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溶栓与综合介入治疗中老年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2021-09-10 16:39涂才学
医学前沿 2021年4期

涂才学

摘要:目的:分析在中老年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治疗中采用系统溶栓或综合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对照组采用系统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介入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为96.67%,对照组为80.00%,P<0.05;2组治疗前健侧、患侧膝上15cm周径差值相比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健侧、患侧膝上15cm周径差值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中老年急性混合型DVT患者治疗中应用综合介入治疗的效果优于系统溶栓,前者更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

关键词:DVT;混合型;系统溶栓;综合介入治疗

DVT是比较常见且危险性较高的血管病变,在中老年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急性混合型DVT患者的肺栓塞发生风险较高,进入晚期还可能诱发血栓后综合征,这使得患者的治疗难度提升。以往多应用系统溶栓治疗可获得一定疗效,近年来介入技术快速发展为DVT患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1]。以下将探讨在中老年急性混合型DVT患者治疗中采用系统溶栓治疗或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

1资料以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取2018年1月~2020年10月本院60例中老年急性混合型DVT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7~83岁,均值为(62.3±1.1)岁。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46~85岁,均值为(62.2±1.2)岁。2组各项基础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系统溶栓治疗,给予尿激酶(50万U/d)实施患肢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5000U/12h)给予皮下注射治疗,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d)实施静脉滴注治疗,患者以2两周作为1疗程,后续改为华法林进行口服,共计维持6~12个月,使患者INR值维持于2.0左右。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介入治疗,经由患者健侧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实施机械性血栓碎吸,DSA辅助下进行Fogarty球囊拉栓操作,之后再通过患侧股静脉置入12~14F管峭,实施机械性抽吸血栓,术后结合患者血栓清除的实际情况,给予溶栓和抗凝等相关治疗,其中血栓彻底清除者在手术后单纯给予抗凝治疗。针对腘静脉下侧血栓者可给予足背静脉穿刺溶栓,合并大腿肌肉静脉窦血栓者给予置管溶栓治疗。其中患者溶栓治疗方法为尿激酶(20~30万U/次)实施微泵注射,2次d。抗凝治疗为肝素(800~1000U/h),并维持用药48小时,使患者APTT能够达到正常值约2~3倍。之后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次)进行皮下注射,2次/d。华法林(1.25~5mg/d)口服治疗,使INR维持于2~3。

1.3评价标准

(1)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即患者患肢的活动度、周径以及张力等均恢复正常,并且与健侧对比周径差值不足1cm,经复查血流恢复正常;良:患者患肢活动度、周径以及张力等明显改善,同时与健侧对比周径差1~15cm;可:患肢活动度、周径以及张力等获得改善,与健侧对比周径差1.51~2.0cm;差:未达到上述标准。(2)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健侧和患侧肢体膝上15cm处的周径差值。

1.4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行SPSS19.0分析,数据标准差为(),组间数据行t/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为96.67%,对照组为80.00%,P<0.05。

2.2健侧、患侧膝上15cm周径差值对比

2组治疗前健侧、患侧膝上15cm周徑差值相比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健侧、患侧膝上15cm周径差值小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对于中老年DVT患者以往主要应用抗凝、外科手术以及系统溶栓等方法治疗,其中抗凝以及溶栓的治疗方法无法实现血栓的快速清除,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使患者产生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特别是肺栓塞的发病风险较高影响整体疗效[2]。手术方案在应用中其取栓效果依赖于患者远近端回血的通畅度评估结果,这使得无法明确是否仍然存在血栓残留,无法获得满意的取栓效果甚至诱发出血,同时手术后溶栓药物和抗凝药物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医疗技术快速发展血管腔内介入技术的应用为DVT患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并且与传统的外科手术、抗凝以及系统溶栓等方案相比,其疗效获得明显提升[3]。综合介入技术的运用能够快速清除血栓帮助缩短病程,防止静脉瓣膜黏连,可更好地预防肺栓塞等并发症。该治疗手段的应用能够使阻塞血管尽早开通,促进侧支循环尽快建立,所以有利于快速解除患者的局部淤血状态,促使其早期恢复下床活动,这对于降低并发症和缩短住院天数以及降低治疗费用等均具有重要帮助[4]。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后观察组健侧与患侧周径差值明显小于对照组。这表明,综合介入治疗的运用可更好的提升中老年急性混合型DVT患者的治疗价值。

综上所述,在中老年急性混合型DVT患者治疗中应用综合介入治疗的效果优于系统溶栓,前者更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尚中忍,吴兴建,张思源, 等.导管接触性溶栓与系统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对比[J].系统医学,2019,4(4):100-102.

[2]朱红江,张燕,杨志勇, 等.血管外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及导管溶栓与系统溶栓疗效对比[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36(9):1158-1161.

[3]朱钧.下肢深静脉急慢性血栓闭塞疾病综合介入治疗临床观察[J].中文信息,2020,28(6):230.

[4]高锋利,苟伟,王克华, 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与综合介入治疗早期疗效的对比研究[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8,40(5):604 -607.

(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血管介入科 湖北 荆门 44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