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十大上重要讲话

2021-09-10 07:22人民日报评论员
新华月报 2021年13期
关键词:人才科技国家

人民日报评论员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这是共商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大计的一次盛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回顾了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总结了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分析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演化趋势,明确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重点任务,对更好发挥两院院士和中国科协作用提出殷切希望,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对于我们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进军具有重大意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全面部署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几年来,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科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挥了重要作用,民生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国防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必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要深刻认识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精度显著加强。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唯有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成为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我们国家进入科技发展第一方阵要靠创新,必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砥砺“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勇毅担当,激扬“敢为天下先”的创造豪情,勇于创新、顽强拼搏,我们一定能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我们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当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已经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问题。同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必然选择。”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面向未来,基础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拓展认识自然的边界,开辟新的认知疆域;更要应用牵引、突破瓶颈,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同时,要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广大科技工作者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定能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科技攻关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比如,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加快突破一批药品、医疗器械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再比如,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这对优化财政科技投入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必须重点投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

科技成果不仅要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还要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要认识到,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关键是要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这就要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还要认识到,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是科学原理和产业发展、工程研制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必须大力加强多学科融合的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带动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形成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新征程上,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我们一定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方向。

战略科技力量的影响力和支撑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压舱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創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引领带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面向未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应对国际经济科技竞争格局深刻调整、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然选择,是催生新发展动能、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优化国家创新体系布局、引领带动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系统提升的重要抓手。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代表了国家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实验室要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适应我国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使命任务,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国家科研机构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科技领军企业要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国家科学技术界和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发挥两院作为国家队的学术引领作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用、创新人才培养作用,解决重大原创的科学问题,勇闯创新“无人区”,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发现、培养、集聚一批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同时也存在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需要继续下大气力加以解决。要着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各地区要立足自身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布局科技创新。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使之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继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我们就一定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布局和整体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通过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推出政策性创新,显著增强了各类主体创新动力,优化了创新要素配置,提升了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新突破。同时也要看到,科技体制改革任务落实还不平衡不到位,一些重大改革推进步伐不够快,相关领域改革协同不足,一些深层次制度障碍还没有根本破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围绕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深化改革,完善党对科技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协同化,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有效突破产业瓶颈,才能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对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作出具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抓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未来的整体优势。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就要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在项目评价上,要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制度,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价机制。在人才评价上,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要支持科研事业单位探索试行更灵活的薪酬制度,稳定并强化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人员队伍,为其安心科研提供保障。要拿出更大的勇气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转变作风,提升能力,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强化规划政策引导,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在新的伟大征程上,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我们就一定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在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使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广阔舞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要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积极参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必须认识到,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这要求我们,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及监管框架。要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让中國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应该广泛造福全人类。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独立的创新中心,或独享创新成果。各国应该加强创新合作,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创新成果共享,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术交流合作,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当前,全球正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等各种挑战。各国应加强科技创新与合作,促进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创新交流,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作出贡献,让科技创新成果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奔腾而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扬起14亿多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憧憬的风帆,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让中国这艘航船,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向着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

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要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这一明确要求,对于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人才的培养培育离不开良好的环境,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完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政策,就能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需要创造良好创新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指出“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人员持久的时间投入”“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着重强调“要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明确提出“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少一点科技人员参加,不会带来什么损失!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习近平总书记情真意切的话语,道出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声,在会场内外引发强烈共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尊重人才,加强对科研活动的科学管理和服务保障,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创新环境。

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院士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表率,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的表率,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表率。广大院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祖国召唤,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甘做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为党、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不懈奋斗,就能进一步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新征程上不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更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科学知识、科技创新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我们就一定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

(综合5月30日至6月4日《人民日报》)

猜你喜欢
人才科技国家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科技在线
毛遂自荐
科技在线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