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0~3岁婴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021-09-10 04:21林仙芝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早期教育婴幼儿问题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开放,孩子的出生数量极大增长,因此0~3岁的婴幼儿教育成为人们极为重视的话题。0~3岁的婴幼儿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婴幼儿早期的教育知识虽多,但存在的教育问题也非常明显。本文将从婴幼儿教育方面入手,系统性地分析该时期的婴幼儿教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方法及措施。

关键词:婴幼儿;早期教育;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78;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6-0-02

一、婴幼儿教育的三个时期

一是适应期(1~9个月)。刚出生的婴儿对世界的一切都感到陌生,该阶段不需要刻意引导或者培养孩子的某一方面能力,孩子会慢慢出现“认人”等简单判断能力,以哭闹来表达饥饿、排泄、不满等欲望。此阶段,大人需要通过孩子的情绪来进行判断孩子的需求,给予充分的照顾[1]。

二是模仿期(9~18个月)。该阶段的婴儿已经形成最基础的模仿能力与自主意识,从简单的爬行开始,主动与周围环境进行接触,逻辑思考能力逐渐出现,也会有开口说话、站立等较复杂行为,此时父母需要充分地对其进行引导并与之互动。

三是疑问期(18~36个月)。此阶段的幼儿已经具备基础的沟通能力,有极强的自主意识,会通过父母的习惯方式进行互动,如撒娇获取爱抚。该阶段无论是对语言还是数理逻辑都会有极强的学习能力[2]。

二、0~3岁婴幼儿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父母从网络自媒体学习早教知识,虽然早教活动的花样繁多,但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每个孩子成长的环境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以及体能水平都存在着差异,对于孩子的培养方式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因材施教。

(一)家长缺乏早教知识

二胎政策大开放让很多年轻家长措手不及,育儿经验不丰富,更不清楚如何去获取早教知识。目前更多的家长是通过互联网上各类自媒体进行学习,其内容与早教效果都不敢保证,对于孩子的生长发育状况没有客观地进行评判,只是盲目模仿与跟风。

(二)社会压力促使幼儿早教敷衍

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使得生活成本极大提高,部分家长早出晚归,在忙碌的工作下,家长疲于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引导,甚至对孩子不耐烦,直接打击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同样有很多家长认为自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只要提供了物质支持就可以让孩子变得优秀。

(三)App式教育成为早教隐患

随着智能设备的兴起,更多家长把教育孩子的重任转嫁给了各种平板和手机,认为孩子抱着手机平板能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幼儿心智发育不成熟,对于有趣的事物没有抵抗力,会变相增加孩子对手机平板等设备的依赖性。孩子容易患“抱着手机就开心,拿走手机就哭泣”的手机依赖症,并且限制了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交流接触,这类App式教育对其成长存在极大的隐患。

(四)急功近利的早教成为炫耀的手段

孩子的教育不是攀比的工具,这是非常多的家长容易陷入的误区,认为孩子接受了早教就会远超同龄人,而变得一鸣惊人。很多父母揠苗助长式地给孩子过早灌输不适合其年龄段的知识,认为三岁孩子可以背非常多首古诗就是天资聪颖,但其实是违背了早教的初衷,可能会对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从而产生厌学等心理问题。

三、婴幼儿早教改善对策

(一)保持清醒,向专业机构请教专业知识

互联网上繁杂的知识面,可以提供很多有用的早教信息。除线上自媒体,线下依然有很多专业开展早教的机构,家长不仅需要看,还需要多向专业机构请教早教知识,并且要对培养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不要一味模仿和轻信网络知识,深思熟虑之后再确定是否对孩子适用。每个孩子的成长方式都不同,每一天的成长环境也不一样,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制定教育规划,不揠苗助长,不磨灭孩子的天性。很多孩子喜欢绘画,但父母觉得绘画并非一项技能,就自作主张抹杀孩子的兴趣,不仅会使孩子自信心受挫,还会进一步打击其学习积极性。父母应该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学习意愿,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对孩子自己选择的学习方向进行正确引导和监督。

(二)调整心态,耐心交流

社会压力让很多父母早出晚归,回到家时已经非常疲惫,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会显得不耐烦,甚至对孩子发火。但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实在太累可对孩子进行解释或者玩耍引导,耐心与孩子沟通。孩子会在交流中慢慢学会体谅父母的辛苦,养成积极大度的态度。

家长长期对孩子的教育处于不耐心和愤怒的状态,孩子会对自身的学习产生怀疑,会丧失学习的耐心和学习兴趣。幼儿的情绪敏感性非常强,他能明显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态度,从而做出反应。父母以积极正面的心态面对,可以正面强化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情绪调节能力,而易怒易躁型父母将会负强化其学习感知能力,进一步促使孩子坏习惯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孩子除学习能力之外最重要的,父母需要言传身教,用良好的习惯正确引导孩子的成长。一个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孩子父母的引导和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一直扮演着老师的角色。一些基础的习惯,需要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榜样。幼儿从出生开始都生活在周围人的呵护之下,难免养成过度依赖的习惯,父母可以从1岁半左右开始引导孩子独立自主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放回自己的玩具[3]。长此以往,孩子对于自己的东西会有自己的整理方式,并且具有规则意识。互联网的发展,移动设备的普及导致很多年轻父母喜欢沉迷手机等现代娱乐设备,所以很多幼儿也学会了这项技能,如没有时间观念地去刷抖音、看视频等。导致作息時间紊乱,晚睡晚起。父母需要有一定自控能力,尽可能与孩子保持一致的健康作息时间,早睡早起。0~3岁的婴幼儿互动的需求非常强烈,他们有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父母需要鼓励和引导孩子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孩子还无法说清楚话语,也要耐心倾听,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足够多的互动,孩子才能更好地掌握交流的技能,以及更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三)减少工具式教育,增加情景式教育

婴幼儿教育不是机器与人的互动,是对孩子性格、人格、能力多方面的培养。过多利用手机平板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就会理所当然地将手机平板当成获取知识的工具,孩子的知识面虽广,但欠缺运用的方式。部分常识性或者暂时孩子接触不到的高深知识,孩子们可以作为科普在设备上查看,但是对于计数、计算、写作等能力的培养,还是需要亲自动手动脑学习。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等设备进行工具式的教育,会让孩子的思维停留在理论阶段,缺乏实际探索的能力。另外,孩子长时间对着屏幕,会减少孩子的社交面,降低与其他孩子交流互动的机会。长此以往,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孩子到外面多走走,多认识朋友,比工具式教育起到的效果会更好。情景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有效手段,自古时候起,便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情景化教育是让幼儿切身感受并与环境进行互动的教育方法,幼儿需要通过到不同的地点,体会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科技水平。并且,可以自己开动脑筋,创造玩具、游戏等蕴含趣味性的活动。情景化教能极大提升幼儿对环境的敏感性,并且能更容易对相应的文字和语言产生反应,在后期的系统性教育阶段,也更容易产生场景联系。如幼儿开口叫爸爸妈妈,也是对熟悉的人作出的场景反应。

(四)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婴幼儿的教育需要符合成长规律,孩子出生的时候,还不会爬,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会慢慢学会爬行、走路、奔跑。幼儿的教育和孩子的成长是一样的,需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要求,要避免为了攀比让孩子长期处于学习的高压之下。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规律不一样,成长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父母不需要为了证明自己的孩子是“神童”就不顾孩子身心健康,一定要科学和适度培养孩子[4]。孩子的能力会在各个细节方面得到体现,作为父母需要从细节方面去发现孩子的天赋。父母可以多和孩子沟通,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并给予开导与解释。尽可能给孩子多的选择,但是也一定要鼓励孩子坚持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持之以恒才是教育的最高要求。很多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提出了过高的要求,但是给予的时间却不充足,幼儿尚未适应前期的学习节奏,立刻又投入下一个阶段的教育。这样的方式会让幼儿没有恒心和毅力去完成一件完整事情。父母需要让孩子拥有学习自信,并理解幼儿的教育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没有长期的坚持,孩子的教育也是失败的。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需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学习观念引导,用坚持的信念完成孩子的早期教育蜕变。

参考文献:

[1]王燕,邓明.儿童早期教育供应中的问题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6(30):154-156.

[2]张晗,宋扬.0~3岁婴幼儿教育现状与策略研究——以A市为例[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7(5):19-23.

[3]吳航,陈怡.近二十年来我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20(Z1):14-19.

[4]徐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若干问题的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33):63-64.

(责任编辑:董维)

收稿日期:2021-03-08 修改日期:2021-04-13

基金项目:2018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0~3岁婴幼儿亲子活动课程的研究”(JZ181062)

作者简介:林仙芝(1980—),女,福建龙岩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前及早期教育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早期教育婴幼儿问题分析
无创吸痰法在婴幼儿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家政服务员应如何发现并应对婴幼儿异常情况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论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成长课堂”
谈数学建模时的问题分析步骤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婴幼儿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