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歌中蕴含的反抗意识

2021-09-10 07:22毋云潇
今古文创 2021年11期

【摘要】 我国民歌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文字出现之前,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通过口头方式创造出的歌谣,就可以说是最早的民歌,但很多没有保留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歌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更加广阔,也更加生动和深刻地体现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意志和意愿。本文从一些保留下来的古代民歌作品入手,考察其中体现出的反抗意识,感受其中洋溢出的反叛精神。

【关键词】 古代民歌;反抗意识;反叛精神

【中圖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1-0030-02

朱光潜在《诗论》中提到:“从前学者讨论诗的起源,只努力搜罗在历史记载中最古的诗,把民间歌谣都忽略过去,实在是大错误。” ①他认为民歌可以作为诗歌的源头来研究,因此诗歌与民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往今来,历代的文人普遍认为民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对于民歌也并不重视,这样的想法不无道理。民歌大多是由社会底层的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作而成,他们大多数人从未受过文学教育,仅仅是结合自身的亲身经历口头创作,然后再由众人传播,最终被后人搜集记录在册,其艺术水平自然无法与文人所创作的诗歌相比,但正因如此,民歌所反映的内容才更加生动,更加深刻。

由于其创作主体的特殊性,所以民歌中关于表达受到压迫以及反抗压迫的内容众多。远古时代,劳动人民的生存生活受到自然条件的压迫;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们有了等级之分,等级低下的人们又处在各种压迫之中,而在所有等级的人中,女性又长期处于一个不平等的地位。被压迫的人们将自己的悲愤与不满,将反对压迫的渴望或对斗争行为的歌颂通过民歌记录和流传下来,通过这些作品,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其中流露出的反抗意识。

一、与自然斗争篇

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们还没有强烈的等级意识,他们过着共同耕种共同打猎的群居生活,当时所面临的困难来自于大自然不可测的恶劣生存环境。远古时期的人们因为无法了解和掌握大自然的规律,因此在面对许多天灾时无能为力,他们时常通过祭祀活动来祈求上苍祈求天神。祭祀活动通常需要一定的仪式,他们在祭祀活动中将音乐与舞蹈结合起来,而音乐需要声音和曲调的配合。人们最开始只是随意发出一些语气词,语言产生之后,就创造出能表达一定含义的祭词。这些祭词的内容被后人流传下来,并用文字记录,就是早期的民歌。他们在这些祭词中表达的不仅仅是无能为力地将一切希望寄托于各种天神,同时也体现着他们的主观努力,例如:《礼记 · 郊特性》中的民歌《伊耆氏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这首民歌是远古时期人们举行蜡祭(一种在年终举行的为了祈求农业丰收而祭祀百神的祭典)时的祭词。当时的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完全依靠农业,因此这首民歌中四句全部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其中,他们并不只是祈求上天风调雨顺,而且还提到要“巩固提防”等这样的主观活动,对自然条件进行人为的改造,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与大自然做斗争的强烈愿望和要求,蕴含着他们的反抗意识。

二、反奴役反剥削篇

进入奴隶社会,人与人之间等级分化严重,出现了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奴隶处于底层地位,长期受到奴隶主的奴役和剥削,遭受着不平等甚至非人的待遇。他们在这样的奴役和剥削之下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也压抑着巨大的不满与愤怒,他们不敢用实际行动进行抗争,因此只能将内心的呐喊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反映出来,歌谣是最常见的形式。一些歌谣在流传过程中被记录在册流传至今,《诗经》中的《伐檀》和《硕鼠》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汝,逝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值。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魏风 · 硕鼠》

奴隶们对于自己受到的剥削十分清楚,但并不敢与奴隶主们直接对抗,在这首民歌中他们也仅仅是将奴隶主们比作危害庄稼的大田鼠,通过与大田鼠的对话表达心声。奴隶们多年以来勤勤恳恳的劳作,却得不到剥削者任何的顾惜和慰劳,因此他们想要脱离现状,他们向往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美好世界,但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完全属于空想,最终“谁之永号”的美好国度只能是泡影。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飨兮!” ——《魏风 · 伐檀》

这是流行在古代魏国的一首伐木之歌,伐木的奴隶们同样认识到自己辛苦劳作却什么也得不到,而奴隶主们不需要劳动却可以将他们的劳动成果据为己有,作为奴隶的他们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极度不平等的地位,因此连用三次反问表达内心的不满,是辛辣的讽刺也是对奴隶主的质问,比上文所提到的《硕鼠》表达得更加直接,反抗意识也更加强烈。

历史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社会底层人们的地位并没有丝毫改变,压迫他们的对象变成了封建王朝的朝廷和官吏,而他们依旧逃脱不了被奴役和剥削的命运。作为被剥削者的他们大部分仍然是敢怒而不敢言,只能借助一些歌谣或者诗歌来宣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怒,而另一部分为数不多的人则通过起义进行斗争,将“反抗”从意识付诸到实践,尽管反抗的结果大多以悲剧收场,但从当时流传的歌谣中可以体会到他们奋起反抗的坚定决心以及底层人民对起义者的支持和赞扬。

“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 ——《小麦谣》

这首保存于司马彪《续汉书 · 五行志》中的汉朝民歌描绘的是在汉王朝与其他少数民族战争的背景下,庄稼无人收,只能由妇人承担这些体力劳动,侧面反映出兵役繁重。朝廷的官吏们不顾百姓死活,既不打仗也不耕作,只一味征收兵马,使得百姓民不聊生。面对这样不合理的现象,百姓们心理活动十分复杂,想要反抗,但敢怒不敢言,千言万语只能“鼓咙胡”,不敢“高声语”。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长矟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隋大业长白山谣》

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短促的朝代之一,这与其统治者骄奢淫逸,昏庸无度有着密切关系。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在其统治期间为满足私欲大兴徭役,并多次发动大规模战争,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隋朝各地多次出现起义活动。这首《隋大业长白山谣》歌颂了山东邹平人王薄在长白山所带领的起义军,描写了起义军整齐一致的装扮和威武强大的精神面貌,并赞美了其无论是战死“辽东”②或是为反抗统治者而牺牲,都不足为惧亦无可悲的大无畏精神,体现出了他们的坚定信念和英雄气概。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人们对于起义军的态度也说明了隋朝统治者不得民心,人们心中的反抗之火已被点燃。

三、反对封建礼教篇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民歌中第一篇叙事长诗,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做》,全篇讲的就是焦仲卿夫妇二人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反抗封建礼教的故事。“封建礼教”指的是封建社会一切规矩的总称,这里的“礼”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规则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不可否认,其中有些内容对于当时甚至今天都是有着一定积极意义的,但也有着许多不合理的内容。

焦仲卿与刘兰芝夫妇二人的婚姻正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走向结束,两条鲜活的生命也正是在封建礼教的毒害之下走向末路。尽管最终二人的结局可悲可泣,但他们为反抗封建礼教压迫做出的努力深刻地体现出了他们的反抗意识。焦仲卿的反抗体现在向母亲为妻子求情的过程中两次对母亲说的话,一是通过“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对母亲进行质问,为妻子进行辩护。二是通过“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向母亲表达自己的决心,并反对母亲要为他另娶她人的决定。刘兰芝的反抗体现在被婆婆羞辱和虐待后鼓起勇气返回娘家,并对母亲和哥哥将其逼嫁他人时的抗争。最终,二人的反抗意识在彼此最后一次见面后相约赴死结束生命时达到高潮。

四、反对男性强权篇

女性在古代的地位远远不及男性,甚至可能卑微到会受到男性的摆布,女性除了会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逼嫁之外,有时甚至会被男性利用强权不合礼法的羞辱或者占为己有。大部分女性在强权下只好委曲求全,但也有勇敢的女性敢于反抗,敢于维护自身的尊严。例如民歌《乌鹊歌》中“乌鹊双飞,不乐凤凰。妾是庶人,不乐宋王”是战国时期韩凭妻子何氏拒绝宋国暴君康王偃欲把自己据为己有的说辞,虽看似贬低自己抬高对方,实则是對统治者强暴行为的强烈反抗。又如《陌上桑》中的主人公罗敷,是美丽、智慧与勇敢的化身,面对使君“宁可共载否”的调戏,以“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反击,既表现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又对使君荒淫无耻行为进行嘲笑,大快人心。

古代民歌真切地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情感,除以上四个方面中提及的民歌之外,还有许多民歌都蕴含着人们的反抗意识,以此为角度对丰富古代民歌研究内容有着一定意义。

注释:

①朱光潜:《诗论》,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②秦朝的辽东郡,在今辽宁省辽阳县一带,当时叫辽东城。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4-5.

[2]商礼群(选注).古代民歌一百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李国民.古代民歌中敢爱敢恨的大写女性[J].大众文艺,2009.

作者简介:

毋云潇,女,汉族,山西泽州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