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研学:开展红色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

2021-09-10 17:59宋世云庞奕王凤英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党史学习研学旅行

宋世云 庞奕 王凤英

【摘 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小学生红色研学兴起,红色研学有特定的涵义。设定适当的研学目标是开展红色研学的前提,选择合适的研学方式,还原历史场景是取得教育效果的关键,注重学生的获得感是红色研学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革命精神教育,党史学习;研学旅行;红色研学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小学教育中也掀起了“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的热潮。教育部办公厅2021年3月发布了《在中小学组织开展“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提出了开展“寻访红色足迹”红色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这都为中小学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也是红色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

自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颁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后,至今已四年半。在研学旅行蓬勃发展中,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研学旅行被迫“按下暂停键”。后疫情时代,研学实践教育逐步恢复,主要形式是组织中小学生在本地(本省市、本区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促进了地域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意见》提出研学旅行工作目标是让学生获得四个“感受”: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四个感受”与“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密切相关。2021年正值建党百年,为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教育带来了新契机。

红色研学的具体内容是学习与研究红色精神。红色精神具有文化价值、政治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红色精神中的文化价值体现在过去革命伟人共同创造的红色文化中,蕴含着非常重要的革命精神以及文化内涵,是非常宝贵的一笔财富。[1]

“红色研学”的内涵可以参照“红色旅游”来界定。《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们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2]据此可以提出:红色研学是以革命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的主题研学实践教育活动。

红色研学活动目标:重在把握教育主题,挖掘基地资源价值

影响研学实践育人效果的主要因素是研学内容及研学方式,而不在于去哪里研学。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尤其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全国各地大江南北,都留下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战斗遗迹,也留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比如,北京市文物局于2021年3月28日公布了《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包括北京大学红楼、天安门、双清别墅等158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这为北京地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泛的红色研学资源。

红色研学活动在制定目标时要紧扣红色教育主题,凸显对学生的爱国、爱党、爱人民教育,突显传统文化教育、国情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主题。以主题统领研学目标,分别设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海淀区有13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收录在《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中,具体是辛亥滦州起义纪念园、双清别墅、三·一八烈士纪念碑、李大钊烈士陵园、贝家花园、六郎庄烈士纪念碑、佟麟阁将军墓、万安公墓、埃德加·斯诺墓、北安河烈士纪念堂、民先队夏令营抗日石刻、清华大学新林院8号、清华园车站旧址等。这些地方有国家级、市级和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有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但在党史教育和革命传统精神教育主题之下,都具有显性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为庆祝建党百年,针对区内红色研学基地编写了《海淀中小学红色研学活动手册》,为学校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红色精神教育活动提供指导。如在“寻访香山碧云寺”研学活动中,确定了“寻访西山名胜·缅怀伟人精神”的研学主题;在“瞻仰辛亥滦州起义纪念园”活动中,确定了“寻访英烈忠魂·纪念辛亥革命”的研学主题。

研学目标需紧紧围绕主题设置,如初中生在“辛亥滦州起义纪念园”的研学目标设定为:(1)通过阅读和教师讲解,了解辛亥革命滦州起义纪念园修建的时间及历史背景。(2)了解烈士们的历史功绩与贡献,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3)了解中华民族百年奋斗历程,感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成就。(4)缅怀英烈事迹,继承英烈精神,感悟和平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珍惜当下时光,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通过设置一系列探究问题,给出一系列活动建议,指导学生经历完整的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红色研学实践教育的重点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研学中让学生撰写活动感想与收获,通过表现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培养意志品质。

红色研学活动方式:重在寻访历史印记,学习英烈革命事迹

全国各地都有丰富的红色研学实践基地,这些基地是不可移动的革命文物,带领学生走到基地现场,通过设计纪念活动和举行仪式,可以产生书本学习无法企及的效果,这就是体验教育的价值与优势所在。

如北京香山碧云寺本是一处明、清古建筑,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这里曾作为先生灵柩暂厝之地,因而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1925年4月2日,孙中山灵柩由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灵堂移至西山碧云寺,在后殿普明妙觉殿停放过,此后该殿辟为孙中山纪念堂。在国共两党的发动下,当年护送灵柩的军政人员、学生及市民达30余万人,情景极为悲壮。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把孙中山的灵柩安放在碧云寺金刚宝座的最高层上。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为孙中山重殓,将灵柩移往南京中山陵,将楠木棺和换下的衣帽封于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内,设立“总理衣冠冢”。[3]像这样有意义的革命纪念地,如果能将学生带到现场,再给学生讲述当年的场面,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自然就会把学生的思绪带到那个烽烟四起、亲人离乱的年代。学生在红色研学中获得的直接经验,能够与书本上学到的间接经验互通融合,可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红色研学的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是研学课程设计的重点。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为中学生在香山碧云寺设计的活动为:(1)探究。你知道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在哪里吗?为什么在北京中山公园有一个中山堂?在碧云寺也有孙中山纪念堂?(2)参观。观察孙中山纪念堂展室中的物件,阅读相关文字、图片,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并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你的思考。(3)朗读。陈毅在中法大学西山学院(碧云寺)读书时,为悼念孙中山先生写下了《西山的葬礼》。请同学们在孙中山纪念堂前,朗读陈毅纪念缅怀孙中山先生的悼亡诗。

在革命纪念地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距今都在七八十年乃至百年以上,红色研学的活动方式重在寻访红色印迹,增强仪式感。通过瞻仰参观,阅览文物,睹物思人,还原历史现场,引发学生对革命英烈事迹的关注,对历史人物及其所处时代的充分了解,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汲取思想养分,播种理想信念的种子。

红色研学活动成效:注重核心价值认同,传承革命文化精神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党史与红色精神教育的难得时机。让学生将党史学习与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贯通,通过体验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引导中小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党史学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相连。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指导区内中小学,利用香山革命纪念馆、香山双清別墅、李大钊烈士陵园、三一八烈士墓和纪念碑、民先队夏令营抗日石刻等教育基地、革命旧址、纪念场馆,组织多种形式的研学活动。

最有效的研学实践活动是“做中学”。海淀区多所中小学校的学生在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小导游志愿者服务活动。西苑小学“小导游”十年如一日,活跃在颐和园,每个双休日守在一些固定景点为游客讲解建筑、园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两年,小导游活跃在颐和园益寿堂,为游客讲解“古都春晓——寻访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之路主题展览”。益寿堂是毛泽东主席从西柏坡到达北平的重要站点,1949年3月25日清晨,毛泽东主席等领导同志在清华园火车站下车,直接前往颐和园益寿堂做短暂休息。下午到西郊机场阅兵,晚上再返回颐和园益寿堂宴请民主人士,深夜住进香山双清别墅。颐和园益寿堂作为党史教育基地,小学生在主题展览讲解中,深刻感悟到老一辈革命家的“赶考”精神和优良作风,并将优秀革命文化讲解传播给游客。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香山分校的同学们在香山革命纪念馆做志愿者讲解员,为来自全国各地参观考察的游客讲解中共中央在香山的一段党史,受到参观者和纪念馆工作人员好评。

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组织中小学生在红色研学基地开展志愿服务讲解活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让他们从小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决心。

参考文献

张梓怡,姬玉玺. 红色研学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新途径[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3):133-135.

范周. 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Z]. 中国文化产业年鉴,2012:530-533.

李彦来. 海淀历史文化研究[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483.

猜你喜欢
党史学习研学旅行
党史学习模式在党支部工作开展的路径探究
高校党史教学与党的认同教育研究
中国共产党党史学习研究综述
试论当代大学生党史学习的意义和方法
试论当代大学生党史学习的意义和方法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国中学生研学旅行学习满意度及学习成效探讨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