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托瓦内特·福克与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理论之异同

2021-09-10 07:22马小惠
今古文创 2021年11期
关键词:波伏娃两性

马小惠

【摘要】 安托瓦内特 · 福克是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女性出版社的创办者,“妇女解放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两性》是福克的演讲稿集,里面集中阐述了她的女性主义思想。较之福克,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女性主义运动的旗手西蒙娜 · 德 · 波伏娃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并不陌生。《两性》作为女性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更被奉为东西方女性的“圣经”。国内学界对福克的关注比较有限,关于二者女性主义思想的异同研究更是寥寥。本文将通过对《两性》和《第二性》的主要思想观点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两位作者在女性主义思想方面的异同,以帮助学界对二人的思想更加深入地了解,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女性社会问题的探索。

【关键词】 福克;波伏娃;《两性》;《第二性》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1-0041-03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gxun-chxzs2019113)。

安托瓦内特 · 福克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女性出版社的创办者,“妇女解放运动”的发起人之一。福克开创了本质主义女性学,提出首先承认“人生而有两性”这一基本事實。福克的演讲稿被收录进《两性》,该著作于2019年被译成中文出版。相反,西蒙娜 · 德 · 波伏娃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女性运动创始人之一。波伏娃则认为,“女人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造成”。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系统地阐述了她的女性主义思想,为全世界的女性解放事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二人都是法国女性解放事业的重要里程碑式人物。波伏娃的作品和思想理论在国内学界已被广泛且深入地研究,成果丰硕。反之,国内针对福克的研究性论文寥寥无几。

曹冬雪的文章《安托瓦内特 · 福克与法国均等运动》中略论福克的基于精神分析的女性学,针对社会的“量”和“质”的平等问题进行分析。但目前并无将福克和波伏娃的思想进行对比的研究。

本文将分析福克和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理论的异同,以帮助学界对二人的理论学说有更加深入地了解,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女性社会问题的探索。

一、福克与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思想的相异之处

(一)女性是否是先天形成的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借用梅洛 · 庞蒂的“人是一种历史观点”的观点,提出:“女人不是一种固定的实在,而是一种变化,正是在变化中把她和男人相对照。”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女性,认为先天的生物学因素是在女性历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女性处境的本质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因素。

在《第二性》中,波伏娃通过“他者”概念和“女性气质”对女性身份进行解读,指出打破“永恒的女性气质”、摆脱“他者”地位,才能成为拥有独立人格的女性。由此,在波伏娃那里,女性不是先天自然生成的。

福克则提出“人生而有两性”。福克将女性问题与人类起源想联系:每个人与他的起源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这种关系给个人命运指明了方向。福克认为只有承认了女性特殊的生产对人类的贡献,女性解放事业才有实现的可能。生理构造赋予人不同的性别,不同的性别需要构建不同的身份、承担不同的责任, 身心需要心理和生理共在。女性应接受先天给予的特殊性别构造,子宫、卵巢、生育是女性的天赋,是社会生产中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福克认为从古至今都不存在“女性气质”,被标榜的“女性气质”是男性视角复刻的结果。

(二)女性是否应该被男性同化

波伏娃的思想被普遍认为是“二元对立”的,男女两性是不可并存的对立面,女性的解放需要在男性体制下走男性的道路。女性在建立女性世界时,并没有摆脱男性的牵制,与男性世界相对立的“反宇宙”,仍是属于男性世界且被男性世界否认的区域。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平等只有两性在法律中权利平等时才能重新建立,但这种解放要求全部女性返回到公共职业中”以及“女人是在与男性同化的基础上才获得解放的”。

波伏娃认为工作使女性和男性隔开距离,倡导女性需要进入到男性社会领域,在经济、政治、法律等社会领域中占有男性同等的分量,女性才能找到与男性同等的地位。

福克的思想则是旨在化解“二元对立”。作为法国差异派的代表人物,她认为没有差异的平等会带来灾难。“未把差异考虑在内的平等带来的只能是同化和极权化。”通常,女权主义要求的是无差别、刻板的平等,而这种诉求会导致“同(男)质化”和同化。

在《两性》中的演讲稿《明天,均等》中,福克提到“‘均等’一词在今天还没有完全建构好,很难说已经成为一个概念,但它已经超越了‘平等’及其困局,宣告了无视性别差异的那种女性主义意识形态的失败”。大部分人认为排斥的对立面就是同化。这种绝对类化和抹杀差异给予大众错误的“平等”观念,“均等”和“平等”的最大差异在于“质”上的对等而不仅仅是“量”上的对等。被认定为中性的历史和世界是普世主义的,事实上确是同(男)性的、对女性隔离的。

现今的大环境下,“平等”概念被滥用至失去其本质意义,“众一”的平等成为大众的执迷对象,这必然会带来“众一”内部的分裂和歧视。

(三)女性生育价值何在

波伏娃在《第二性》的第一章的生物学论据中提到“怀孕是累人的事,对女人来说,对个人没有好处,相反要求她做出沉重的牺牲”。痛苦且危险的分娩是女人的特点,女性要证明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就需要反抗这种显得格外悲情的命运。

在波伏娃的关于生理的分析中,生育是致使女性陷入被动的命运和屈服于物种的一个弱势。然而对女性命运来说,生育使女性在性方面和社会方面完成自我实现。延续种族、重复生命作为女性“天生的自然使命”具有神圣意味,生育在某种程度对女性来说是一种解放,当女性自己成为母亲就不必继续在母亲的控制下存在,成为一名“独立人”。波伏娃认为怀孕的意义是含混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都不足以赋予生育正面的价值。

不同于波伏娃否定性的立场,福克在《明天,均等》篇章中,指出女性担负着“三重生产”:生育、家务劳动和职业劳动,并且认为女性生育作为一种社会生产活动应该得到国家的经费买单,因为生育是女性对世界的生命馈赠。

福克曾反对波伏娃的“女人是后天形成的”这种观点,这种说法相当于表明“女人不是子宫”,抹杀了生育。女性生育这种社会隐藏价值也被称作“子宫经济”,是唯有女性能创造的生命力价值。虽未能算入国民生产总值,但“子宫经济”是再造人类的重要生产活动。

二、波伏娃和福克的女性主义思想的相同之处

(一)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偏见

传统社会下的女性一般是被社会结构和公序良俗鼓励和提倡结婚生子、相夫教子,这是社会赋予女性的命运。波伏娃描述的女性处境涉及从少女到结婚、家庭到职场的种种坎坷。女性被认为“无能”而被禁止做任何事,她只能作为物品被出售,在家庭中担任着男性附属的角色。

“所有的神都是男性创造的,社会规则也是男性创造的,女性既不是世界的主宰,也不是主体,女性受制于诸神、受制于男性、受制于社会舆论,是任人摆布的‘他者’。”自由在女性身上是抽象和空洞的,所以她只能在反抗中承受着女性命运。

福克在《厌女症的瘟疫》篇章中,从经济、法律、政治、象征、意识形态等层面对女性遭遇的不平等困境进行解析。

女性面临着社会的束缚,她们的劳动价值被产业链无视,女性“三重生产”不被承认;法律上的片面民主化让女性成为唯一的未受益人;父权制统治下的社会结构将女性排除在外,女性受到的政治攻击也是民主缺失的表现;意识形态和文化里的女性形象依旧是男性视角下创立的父权女性形象,女性形象依旧没有崛起。由传统规则束缚、文明和历史所建构的女性命运是男性暴力统治在各方面的体现。

(二)女性经济独立

波伏娃在提出走女性解放之路的方法时指出,只有工作才能保证女性的具体自由。工作使女性重新找回超越性,在职业生涯中追求金钱和权力,感受自己的责任。相当多女性都是在职业中获得金钱和社会的自主身份。工作虽不代表完全自由,但女性解放运动首先要完成经济地位的转变,女性的经济状况必然动摇社会某些制度,尤其是婚姻制度。

福克多次提到女性生产价值在社会经济领域里不被重视。同时福克将女性生育和对孩子的抚养也计入女性的生产劳动价值里,提倡生育应该成为一种生产力。在女性因生育的“天职”而不被职场所接纳时,女性应该有选择是否生育的权利,女性应该有在工作中被公平对待的权利。女性的“三重劳动”需要被社会承认和接受,这不仅是女性解放之路的重要一步,也是实现社会民主化的跨越性一步。

(三)女性写作

“但凡男人写女人的东西都是值得怀疑的,因为男人既是法官又是当事人”,波伏娃在《第二性》引言中引用了女性主义者普兰 · 德 · 拉巴尔的话。

波伏娃认为女性写作不仅仅是女性谋生以获取经济独立的一条途径,也是女性创造实现自我的世界进而得以弥补女性自己现实存在的一种方法。生活在男性世界边缘的女性试图在文学创作中寻找出路,用文字反抗现实,在想象中触摸到自己的存在。然而教育和习俗限制了女性的发展可能和对世界的控制力,这在波伏娃看来做一名清醒的女作家并不容易。女性在创作环境中也必然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女性期望从埋没自己和自己不被理解的世界中解脱,但她安于“是她所是”,囿于性别的桎梏,不敢逾矩;于是她的文学创作墨守成规,继续遵循男性早已构建的父权价值观,将大众期待的文学色彩带入创作中。这种克制必然限制了女性才能。

福克在接受《争鸣》杂志记者的采访时,被问及对“推广女性写作”的看法,福克表示女性写作和出版事业的发展实属不易。

在福克看来,才华和生育别无二致,作者通常用“生育”来作为创作作品的隐喻。同样,女性写作和生育都不被父权社会所承认。这需要女性一直要去思索如何改变囚禁她们的社会结构,如何以女性的身份去发言表态。

福克认为以上现象的根源就是:这个世界忽略了两性的共存状态。这是反常态的、不合理的。基于此,“开创自己的领域,或者说开辟自己的领地;这近乎动物本能,或许恰恰也是人的天性”是福克给出的出路。女性写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尤为突出,女性的解放之路必然需要言论创作的支持和引领。

总之,从波伏娃到福克,“第二性”到“两性”,女性主义理论逐渐成熟化。虽然二者的思想理论略有不同,但两人在对女性困难的察觉、追求女性平等、鼓励女性独立方面目的一致。

不论是波伏娃女性主义理论的同质(男)化倾向还是福克的差异中追求平等的期望,兩种理论都是适应各自时代的有价值的理论思想。随着女性问题的愈加突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更加具有现实性意义。

参考文献:

[1]安托瓦内特 · 福克.两性[M].黄荭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曹冬雪,黄荭.安托瓦内特 · 福克与法国均等运动[J].读书,2018,(10).

[3]西蒙娜 · 德 · 波伏娃.第二性[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4]徐威.论伍尔夫与波伏娃的女性主义观之异同——以《一间自己的房间》和《第二性》为例[J].法国研究,2016,(2).

猜你喜欢
波伏娃两性
女权教母:成就放在当下,遗憾留给来生
从性别差异角度看待婚外情问题的研究
波伏娃 羞涩的女权战士
波伏娃:在“双重生活”中追求独立与自由
两性羊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铝的“两性”
萨特、波伏娃与中国
波伏娃的简洁与多重生活
化学问答
面对萨特死亡的波伏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