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构建

2021-09-10 18:50邵雅楠刘世清章丞娴周健毛晓燕林琦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17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基础教育互联网

邵雅楠 刘世清 章丞娴 周健 毛晓燕 林琦

摘要:当今社会资源、人才向城市集中的趋势使得教育不均衡问题凸显,尤其在基础教育方面,乡村教育水平对比城市较落后,存在教学质量缺乏保障、教学资源分布不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弱,以及师生与家长信息意识薄弱等问题。文章主要通过研究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城乡师生及家长的思想观念等制约因素,利用更具针对性的“互联网+教育”手段,提出资源共享平台,线上培训教育,同步课堂等措施,构建“‘互联网+教育’城乡联动均衡发展模式”,为缓解城乡基础教育不均衡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基础教育;城乡均衡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行业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构建出全新的传播模式,“信息化”势在必行,教育行业也不例外。与大部分城市学校尝试在线教学以进入“互联网+教育”的全新阶段不同,缺乏教育资源、教师能力有限等问题始终制约着农村“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如今,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基础教育中比重越来越大,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核心突破口。文章对于教育事业信息化的时期如何均衡地发展城乡基础教育进行研究,以期在实践中分析制约城乡“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因素,并寻找到新的切入点,提出对策,以互联网为中心点连接城乡教育,构建“互联网+教育”城乡联动以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模式,为城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以接近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的目标。

一、农村基础教育落后的原因

当前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推进仍存在着城市基础教育与农村基础教育失衡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农村教学质量不高[1]。在基础教育中,农村学校由于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以及教育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其发展更加落后于城市。

1 教学资源缺乏

农村地区的教学资源缺乏导致其基础教育的落后。信息化时代下,多数城市学校都建立了校内教学资源网站和校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但农村地区受经济水平限制,没有充足的资金购置教学设备,也无能力建设校内的教学资源网站和从城市学校获取教学资源,导致农村教学资源呈现缺乏状态[2]。且农村学校教学资源建设意识和信息化意识缺乏,教学资源没有最大化应用,教学水平和質量出现提升缓慢甚至原地踏步的情况,逐渐落后于城市学校,脱离时代的进步与发展[3]。

2 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其基础教育的落后。由于城市和农村的教学环境、工资待遇以及学校条件差距较大,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较为陈旧,教师的待遇不能达到教师的期望,使得多数教师不愿前往农村学校教学。同时,由于师资管理制度的偏差,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偏低,缺乏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信息化教学培训较少,信息相对比较滞塞,其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能及时转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3 教育思想落后

农村地区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导致其基础教育的落后。由于教育信息化普及度不同,加上农村家长的学历不高,对信息化教学存在认知偏差,对信息化教学持怀疑态度,阻止学生拓展信息化学习,致使其教育与信息化时代脱轨。同时,农村学校多数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困难,信息化意识不能很好地传递给家长,阻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拓展,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难以达到全面发展的教学要求。因此,多方面教育思想观念的落后是致使农村基础教育水平落后,并造成城乡之间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要素

以上分析可得,学生、教师、学校和家长是影响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的四个主要要素。

1 学生——基础教育主体

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接收者,城乡基础教育是否均衡能从城乡学生之间的差异中直接体现出来,是不可忽视的要素[4]。同时,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教育是否能达到一定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的主观影响[5]。此外,学生自身素质也能影响教学效率,学生的自主探究、互助合作、逻辑思维等能力都影响着教学效果。

2 教师——基础教育主导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导者,教师往往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着教育的实施权,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学方式方法、思想观念、能力素质都影响着教育的最终呈现效果。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教学途径与方式往往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与方式。因此,教师的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影响着城乡基础教育的发展。

3 学校——基础教育平台

学校是教学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学校教学资源的储备和获取影响着教学的进步和提高。在教育过程中,学校作为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和产出者,对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学校资源库为教师教学提供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资源互通,优质且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教育的发展提升,而教学资源的质量以及对其的把握、利用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质量和发展。在城乡经济差异下,基础教育的资源也显现出了差异,农村地区的校园建设明显呈现不足。

4 家长——基础教育协助者

家庭是学生的另一个教育场所,任何教育都不能脱离学生本身,而学生个体又长期生活在家庭之中,家庭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和诸多要求,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信息化时代,家长对信息化学习的思想观念也影响着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需要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影响。故增进家长、学校、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三者之间对信息化学习的认识了解,形成家校师生的一体化,是城乡基础教育得以均衡化的重要条件。

三、构建“互联网+教育”城乡联动均衡发展模式

从以上各要素的分析来看,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是由多方面的制约因素造成的,要有针对性地解决要素之间产生的问题,才能构建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据此,本文提出“‘互联网+教育’城乡联动均衡发展模式”,来为解决此问题提供参考。这一模式的内容如图1所示:

1 城乡互联,实现资源均衡流通共享

(1) 校校联手—构建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互联网,城乡学校之间建立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或者多对多的联动关系,构建资源共享、相互流通的平台,将城市学校的资源传输到农村学校,以缓解农村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短缺、城乡教学资源不平衡等重大问题[6]。一定情况下,农村学校也可以将其特色的教学资源与城市学校共享,实现合作共赢。教师之间能够就教学问题展开交流,充分提高资源利用率,分享教学经验、锻炼教学能力;学生之间能够通过结伴学习,拓展学习途径,感受多样化学习方式。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共享平台建立起了城乡学校沟通交流的渠道,城乡学校能够就教学管理、教学理念等这些“隐形资源”进行实时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借鉴[7]。对于城乡学校存在的共同问题,运用集体智慧予以解决;对个别存在的突出问题,互相借鉴合理的管理模式与方法,结对互助解决难题。

(2) 师师合作—开展城乡同步课堂

同步课堂是指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之下,利用网络平台使城市课堂、师生与农村相互连接,形成课堂中的实时互动交流的教学形式[8]。城市教师在巩固自身的基础上,对农村教师进行引导,使其掌握新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农村课堂的教学方式,也使双方在彼此交流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另外,同步课堂的开展还缓解了目前存在的两大问题。第一,传统网络教学由于授课教师非在线从而难以实现师生的实时互动,同步课堂的开展使农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并收到及时反馈[9]。第二,同步课堂的开展使教师身在城市也能够为农村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真正实现优质师资以及教学资源的共享。

2 家校师生,落实自身均衡发展

(1) 家校沟通—转变教育固有观念

调查发现,城市与农村的家长都存在着“与互联网挂钩的都会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一固有观念,部分农村家长信息意识缺失,反对学生利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针对以上两种情况,城乡联动均衡发展模式提出两点方案。

① 建立城乡家长信息化学习正确认知

城市学校通过组织开展信息化主题家长会,向家长普及信息化教学方法,建立起家长对于信息化学习的正确认知。从在线家校沟通到布置在线作业等方面逐步开展信息化任务,让家长体会到信息化教学的便利性与效率性,从而慢慢转变家长心中的传统教育观念。

② 培养农村家长信息化意识

由于缺少基本的信息化设备,农村学生家长缺乏信息化学习的概念,通过家校沟通(如传统的家访、家长会等,有条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电话或其他线上沟通方式)为农村家长培养信息化学习的意识,在政府积极为农村筹备信息化基础设备的同时,为农村家长的信息化意识打下基础。

(2) 师校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在信息时代,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对信息化教学的开展有很大的影响[10]。教学资源的交流、同步课堂的开展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可见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利用好信息化开展教学的前提。据调查,湖州地区只有较少部分教师进行过相关培训,而大部分教师都缺少机会与平台参与相关培训。

因此,学校应利用假期等时间开展相关的培训,给教师提供集中培训和学习的机会[11];教师应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把握学习机会,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互联网在城乡学校与教师之间建立起共同培训的桥梁,尤其是要改变农村教师信息素养较为薄弱的情况;同时,促进城乡教师的沟通,交流学习心得,实现城乡教师之间培训学习机会的均等,使城乡教师齐头并进,共同提升信息素养,从而共同提高教学的效率、效果与效益。

(3) 学生中心—家校师三位一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校、教师、家长的教育工作都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最终通过学生来得到价值实现。据调查,大部分城市学校的师生之间能够更多地联系交流,实现资源流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信息意识;家长也能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促成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农村由于学校基础设备以及家长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的家校师三位一体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在政府积极为农村筹备信息化基础设备的情况下,城乡联动均衡發展模式能够使家长和学生、学校和学生、老师和学生跨越空间的距离进行沟通,从而落实好家校师三位一体。在城市和农村本身的一体化基础下,城乡之间再加以沟通交流并选择合适自身发展的方式,能够减小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以加快城乡基础教育各方面均衡发展。

四、结论

要均衡城乡基础教育,不但需要城市带着农村跑,更需要城市与农村本身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提升。在做好家校沟通、师校培训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以“互联网+”教育为桥梁,构建“互联网+教育”城乡联动模式并将其运用到基础教育中。模式的实践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的重视,相互交流协商,以出台具体而适合的措施。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政府要完善农村学校经济支持的具体政策,做好每一步督查工作,确保学校实行“互联网+教育”过程中的设施设备等硬件齐全;城乡学校间建立沟通的平台,相互交流、共享教学资源;城乡教师要加强之间的协调合作,共享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训,增强自身信息化教学素质水平;家长、学生更要全力配合学校要求。通过多方的协作,真正实现“互联网+教育”城乡之间的联动模式,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9]王继新,施枫,吴秀圆.“互联网+”教学点:新城镇化进程中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6(01):86-94.

[2]杜继艳.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进程的现状与对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21):63-64.

[3]雷励华.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02):38-44.

[4][7]王继新,吴秀圆,翟亚娟.共同体视域下的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03):12-17.

[5]刘斌.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思考——对信息化教学本质的再认识[J].现代教育技术.2013.3.15:26-30.

[6]侯伟宏.信息化技术教育促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探索[J].现代信息科技,2019,3(20):182-183.

[8]王成端,顾玉林(2006).同步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97-100.

[10]颜加珍.教育信息化时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应对思考[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2-30 :23-27.

[11]李鸿忠.转变教师职业角色,促进互联网+教育发展[J].学周刊,2019(23):192.

1.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基础教育互联网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