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2021-09-10 21:46方思艺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17期
关键词:方法探究新课改小学数学

方思艺

摘要:小学学科,最为一门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基础性学科,一直深受广大教师和家长的充分重视。可以说,小学数学学习效果的高低可以对日后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数学学习产生直接性的影响效果。随着各种课程改革的不断出台,新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也随之应运而生。若想充分提高学生数学水平,提高学生数学成绩,则需教师严格贯彻落实新课改中的教学目标,采取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更为优化的教学流程,以不断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基于此,本文将以新课改为主要背景,以小学数学为主要科目,以课堂教学方法为主要探究目的进行探讨,希望能为广大教师带来一定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前言:

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程中,数学学科往往是众多学科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之所以称之为重点,是因为其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对于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且还会影响到日后与数学相关学科的学习效果。之所以称之为难点是以为数学的高抽象性、高逻辑性常常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摸不着头脑,一头雾水,难以厘清数学学习的框架与思路。因此,无论是从那一层面来看,数学学科的教学地位都是重要的,教学任务都是艰巨的。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開展数学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综合数学水平呢?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展开。

一、巧设课前导入,引发学生思考

无论是哪一阶段的教学,哪一学科的学习,教师都需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地位。在这一要求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不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学生学习路上的指路人。针对小学数学这一学科,具体而言,即是为避免教学中“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这一想象,则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发学生思考,使得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的奥秘、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如巧设课前导入,通过设置提问导入,充分启迪学生思考,发散学生思维。

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课程时,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中,即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启迪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具体展开方式如下: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纸币图案,而后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刚刚展示的人民币图片,面值分别是多少元吗?”,学生答:“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而后教师给予肯定与鼓励:“答对了,大家非常棒!”然后,教师继续展示硬币图案,而后提问:“同学们,那你们知道老师刚刚展示的硬币面值分别是多少吗?”,学生答:“一毛!”、“五毛!”、“一元!”。最后教师继续展示图片,图片中有十枚面值为一角的硬币、两枚面值为五角的硬币和一枚面值为一元的硬币,而后进行提问:“同学们,请思考,图片中这些硬币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思考,而后教师进行圆角分换算知识的讲解。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实现课程知识点的引入,还可以充分启迪学生思考,可谓“一箭双雕”。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升学生积极性

不同于语文、音乐等学科,数学学科是具备一定抽象性、逻辑性思维的学科。然而,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具象思维阶段,因此常常觉得数学知识点难以理解。那么如何才能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象,与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相契合呢?答案即是创设生活情境。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身处生活情境中,在亲身实践下对数学知识产生更为深刻、深入的理解,从而使得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成绩得到不断提高。

例如,在学习《平均数》这一课程时,教师即可根据平均数的相关知识,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无形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具体创设方式如下:教师进行提问:“同学们,老师最近遇到了一些生活问题,你们愿意帮我想想解决办法吗?”,学生答:“愿意!”。教师继续提问:“事情是这样的,老师老家的母鸡最近下了十五个鸡蛋,老师想把这些鸡蛋分给我的三个妹妹,请问我应该怎么分这十五个鸡蛋,使得每个妹妹分到鸡蛋的数量一样很多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鸡蛋贴纸教具进行思考,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而后学生进行操作,最后得出“十五个鸡蛋,给每个妹妹分五个,每个妹妹分到的鸡蛋一样多”的结论。在学生实际操作的情境下,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数学平均数的概念,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可谓效果显著。

三、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提升教学效果

在小学阶段课程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爱说话的现象,如此一来,不仅会影响到教师整体教学节奏,还会大大降低学生听课效果。因此,若想使得数学课堂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则需教师将学生“爱说话”这一特质“化劣势为优势”,如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给予学生充分的“说话”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将课上闲聊变为数学问题讨论,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分类与整理》课程时,教师即可充分引导学生针对如何分类、如何整理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形成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具体展开方式如下,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红、黄、绿三种颜色不同的各种箱子,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讨论,将这些箱子氛围三类,并说出小组分类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很快便能将箱子按照颜色的不同将箱子分为红箱子、黄箱子、绿箱子三类,并说出小组成员是按照不通过的颜色标准进行划分的。如此一来,学生便对分类这一概念产生了初步认识,而后教师在进行深入教学,效果定能有所提升。

总结:

总而言之,若想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性,提高学生数学水平,则需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升学生数学意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在趣味性与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下构建更为高效的数学课堂。相信在教师的不断努力下,定能使得学生在小学阶段打好数学基础,为日后数学学习、数学研究提供更多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石佳.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探讨[J].南北桥,2021(4):156.

[2]邓美兰.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南北桥,2021(2):149.

浙江省兰溪市振兴小学 321100

猜你喜欢
方法探究新课改小学数学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营造小学数学教学环境探究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浅谈成本会计中费用分配方法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