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肠造口患儿造口周围皮肤皮炎护理体会

2021-09-10 01:02付丽时小丁谢艳艳刘玉兰周洁
健康护理 2021年7期
关键词:护理体会新生儿

付丽 时小丁 谢艳艳 刘玉兰 周洁

摘要:回顾了我科30例行肠造口合并造口周围皮肤皮炎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并总结了30例肠造口周围皮肤皮炎的护理体会。认为对肠道造口合并造口周围皮肤皮炎患儿实行评估、干预、监测一体化护理指导,有利于减轻患儿疼痛与不适、促进伤口愈合、减少住院时间、增加家属满意度。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关键词:新生儿;肠造口术;造口周围皮炎;护理体会

小儿肠造口手术是治疗肛肠先天性畸形、肠坏死合并休克及腹腔广泛感染等危重急腹症的常见手术方式0。国内有研究报道,小儿肠造口并发症可高达10%~30%,其中造口周围皮肤皮炎为最常见的并发症,约占36.5%0。造口周围皮炎临床表现为造口周围皮肤潮湿、红斑红肿、湿疹、出血、坏死,甚至出现大面积糜烂导致溃疡。新生儿因皮肤角化层较薄、皮下血管丰富、皮脂腺功能旺盛、表皮与真皮结合不紧、受刺激后充血明显易形成红斑,造口与伤口相邻,极易出现造口周围皮肤皮炎问题。本研究回顾了我科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30例行肠造口合并造口周围皮肤皮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了以AIM 指南0为依据的护理措施,包括评估(assessment,A)、干预(intervention,I)和监测(monitoring,M)三方面内容。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在我科首次行肠造口术30例肠造口术后造口周围皮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12例,早产儿13例,足月儿17例。先天性肛门闭锁12例,先天性肠闭锁9例,先天性巨结肠2例,小肠穿孔并肠坏死7例。

2. 护理措施

2.1 造口周围皮肤皮炎评估

2.1.1 评估造口周围皮肤皮炎严重程度

使用造口周围皮肤评估工具DET0,即变色(discolouration, D)、侵蚀(erosion, E)、组织增生(tissue overgrowth,T),对皮肤异常的三种症状(颜色变色、侵蚀/溃疡、组织增生)的面积与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皮肤损伤的面积用百分数(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的面积/造口底盘所覆盖的造口周围皮肤)表示,0%计为0分,<25%计为1分,25%~50%计为2 分,>50%计为3分。皮肤损伤的严重程度用1分和2 分来表示。3种皮肤异常的分数相加即为DET总分,得分范围为 0~15分,0分代表正常皮肤,15分代表严重的皮肤损伤且受损的面积很大。根据得分可以将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DET<4分)、中度(4分~<7分)和重度(≥7分)。其中轻度22例,中度5例,重度3例。

2.1.2 区别造口周围皮肤皮炎类型

新生儿造口周围皮肤皮炎最常见的有:过敏性皮炎、粪水性皮炎、撕脱性皮炎、皮肤溃疡。粪水性皮炎属于化学性皮炎,多數是由于造口位置皮肤基础差、皮肤褶皱多,造口底盘与皮肤贴合不严密导致肠液外渗,碱性肠液外渗刺激皮肤引起的皮炎,伴有红疹,疼痛甚至是溃烂0。撕脱性皮炎属于机械性损伤,一方面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自身皮肤菲薄娇嫩等特点,另一方面操作者带有张力性撕扯、未使用或正确使用除胶内产品、频繁更换等原因,导致皮肤发红、表皮剥脱而致医源性皮肤损伤;最严重的皮肤溃疡,在前三种皮炎基础上患儿合并早产、感染、水肿、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等基础疾病,出现造口周围皮肤大面积糜烂、溃疡、坏死。30例造口周围皮肤皮炎有10例过敏性皮炎,14例粪水性皮炎,3例撕脱性皮炎,3例溃疡性皮炎。

2.2 造口周围皮肤皮炎干预

2.2.1 造口周围皮肤皮炎处理

处理步骤如下:肠造口及周围皮肤的清洗。 减少化学性强及含药物的皮肤用品使用,用棉签或棉球蘸取温生理盐水,清洗造口及周围皮肤,动作轻柔,干纸巾轻轻擦拭。22例DET<4分的轻度皮炎,局部涂少量的造口护肤粉,待其15S成膜后,喷洒3M无痛保护膜,等保护膜形成、干燥后,再重复涂粉及喷膜步骤3次0,按照“粉-膜-粉-膜-粉-膜”“三明治”法达到严密保护的效果。5例的DET4分~<7的中度皮炎,在皮肤损伤期间使用了改良版造口袋运用。由于造口袋地盘面积大、直接接触患儿皮肤多,一旦粘贴极易覆盖在有异常皮肤问题上面。对于这类需要减小造瘘袋与皮肤接触面积、频繁渗漏更换的患儿,用PVC手套制作简易版造口袋,剪裁出适当大小的口,将口的四周粘贴双面胶,需要和双面胶接触的皮肤粘贴3M水胶体辅料保护。3例的DET≥7分的中度皮炎,3例患儿均造口低平容易渗漏,采用了微量负压吸引法与卫生棉条吸引法相结合,将防漏膏围绕造瘘口厚涂三圈,防漏膏的底部和皮肤紧密贴合,粪便排出较少者,用吸痰管调节微量的负压将其吸引出来(固定好吸痰管,避开吸引到皮肤与造口处),粪便排出较多者,采用卫生棉条放置在造口上,防漏膏将其固定,有效避免了大量碱性肠液对造口周围皮肤的刺激,加速伤口愈合。

2.2.2 加强营养支持与基础疾病治疗

合并感染、肠道发育畸形、早产、水肿、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等基础疾病是导致造口周围皮肤皮炎发生的高危因素。虽然30例患儿都积极在第一时间行肠造口术,但术后恢复情况和临床表现各有所不同:足月儿相比早产儿恢复时间更快,行小肠造瘘的患儿容易发生消化不良出现腹泻情况高于结肠造瘘。联合营养、消化等多学科,根据患儿的生长曲线制定个体化方案,特殊配方的营养液持续经静脉泵入,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结合,逐渐过渡到全肠内营养。积极治疗腹泻、水肿、电解质紊乱等基础疾病,加强隔离与手卫生预防感染,合理运用抗生素抗感染,从而达到增强患儿抵抗力,促进造口周围皮肤增生。

2.2.3 加强预防

对于敷贴过敏的患儿,应结合患儿自身情况,选择适当产品。在日常更换造瘘袋过程中,要将造口护肤粉均匀涂抹在皮肤表面,等待液体辅料自然带干,按照“粉-膜-粉-膜-粉-膜”“三明治”法进行更换,正确使用除胶剂或石蜡油充分溶解粘胶后,无张力性祛除敷贴与造瘘袋,减少造口皮炎发生。新生儿造口的理想位置应避开脐部与伤口、造口周围皮肤正常、平坦且无皱褶便于护理,在国内的一项研究中0显示,如双腔分离造口距离过近、袢式造口支撑棒未取、造口旁伤口、造口靠近脐孔或腹股沟,均容易造成造口袋粘贴不服帖、容易渗漏,造口低平、造口回缩等原因导致造瘘袋极易发生渗漏,带有大量碱性的肠液不断刺激皮肤,从而频繁更换更是加剧皮炎发生,有研究表明术前手术造口定位可降低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0。

2.3 定时监测

根据患儿造口周围皮肤皮炎严重程度、皮肤皮炎类型、患儿疼痛情况,对不同患儿采取并指定不同的造口袋更换频率,由管床护士协助具有造口伤口处理资质的护士进行造口袋跟换,并涉及专門表格进行记录与追踪,决定下次更换时间与处理方式。除此之外,造口周围皮肤皮炎的发生并不只是单纯在院内,患儿出院后将携带造口袋3-6月不等持续到第二期手术,这个过程中家庭护理极为重要,30例患儿在出院前均行出院家属准备评估,在计划出院之前,由专业的护理人员1对1指导家属更换患儿的造口袋,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学习次数在2-7次左右后顺利出院,出院后采用电话结合微信随访,体现延续性护理0,在线指导家属,增加满意度。

3. 小结

新生儿肠造口虽然大多是暂时性造口,但一般需3~6个月后再行造口闭合术。造口周围皮肤皮炎是造口常见并发症,正确评估造口周围皮肤皮炎严重程度、区别造口周围皮肤皮炎类型、着重对造口周围皮肤皮炎疼痛评估,强调个体化、制订周全完整的皮肤保护计划,联合多学科合作、主张家长参与,形成评估、干预、监测、随访为一体的延续化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减轻患儿疼痛与不适,促进伤口愈合,减少住院时间,增加家属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陈劼. 小儿肠造口管理的现状与进展[J]. 上海护理,2007(01):43-46.

[2]陈劼,赵锦. 肠造口患儿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 护理学杂志,2017,32(20):36-39.

[3]INEKE C,JOSE L C S,ELIZABETH E.Peristomal disorders and The Ostomy Skin Tool[J]. World Council of Enterostomal Therapists,2008,28(2):26-27.

[4]李加敏,庞冬,张剑锋,车新艳,黄燕波,贯华,张萌,于书慧. 造口周围皮肤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2019,33(24):4267-4270.

[5]高丽丽. 水胶体敷料在新生儿肠造口护理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7.

[6]漫容,李敏宜,吴少云. 54例肠造口刺激性皮炎患儿的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11,46(07):656-658.

[7]陈劼,赵锦. 肠造口患儿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 护理学杂志,2017,32(20):36-39.

[8]梁建群. 结肠造口术前定位对减少造口并发症及病人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10,24(33):3052-3053.

[9]董春燕. 延续性护理对新生儿肠造口术后造口周围皮炎的效果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8.

猜你喜欢
护理体会新生儿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防城港市2016—2021年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
新生儿需要睡枕头吗?
新生儿出生后该怎样进行护理?
求助者中心疗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焦虑的护理分析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体会
细辨新生儿的“异常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