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归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想

2021-09-10 07:22刘天麟
今古文创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

【摘要】 马克思将“人”作为其思想理论的基点,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蕴含深刻的本质内涵,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指导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1-0057-02

基金项目:本项目为黑龙江大学研究成果,名称为“东欧社会主义的历史与理论”(编号:UNPYSCT-2020020)。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回归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涵,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为中国“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人本主义的理论渊源

每个思想的产生都与其所在的历史环境息息相关,都会受到前辈思想的影响。因此,研究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我们要追溯到其所在的历史环境以及对其思想影响比较大的哲学思想中。在与人本主义有关的哲学研究中,柏拉图是实现人本转向的重要学者,他以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为基础,提出了客观唯心主论,认为理念是世界的主宰者。他认为人是由肉体和灵魂两种物质构成的,其中灵魂是人的根本属性。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的人本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较大,康德肯定了人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这是人学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首先,体现在认识论层面上。康德提出了“人为自然立法”的看法,但由于他在研究人的认识问题时,采用的是较为直观的方式,使得人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出现混乱。而马克思用实践的方式展开他对人的问题的研究,这使人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实现统一。在马克思看来,人要有自我意识,并在自我意识的推动下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

在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中扬弃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思想。黑格尔的人本理论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意识,人的生命过程就是神的过程,只不过是通过人所表现出来。而马克思将人的本质归结为理性和感性,虽然马克思也很重视人的自我意识,但是,他并没有夸大人的自我意识,他认为人的意识与自然界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在马克思的研究中,将人的自我意识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作为其研究的重中之重。正如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所说的:“自我意识永远具有一个双面的要求:其中一面针对着世界,另一面针对着人本身。” ①他也曾在《神圣家族》中提到:“黑格爾把人变成自我意识的人,而不是把自我意识变成人的自我意识。” ②

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也是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影响比较大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以“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命题为核心展开研究的,他认为人的自身决定了人的本质和价值。受到了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影响,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朝着唯物历史观的方向发展,辩证地继承发展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马克思指出人类解放的问题本质上属于社会问题,并不是纯粹的宗教问题或者政治的问题。社会变革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有效途径,无产阶级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无产阶级在人类解放的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二、马克思人本主义的本质内涵

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等方面。在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理论中的核心问题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曾这样写道:“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③。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包含了人的本质、人的主体地位、人的发展以及人的基本特点等内容,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其思想具有实践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具有实践性。人是实践的主体,实践决定认识。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是人存在的基本生存方式,是人类存在的前提,也是人类的一个社会属性。人是通过劳动来实现其自身生活的需要的,人在意识的引导下,主动认识世界,并能动地改造世界。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从物质和精神这两个层面获取人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确保人类获得衣食住行以及其他需要的满足。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具有革命性。马克思认为,人应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本性是自由的,不应该被异化等问题所控制,应该是先人的解放。因此,马克思提出构建一个生产力高度发达,消除异化,没有阶级差别,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他认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与社会发展关系、劳动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也可以说,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劳动能力的发展的存在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的个性是人类在历史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特征,人的个性主要体现在人的性格、精神与社会生活状态等层面。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学说,还可以指导社会革命。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才能使工人以及普通人获得解放,因为“归根究底,是由于工人所处的生产关系关涉到整个人类奴役制度”④。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是要以无产阶级掌握物质生产资料为基础,占领统治阶级的位置掌握政权。只有通过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方式,才能使国家逐渐消除,进而消除专制统治、消除阶级剥削,实现民主,使人类彻底获得解放。就像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的那样:“在德国,不摧毁一切奴役制,任何一种奴役制都不可能被摧毁。彻底的德国不从根本上进行革命,就不可能完成革命。”⑤ 共产主义的使命就是要消除政治、经济的异化,实现人类的解放,达到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的。例如1848年的欧洲革命,以及巴黎公社运动等社会革命,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革命性实践活动,目的都是要取得全人类的解放,凸显了马克思人本思想的革命性特征。

三、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现实启示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贯穿了其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始终,是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准确把握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深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通过分析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本质内涵,追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理论渊源,探析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想为我国“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提供了思想根基,提供了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根基。人不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更是我国一切工作、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脚点。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道路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想,团结群众,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目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华谋复兴,为百姓谋福利,中国共产党也因此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和支持。

通过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一切工作本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目标,造福百姓,依靠人民群众、信任人民群众,才能促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繁荣昌盛,才能使我国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发展成为世界大国,才能实现发展成为世界强国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成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涵了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根基、灵魂和实质。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中也被不断地深化和完善,使中国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使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

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不仅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的支持和指导,加快了实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两个百年目标的速度。因此,在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也应从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本身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5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刘天麟,女,汉族,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