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以夷制夷与门户开放的关系(1912年至1937年)

2021-09-10 07:22邓媛
今古文创 2021年11期
关键词:外交

邓媛

【摘要】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能人志士面对“数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纷纷提出“救国图强”的主张,其中,最开始提出,也是影响力最大的是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其被后来的人也用到了外交领域,即“以夷制夷”的外交思想。它作为一种外交理念和外交政策,几乎贯穿于整个近代中国同西方打交道的外交史上。当清政府被推翻之后,中华民国的外交政策及实践中也体现出“以夷制夷”的理念,妄想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达到制衡列强的作用。列强在共同宰割中国时,既相互勾结又激烈竞争。20世纪初,美国向六个国家发出照会,提出了“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的原则,从此,“门户开放”成为美国对华一贯奉行的政策。本文从 “以夷制夷”和“门户开放”的概念入手,分析1912年至1937年的“以夷制夷”外交政策和“门户开放”的内在关系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 门户开放;以夷制夷;外交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1-0051-02

一、“以夷制夷”外交思想

(一)“以夷制夷”外交思想的提出

近代“以夷制夷”外交思想来自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其在外交方面的体现。近代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下降,由曾经的“中央帝国”变成民族主权国家之一。中国无法维持传统的“朝贡体系”外交,外交也由“华夷体系”纳入到“条约体系”中。经过列强一系列的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但是中国实在是地广物博,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吞中国,所以各列强在攫取中国利益时,既彼此勾结又彼此竞争。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在外交方面推行“以夷制夷”的策略,妄想利用列强间的种种矛盾,在战争来临之前分化瓦解敌人,利用列强去牵制和压服列强。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是“以夷制夷”的外交思想并没有随着清王朝的破灭而消失,在民国时期仍旧有着深刻影响。

(二)“以夷制夷”外交思想的实际运用

“以夷制夷”外交思想的运用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其针对的对象和最终收到的效果也不一样。民国时期,其为孙中山的“联日”“联美”的设想和“联俄”的措施;再到蒋介石时期的“美援”政策。

一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欧战,美、日是争夺中国最激烈的两个国家,在缔结《九国公约》之后,各列强又联合起来宰割和制约中国,中国依旧笼罩在帝国主义的阴影下。虽然,英法的实力很强,但是,由于美国作为发起国,其强大的实力使各国向美国看齐。日本要实现其野心勃勃的大陆政策——独占中国,称霸东亚,美国则坚持“门户开放”政策来维护其在华利益,并且以此政策对抗日本。因此,民国时期的历届统治者,基本上都遵循“以夷制夷”外交的思想,实行以美国牵扯和压制日本的所谓“以美制日”的外交方针。

1914年,日本为了实现其独占中国的目的,出兵占领我国山东地区。在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采取了拖延的战略以期望能够获得美国的支持,阻止日本侵略中国的步伐。最终,在美国的压力下,第五号内容并未完全实现。日本首相大隈重信认为中国这种为了对付一國而从一国并向其求助的行为会阻碍其对中国的入侵,必须对美国加以防范。

1927年,在《田中奏折》中,日本将我国东北地区作为其殖民目标列入奏折。由于华盛顿会议期间,依靠美国对日本的干涉,中国从日本手中有代价地收回了山东权益,因此,田中在奏折中对中国“以夷制夷”的政策心有余悸,认为如果强保中国东三省,美国肯定会受中国的请求而制约日本。1934,蒋介石在第五次围剿红军中接受大量的美英等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援助,对此,日本政府发表了一个妄想独占中国的《天羽声明》,反对欧美对蒋介石的支持。到了1936年,由于在华北事变中,美英对日的态度越来越强硬,日外相广田弘毅发表的对华外交三原则中第一个原则就是要中国放弃“以夷制夷”的政策,诚心诚意与日本合作。

二、“门户开放”的对华政策

(一)“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18世纪40至60年代,美国致力于中国商业大门向美国开放的政策。1861至1898年间,美国共派出8位全权驻华大使,并且美国的对华政策都全权交给他们制定。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对于远东地区的格局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但是美国由于当时忙于与西班牙的战争,对此变化反应非常迟缓,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当时在东亚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利益相对较少。然而面对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对于美国在东亚的战略布局越来越重要,美国对中国的局势开始投入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维护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没落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使得美国的在华利益不受侵犯,最终在1899年,由海约翰颁布了完整的“门户开放”政策,1900年得到补充,在1905年日俄战争后,美国重申了三次门户开放照会。由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虽然列强也认为瓜分中国的时机还不成熟,但是各列强在中国的利益没有调解的可能,互相争斗不止。在这种进退维谷的情况下,各列强也认同保持中国现在的状况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同意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的政策。由于本文篇幅有限,暂时浅论1912年至1937年的“门户开放”政策。

(二)“门户开放”政策的实施

在远东政策和对华政策的一系列协议和声明中,美国总是将“门户开放”和“维持中国领土及行政完整”共同表述,这二者在美国的对华政策里面是相互联系的,“维持领土及行政完整”是“门户开放”的前提,如果中国的领土和行政权力都丧失了,那么美国的在华利益也会消失。“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础。美国为了维护和扩大其在华利益,总是喊着“门户开放”的口号,反对任何国家占领或肢解中国,同时又希望享受到其他国家的在华利益和特权。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采用“既定事实”来对抗其他国家,而美国则坚持“门户开放”的原则。1932年,针对日本占领了中国东三省,美国国务卿发出了“不承认主义”照会,后又发表声明,坚持东北门户开放。1932年,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又发表了声明,重新声明:日本将全满占领,违反了其签署的《非战公约》,美国将不会承认日本的做法。

1933年3月,日本在攻占热河省后,又向长城各口及冀、察两省进攻,以尽快实现其占领中国的野心。5月16日,刚上台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声明书,提议参加世界经济会议的国家共同订立世界不侵略条约,呼吁减少军备,禁止各国派遣军队入侵别国国境。1936年,针对日本增兵华北,妄图霸占中国,损害了美国的在华利益。因此,美国重申希望日本要尊重《九国公约》。

三、“以夷制夷”与“门户开放”的關系

(一)共同抑制了日本的“大陆政策”

中国的“以夷制夷”政策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发生了巨大的作用。一方面,阻碍了日本侵略中国,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主权与国家独立。抗衡和抑制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大陆政策,阻碍了日本妄图独占中国的野心;另一方面,阻碍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抗战爆发后,“以美制日”的方针转化成了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直接对抗;而在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开始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夷制夷”和“门户开放”政策对日本的抗衡和抑制作用结束了。

(二)“门户开放”政策本质上是侵略性的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门户开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在现代中日关系史上起到抑制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作用,保护了中国的主权利益。但是产生这种抑制作用前提是美国为保证自己的在华利益。所以,其侵略性质是摆在第一位的。

因此,在考察“门户开放”政策是否起到抑制日本对中国侵略的作用时,不能以其侵略的本质简单下结论,这样就没有承认这个政策确实存在的客观作用。同时,美国的具体国情及其资产阶级国家的利益,也是考察该政策不可忽略的一个客观因素,不能以对外政策是否对中国有利为单一标尺。例如,1917年,美国背着中国政府同日本签订《蓝辛—石井协定》。又如在“九 · 一八”事变的前夕,日美达成了秘密谅解,起到了支持日本侵略中国的行动,。但从全局看,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在华利益,不会允许日本实现其独占中国的野心。在美国尚未下决心进行一场全面战争之前,以“门户开放”政策来抑制日本对中国独占的侵略活动,维护自己的在华利益,就必然成为美国当时对外策略的主导。中国的统治者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同时也为了民族的生存,必然会选择依赖美国与抗衡日本,利用美国制衡日本也就成了时代必然的结果。

(三)使中美关系呈现双重性质的特点

“以美制日”外交和“门户开放”政策,两者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是制衡日本。正是因为这一点,现代中美关系就不可避免地带着双重性质。一方面,它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统治者与美国帝国主义者之间的政治关系;是受侵略者与侵略者之间的关系;是被宰割与宰割的关系。从这一性质,决定了“门户开放”政策如果顺利发展,后期必然会发展到“独占中国”的政策。另一方面,当对日本侵略行动的抗衡发展成为到一场反法西斯侵略的全面战争时,中美关系就必须突破狭小的阶级范围,而发展到拯救各民族以及全人类的性质。所以太平洋战争发生之后,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出现了许多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的英勇无畏的美国人,如飞虎队,以及其他军人、外交官等。

参考文献:

[1]李朋.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美国政策研究(1784-1931)[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仇华飞.诺斯克计划:美国与日俄在华利益的争夺[J].同济大学学报,2003,(3).

[3]仇华飞.中美经济关系研究1927-193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陈永祥.近现代史事、人物与外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5]张鹏.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陕西社会学论丛,2000,(2).

猜你喜欢
外交
王毅: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是中国外交的应有之义和重要职责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王毅谈2022年中国外交八大重点
2021年中国外交:秉持天下胸怀,践行为国为民
中国特使 外交风采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习近平的会议外交:谈问题,交朋友
李克强的“高铁外交”成绩单
周恩来的外交风采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