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人生价值观

2021-09-10 07:03王雪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17期
关键词:修己仁者子路

王雪

摘要:孔子一生以成仁为目标,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他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这种人生价值观对后世中国影响深远。

关键词:孔子;人生价值;仁

“天之木铎”“天纵之圣”“千古圣人”“大成至圣”“万世师表”,这是世人对孔子的称谓。这些称谓体现出孔子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臧克家诗云:“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用这句话来形容孔子的人生价值非常恰当。他的人生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孔子的人生价值目标是“成仁”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实现“仁”这个最高的人生价值目标,人应当奋斗终生,甚至不惜以生命為代价。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充分体现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先辈们将“仁”作为人生目标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但关于什么是“仁,孔子并没有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是孔子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针对不同人的提问而做的不同回答。内容不同,但是其根本思想是“爱人”。这种爱并非一步达成,而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从“亲亲之爱”到“泛爱众”再到“仁爱万物”。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使他人或社会有所受益,从而实现一种圆融无憾的人生,这才是“成仁”。

二、孔子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

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为什么你不告诉他,我这个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体现了孔子的乐观主义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论语》记载了孔子的这样两段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对“群居终日,言不及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和行为提出明确反对。

孔子总结自己一生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即使是在周游列国,屡遭冷遇,四处碰壁的情况下,也能坚信自己的理想和事业的正义性,毫不气馁,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到了晚年,当意识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在有生之年靠一己之力已经无法实现的时候,他转而又以饱满的热情编书立说、收徒讲学,寄希望于未来。王安石有言:“尽吾志而不能致者,可以无悔也。”可以说是对孔子矢志不渝精神的最好写照。

三、孔子关于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

《论语·宪问》记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所以,孔子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如何,并不单纯的考察这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达到什么层次,而是把他的道德修养水平和他的实际行为产生的社会效果联系起来,从个人和社会的结合点上寻找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从而确定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孔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但修养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在修养道德的基础上做出有利于人民的事业。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处处体现着这种思维模式。如《论语》记载: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冉求、公西赤这三个学生是否达到了“仁”的标准?孔子肯定其各自的才能,却不认为他们“仁”。又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的行为,仅是主体的感受,而没有使社会受益,还不是“仁者”。而管仲尽管没有死于君难,但他协助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间的盟会,停息了战争,使百姓避免了流血, 使社会得以安宁,因此,管仲是“仁者”。

正是在这种人生价值理论的激励下,中国历史上涌现出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人民,为了民族,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如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是中国人生价值理论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臧克家诗云:“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孔子从未曾将自己的名字刻入石头以求不朽。但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他的思想照亮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深入而持久的滋养着每一个炎黄子孙。孔子思想的生命力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不会消失,生生不息的孔子思想将会日益显示出其超时代性的价值,如此,孔子也将乘着自己思想的大船乘风破浪,在世人的心中永远鲜活着。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

[3]牟宗三.儒学价值的新探索[M].济南:齐鲁书社,2001.

中共曲阜市委党校 山东 曲阜 273100

猜你喜欢
修己仁者子路
孔子“教训”子路
仁者甘死如饴
推己及人
苏州传世家训中的修己之道及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To Judge or Not to Judge: A Discussion on the idea of Judging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he Bible
孔子的“修己”思想与当代大学生孤独感关系的研究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论语小故事,人生大道理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