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综合护理干预对策

2021-09-10 21:16崔明月
健康护理 2021年7期
关键词:颅脑损伤综合护理干预

崔明月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易发因素及护理预防对策,并制定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高龄及多种疾病、吸烟史、卧床时间、止血药物使用情况、血栓栓塞症( VTE) 病史是DVT 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 建立针对深静脉血栓的综合性护理方案,预防DVT 发生。

关键词:颅脑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护理干预

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静脉内非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可导致肺栓塞( PTE)、血栓后综合征,甚至死亡。其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DVT多见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大手术及创伤后,因此,提早预防及早期诊断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为相关疾病的价值研究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8 月- 2018年3 月收治的52例确诊DVT 的颅脑创伤患者,入选标准:1 ) 车祸伤或者墜落伤,以简明损伤定级标准( AIS) 评价,头部损伤AIS≥3,而胸部、腹部、以及四肢等部位损伤AIS≤2; 2) 在ICU 病房中接受重症监护超过48 h 的患者;其中年龄> 60 岁者23例,有长期吸烟史者30例,卧床时间> 1 周者45例,合并糖尿病者3例,合并高血压者5例,静脉应用止血药物者40例,既往血栓栓塞症( VTE) 病史1 例。发生PTE 2 例,死亡1 例。

1.2 DVT 相关因素分析 目前学界公认DVT 基本的形成因素为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临床工作中多种因素可继发上述三种状态,成为DVT 危险因素。本研究结合颅脑外伤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2 结果

本临床资料中发生DVT 的因素有:

2. 1长期卧床:本次研究中卧床时间> 1 周者45例,占总例数86.5%,且2 例发生PTE,并有1 例死亡,颅脑外伤患恢复时间较长,需长时间卧床,静脉血流速度缓慢,血栓形成风险增加,这也是脑外伤患者的普遍特点,应在临床上对DVT 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充分预防措施。

2. 2年龄: 本次研究中老年患者23例,占总例数44. 2%,这可能与老年人静脉内膜变厚,静脉瓣膜萎缩和静脉弹性减低,肌肉松软,使血流减慢。或者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比例较高,纤维蛋白单体增多、凝血因子活性增强、纤溶性下降,促成体内的高凝状态有关。

2. 3并发症: 本研究中合并糖尿病者3例,合并高血压者5例,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抗凝血酶Ⅲ( AT Ⅲ) 含量下降,造成抗凝血功能降低,增加血栓形成风险。且糖尿病相关血管病变也会造成静脉血管壁损伤,从而加剧DVT 风险。

2. 4应用止血药物: 临床应用静脉止血药物也成为不可忽视的DVT 危险因素,其作用机制可分为抑制纤溶系统类和促进凝血机制类,均可导致体内的高凝状态,增加DVT 风险,本研究中76.9%患者静脉应用止血药物。有研究表明,既往VTE 病史可作为风险评估的重要危险因素。

3 预防措施与护理对策

3. 1下肢管理:观察患者双下肢皮肤、温度,触摸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需常规测量患者双下肢围度,观察有无肿胀,观察末梢血运及末梢动脉波动情况。仰卧位时抬高患肢20-30cm,利于静脉血液的回流。

3. 2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前局部热敷、按摩患肢,使肌肉放松。 先做健肢训练,再做患肢。 (1)脚趾运动:做脚趾屈伸动作,以患者能达到的最大角 度,重复 20~30 次。 (2)踝泵运动:做踝关节屈伸和 环绕动作,并于背伸极限位置保持数秒,重复 10~20 次。 (3)小腿肌静力收缩:下肢伸直,小腿有节律运 动性或静力性收缩和放松,收缩和放松时间为 1∶2 左右,每次持续 10 min,重复 10~30 次。(5)膝关节运 动:托住骨折部位,膝关节下放一软枕,使其屈曲 30° ~40°,以膝关节为支点,使患者小腿抬高床面,做伸膝训练,保持 5~10 s 后再缓慢放下,重复 10~30 次。 (6)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护士将手放于患者的膝下方,患者膝关节伸直并主动下压膝部,保持 5~10 s,然后逐渐放松,重复 10~30 次, 随着患者病情好转和疼痛减轻,逐渐增加下压的力 量及次数。(7)髋关 节运动:抬高下肢,做髋关节向上、外、下、内的绕环 运动,重复 5 次。

3.3生活干预:生活干预: 培养患者定时排便的习惯, 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便秘用力排便时增加腹压, 影响下肢血液循环; 患者宜穿宽松衣服, 忌穿紧身服, 以免造成腹内压和静脉压升高, 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3.4饮食护理:患者禁烟酒, 避免高脂、高糖饮食,多食水果、富含纤维素的蔬菜, 多饮水, 降低血液黏滞度。对不能进食者, 予鼻饲流质, 确保水分和能量的摄入。

3.5心理指导:患肢自入院起即对其进行心情温度计的评估,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观察患者心理变化,对有焦虑、抑郁心情的患者应当注重心理疏导,正确认识与理解疾病,恢复患者自信心宣教DVT的预防知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害,加强管理。

4 总结讨论

由于DVT 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且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应实行以预防为主的防治策略,加强规范化护理,制定PTE 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地减少DVT 风险。总之, 临床上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非常有必要, 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对于减少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板)[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3.5(3):53-57

[2]张容,刘蔓莉,刘欣欣,等.不同年龄2 型糖尿病患者主要凝血因子的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 5) : 495 - 498.

[3]王武.开腹手术患者术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止血药对深静脉血栓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6( 1) : 96 - 98.

[4]王丰容,刘双.青年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远期预后随访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 1) : 40 - 42.

猜你喜欢
颅脑损伤综合护理干预
综合护理干预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护理路径对老年颅脑损伤后智力缺损及精神异常患者认知行为的影响
综合护理干预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实施效果分析
颅脑损伤后同期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探讨
临床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大面积烧伤患者换药疼痛的影响研究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观察与分析
车祸致颅脑损伤伤残鉴定分析
颅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特点与损伤部位相关性研究
产后乳腺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