏目批评落后,文风朴实,深受读者喜爱。早在1933年3月30日第65期,《红色中华》报用一个整版报道苏维埃干部、红军战士组织春耕突击队的消息,《春耕运动中的红军突击队》一文说:“总兵站后方分站政治部组织的春耕队,在三月二十五日第四次到郊外帮助春耕时,不但人数特别多,而且在耕作中比先前表现得积极。”《在田野里——春耕运动的实际材料》写道:“所有农夫农妇儿童等都带着满脸的微笑,争先恐后地跑上前来欢迎我们。”

政权一旦建立,有些掌权人就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贪赃枉法,苏维埃政府各级领导中同样会有少数人堕落。为加强舆论监督,《红色中华》报在《突击队》《警钟》栏目大力反腐倡廉,刊登个别党政机关人员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的负面新闻。1932—1934年《红色中华》报多次报道苏区“反腐、肃贪、倡廉”的红色风暴,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早期清正廉洁、两袖清风的红色基因。在报道审判谢步升一案时,“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指出,腐败不清除,苏维埃的旗帜就打不下去,就会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威望。与腐败分子作斗争,是我们共产党的天职,谁也阻挡不了!”时任瑞金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得知谢步升贪腐案情,拍着桌子说:“我们苏维埃政权建立才只有几个月,有的干部就这样的腐化堕落、贪赃枉法!这叫人民怎么相信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我这个县委书记怎么向人民群众交代?”[8]谢步升1929年参加工农武装暴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他利用职权私吞打土豪没收的财物,偷盖公章仿造通行证贩运物资到白区谋利;他生活腐化堕落,诱迫奸淫妇女,为掩盖罪行竟然秘密杀害干部和红军军医。《红色中华》报道了对他的两次审判及执行死刑的经过,让人们看到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铲除贪污腐败的决心。

中央苏区虽地处边远山区,但中共领导人和《红色中华》报的编辑时刻都在关注世界局势,每天都刊载重要的国际新闻。据统计,《红色中华》登载的国际要闻、国际消息有936条,关于日本的报道就有593条。⑤“九一八”事变后,《红色中华》报不断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滔天罪行和蒋介石的投降卖国路线,表达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抗击日寇、捍卫国家领土的顽强决心。《毛泽东同志谈目前时局与红军抗日先遣队》的文章向国内外声明,中华苏维埃政府已派遣红七军团离开中央苏区浴血北上,“以实际行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救中国于危亡”。这天(1934年8月1日)的《红色中华》报还全文刊登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报道了瑞金举行阅兵典礼、朱德率领受阅红军举行抗日宣誓的威武庄严场面。毛泽东在讲话中宣告:“苏维埃政府与革命军事委员会已下令全国红军随时准备随着先遣队出发。”这期《红色中华》报一版刊印着“拥护红军北上抗日,全中国的民众总动员起来!为驱逐日本帝国主义解放中国而战”的口号。

由于博古和苏联军事顾问李德顽固推行“左”倾冒险的战略战术,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央红军主力及党政军群机关等8万余人秘密撤离瑞金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红色中华通讯社停止播发消息,《红色中华》报发行到240期,于10月3日停刊。随后,中共中央委派瞿秋白、韩进、袁血卒与红中社秘书长徐名正等人留在苏区主持《红色中华》报继续出版,坚持每周发行二至三期,難以为继时每周出版一期。11月10日,敌东路第10师抢先占领瑞金,《红色中华》报印刷厂被迫从瑞金迁入会昌县白鹅乡梓坑村的深山中,编辑部设在中央分局驻地于都县黄麟乡井圹村,每期仅发行两三千份。为保守秘密,对红军主力长征的消息《红色中华》报始终只字未提。1935年1月21日,《红色中华》出版至第264期,2月5日停止工作,工作人员将印刷设备掩埋后于3月4日从于都南部地区突围,大部分工作人员牺牲或失散。瞿秋白同何叔衡、邓子恢向福建长汀方向突围,在长汀县濯田区水口镇被敌人包围,何叔衡牺牲,邓子恢脱险,瞿秋白被国民党军俘获后英勇就义。

三、《红星报》及其长征路上的宣传

十年内战时期由中共中央军委、红军总部创办的报刊约有28种。1929年,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在闽西缴获敌人的印刷机,7月27日,红四军政治部创办了《浪花》报。1930年7月,彭德怀率红三军团攻占长沙后接收了国民党的《长沙民国日报》的印刷设备,7月29日创办了《红军日报》,但仅出版6期,由于敌人围攻长沙,红三军团不得不撤离,《红军日报》随即停刊。红军总政治部除创办军事政治理论刊物《革命与战争》、通俗军事刊物《红色战场》外,主要编辑发行的是《红星报》,它同红中社、《红色中华》报一样,是革命根据地的三大喉舌之一。

《红星报》作为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最早的机关报,由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办,与《红色中华》报在同一天创刊于瑞金叶坪乡洋溪村。创刊后的第一任主编由张如心⑥担任,到1933年5月共出版35期:从1933年8月邓小平因博古“左”倾路线的排挤被撤销瑞金县委书记,调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不久出任《红星报》主编,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共编辑70余期。后由陆定一继任主编,到1935年8月3日停刊,《红星报》累计出版150期。该报重要社论和理论文章,由中革军委负责人周恩来、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副主任贺昌审定,大部分社论和重要文章多出自中央党政军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贺昌、博古、洛甫等人。《红星报》创刊号的发刊词《见面话》确定该报的使命是:“加强红军里的一切政治工作(党的,战斗员群众的,地方工农的),提高红军的政治水平线,文化水平线,实现中国共产党苏区代表大会的决议,完成使紅军成为铁军的任务。”《见面话》强调“它要成为红军政治工作的讨论会,无论哪一个同志对政治工作、文化教育工作、红军生活有意见,都可以提出在它上面来讨论”⑦。该报内容丰富,通俗易懂,被读者誉为“战士的良友”“革命战争的一只有力喇叭”。

《红星报》的版面同《红色中华》报极其相似,有些栏目几乎相同,比如《社论》《要闻》《专电》《消息》《前线通讯》《铁锤》《法厅》《国际时事》等,从形式到内容和《红色中华》报大体一致。但它也有自己独特的栏目,体现军事报刊的性质。《列宁室》栏目指导红军将士理论学习,讨论过“战争问题”和“巴黎公社的巷战问题”。其他特殊栏目都与军事和部队生活相关,为了让人能够读得懂、感兴趣,以通俗的文字介绍战略战术、军事常识和战场救护知识。文艺副刊开辟了《山歌》《猜谜语》《趣味问答》《红军歌曲》等娱乐专栏,例如1933年10月第9期,该报发表了后方群众写给前线红军的客家山歌:一双草鞋一片心,难为后方姐妹们;穿上草鞋跑得快,红军哥,赶快冲上南昌城。接着在第15期发表了前线红军战士写给后方姐妹们的山歌:多谢姐妹一片心,百万草鞋送我们;穿上草鞋打胜仗,同志妹,缴枪十万谢你们。在当时,军民称《红星报》是“一面大镜子”“一架大无线电台”“党和红军工作的指导员”和“红军俱乐部”。1934年,毛泽东曾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中提到:“仅在江西地区,《红星报》的发行量达17300份。”[9]

邓小平同志主编《红星报》后非常重视报纸的质量,努力遵循办报宗旨,竭力把它办成一流军报。每当有重要社论和理论文章要发表,他都仔细修改,再请周恩来、王稼祥等最后审定。他还经常向中央党政军领导同志和各方面负责人约稿。邓小平既要组织稿件、编排版面,又要亲自采访、校对,行文错漏很少,使该报准确、真实地反映了红军的战斗生活。在邓小平担任《红星报》主编期间,报纸由原来的32开油印改为42开铅印,多为5日一刊。为了办好党的这张军报,邓小平多方扩张稿源,组织了500多人的通讯员队伍,他们中既有党政机关和红军的各级领导,也有基层连队的普通干部战士,为红军培养了一大批宣传骨干。

坚持真理,敢于同错误思想作斗争,是邓小平主编《红星报》的重要原则。1933年8月的一天,邓小平向毛泽东约稿说:“主席,今天我来这里,就是想请您为我们的《红星报》写一篇关于红军战斗事例的文章,不知主席有没有时间?”毛泽东问道:“我写的东西与有些人的想法不一致,你这个主编就不怕?”邓小平坚定地说:“您敢写,我就敢用,有什么可怕的!”“好,你明天就来取稿!”[10]1933年8月13日,《红星报》在第4版的《红军故事》栏目里发表了毛泽东以“子任”为笔名撰写的《吉安的占领》一文。当时红军和中央苏区的主要创始人毛泽东已被“左”倾领导人排挤出党和红军的领导岗位,只保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一职。《吉安的占领》一文2000余字,详细地回顾了红一方面军1930年10月4日占领江西吉安的战斗经过,总结了指挥这场战役的重要经验。毛泽东强调攻打吉安一战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反对了立三路线,贯穿“集中兵力歼灭弱敌”的运动战与游击战的军事思想,隐晦地批评了“左”倾领导人在敌强我弱的军事力量对比下僵化地坚持阵地战的错误。该文引起红军广大指战员的强烈反响。

《红星报》是鼓舞红军将士斗志、进行军事动员的直接喉舌,《红星号召》专栏经常报道红军执行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各项决议的情况,发挥了报纸政治指导员的作用。1934年8月1日,毛泽东为《红星报》亲笔题词:“敌人已经向我们的基本苏区大举进攻了。我们无论如何要战胜这个敌人。我们要用一切坚定性顽强性持久性去战胜这个敌人。我们这样做一定能够最后战胜这个敌人。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11]8月20日这期,发表了周恩来为《红星报》写的社论《新的形势与新的胜利》,向红军官兵透露大转移即将开始的战略意图。“我们要坚决地挺(进)到敌人的后方去,开展游击运动,创造新的苏区,创造新的红军,采取更积极的行动调动敌人,求得整个战略部署的变动,以在运动战中消灭白军。”“九、十月间将是决定胜负的血战的重要关键。”中央红军1934年10月开始长征,红中社和《红色中华》报停刊,《红星报》成为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唯一的喉舌,实际上起到了党中央机关报的作用。

每到宿营地,邓小平等几位编辑总是铺开摊子忙碌起来,一边听取军委领导指示,一边搜集各军团战况和出现的问题,既要采编稿件,又要撰写社论,还要刻版、油印,十分忙碌。1934年10月20日《红星报》长征专号第1期及时送到广大指战员手中,邓小平撰写的《突破敌人封锁线,争取反攻敌人的初步胜利》的社论,号召红军勇于突破敌人包围,增强开辟新苏区的信心。在长征专号第2期发表的《怎样解决草鞋问题》的文章,发动战士自己动手割草、编织,指挥员和战士的穿鞋问题很快解决了。红军进入粤湘边界后,很多战士缺乏防空知识,敌机轰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红星报》编发了《加紧部队中的防空工作》的文章,连夜刻印、送发报纸,指导战士学会隐蔽的方法。邓小平被战士突破乌江的英雄事迹所震撼,到宿营地后在马灯下撰写这次战斗经过,写完稿件已是第二天拂晓。由于敌人逼近,战斗紧张,没有时间刻印。攻取遵义后邓小平加紧编辑印刷,这期《红星报》于1935年1月15日出版,发表了题为《伟大转折的开始——1935年的第一场胜利》和《军委奖励乌江战争中的英雄》等前线通讯,生动报道了红军突破乌江的详情和经过,鼓舞了全军将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斗志。

遵义会议一结束,邓小平告别《红星报》编辑部,调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由陆定一主编《红星报》。陆定一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到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工作,1928年作为少共国际代表前往莫斯科,1930年回国。1931年5月进入中央苏区,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主编《青年实话》和党中央机关刊物《斗争》。[12]《红星报》在陆定一编辑下,所有报道与宣传生动再现了“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⑧的雄伟画卷,每一期都在向全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在进行一场斗智斗勇、不可战胜的伟大壮举,也是一场传播理想信念的伟大斗争,又是唤醒各族民众拯救中华民族的伟大进军,更是一次向各族人民播撒革命火种的伟大征程。

1935年2月19日,《红星报》长征专号第10期发表了2月16日《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明确指出“我们现在是在云贵川三省的广大地区中,我们就要在这里创造新的苏区根据地”,以此迷惑敌人。3月4日《红星》长征专号第11期在《準备继续作战,消灭周纵队和四川军阀》的社论中,论述了桐梓、遵义胜利对于建立黔北新苏区的意义,号召全体红军将士继续打胜仗,以“巩固遵义桐梓,完全奠定黔北新苏区的基础”,为“赤化贵州而战”,继续迷惑敌人。在《红星报》提出建立云贵川新苏区的同时,中央始终没有放弃北渡长江,向北发展的战略意图。四渡赤水河之后,中央红军摆脱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为红军北上抗日扫清了道路。1935年4月,红军到达贵州彝民区,为了防止彝民对红军的误解发生摩擦,《红星报》专门发表了《注意争取彝民的工作》一文,要求红军指战员:一、不打彝族的土豪,对于彝民群众痛恨的彝族土豪,也要发动彝民群众自己动手来打。二、用写标语、口头宣传等形式,向广大的彝民群众说明红军关于解放彝民的主张。5月22日,红一方面军主力进入凉山彝民居住区,由于宣传工作认真及时,双方“彝海结盟”,加上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主力部队顺利通过彝区,没有发生大的冲突。⑨彝族群众第一次见到这样一支亲民至诚的队伍,亲身体验到红军是穷人的军队。

1935年5月22日,《红星报》长征专号第17期发表了《迅速渡过大渡河,创造川西北新苏区》的社论,及时传达了党中央关于抢渡大渡河、创造川西北新苏区的战略决策,鼓舞全军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抢渡大渡河的战斗中。中央红军渡过大渡河后和红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在夹金山边会合,《红星报》长征专号第21期在《伟大的会合》社论中指出,会合的成功是我们获得完成巨大任务的先决条件,只有胜利的战斗才能把他完成。1935年6月26日,党中央在两河口政治局会议上作出了两个方面军主力北上甘肃南部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决定,7月10日《红星报》长征专号第25期在《以进攻的战斗大量消灭敌人创造川陕甘新苏区》的社论中,强调两大主力红军的会合,“不仅在数量上大大增强了工农红军的力量,而且使我们所进行的国内战争在质量上也起了新的变化”,“我们现在是下定决心,用进攻的战斗争取与敌人决战的胜利,创造川陕甘新苏区”。1935年8月,中共中央根据红军在川北的处境十分危险的实际情况,决定主力迅速北进,此时作战频繁,印刷材料缺乏,《红星报》在出完长征专号第28期后,于1935年8月3日停刊。[13]对红军确立创造川陕甘根据地后,又将战略目标调整为向东发展,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红星报》由于停刊再没有报道。但是《红星报》在红军长征中发挥的重大宣传、动员和鼓舞作用,同红中社、《红色中华》报一样,永载史册,成为中国革命史和新闻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注 释:

①参见钱承军:《新中国成立前党的报刊事业发展述略》,新华网,2011—08—28;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十一章“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②《红色中华报发刊词》,载《红色中华》报,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一日。

③《特别通知——关于红色中华的通讯员问题》,《红色中华》报,一九三三年二月四日。

④毛泽东:《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红色中华》报,一九三三年八月十六日。

⑤《八十八年,不变的初心使命 “数读”“画说”〈红色中华〉报》,新华网客户端,2019-11-08。

⑥张如心,1908年生于广东梅州兴宁,1926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11月回国到上海,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筹备工作。193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进入中央苏区,任军委总政治部《红星报》主编。1932年6月,任军委后方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瑞金红军学校团政治委员训练班主任。1941年3月在延安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共产党人》杂志上发表了《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首次提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一概念。参见百度百科,“张如心(中国科学院院士)”人物介绍;严帆:《千年文化足迹:瑞金历代出版的著作书刊与作者述略》下编,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页。

⑦《红星报》,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一日。

⑧这是1935年11月6日毛泽东在陕北甘泉县象鼻子湾村的漫天大雪中,对300余名红军战士发表的著名“雪地讲话”中对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评价。见新华社西安2019年8月9日电: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追记陕北会师“雪地讲话”,新华网客户端,2019-08-09。

⑨刘伯承率领的红一方面军主力顺利通过大凉山果基彝族区,后面跟进的工兵连战士遭到果基彝族头人武装的袭击,红军亦有伤亡,但红军战士遵令始终不还击,只喊话宣传。红军宣传无效,进退不能,天色已晚,才适度进行反击,彝族头人武装四散逃走。第二天再不敢阻拦红军,而且在彝族同胞的引路下于24日晚进至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

参考文献:

[1]通信鼻祖王诤和红军最早的电台[N].解放军报,2009-06-01.

[2]万京华.毛泽东同红中社记者的几次谈话[J].中国报业,2013(7).

[3]刘建明,等.新闻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8.

[4]万京华.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通讯社[J].百年潮,2016(1).

[5]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971.

[6]万京华.关于《参考消息》早期版本的研究[J].新闻春秋,2013(3).

[7]王玉娟.隆隆炮声下诞生红色通讯社[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1-06-29.

[8]郭晨.中共反贪第一案[J].廉政与法制,2009(8).

[9]王士琪.邓小平主编《红星报》[J].档案时空,2011(7).

[10]高继民.邓小平冒险约稿毛泽东[J].党史纵览,2012(8).

[11]邓小平:我军最早的办报人[N].南国早报,2004-08-10;王士琪.邓小平主编《红星报》[J].档案时空,2011(7).

[12]陈清泉,宋广渭.陆定一传[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106-181.

[13]红星报(中国)[M]//中国大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红色中华
有关《红色中华》研究综述及展望
从《红色中华》看中央苏区的民生建设及当代启示
苏区的公共阅读建构
想着政权哪里来 记得前人为初心
毛泽东在《红色中华》报的新闻实践与探索
《红色中华》对广州起义的纪念
《红色中华》对苏联报道探析
《红色中华》革命话语内容及建构途径(1931—1934)
《红色中华》与中央苏区经济动员
《红色中华》救灾宣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