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清音的发展困境与传承保护路径探索

2021-09-10 07:22朱晓慧
今古文创 2021年11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摘要】 太和清音起源于佛教音乐,距今已有数年历史,主要流行于安徽太和、阜阳、亳州等地。但由于流传时间久远,它也与一众非物质文化遗产命运类似,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发展困境。尤其是近百年来,大批太和清音传承人相继离世,而又后继无人,导致其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成为当前亟须拯救和传承保护的重要文化。

【关键词】 太和清音;传承发展;曲目创作;区域艺术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1-0091-02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新时代背景下太和清音保护及传承研究》,项目编号:SK2020A0839。

清音曲调婉转缠绵、悠扬清雅,但由于唱腔复杂,导致最初发展缓慢。直到清朝中期,才渐渐从阜阳流传到太和,成为当地民众最重要的精神食粮。一经传入,太和县就出现了大批类似“清音会”的组织,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太和清音艺术价值的提升与进一步发展。但受到现代社会发展的冲击和影响,这一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地方性小戏曲却濒临灭绝。直到2006年,它成功申请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再次进入了大众视野,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太和清音概述

太和清音结构完整,与我国传统曲艺创作风格一致。其中包含了引子、慢板、快板、结尾四个部分,这正好是我国戏剧最传统的创作和演奏方式,奠定了其相应的曲艺地位。引子部分应用有大量倚音、滑音、长音,同时还有一定的强弱比对,使作品张力更强,可以更好地调动观众情绪,同时也决定了整个曲目的情感基调;慢板则速度有所放缓,旋律更加深沉和婉转,可以起到渲染作品主体的效果,进一步推动情节发展,使作品更加华美,为后续的情感发展做出铺垫;快板则具体依照速度和情绪上的变化确定;结尾部分整个乐曲会渐渐放缓,所有调动起来的情绪也变得更加平静,直至最终曲目结束[1]。一直以来,清音都是老艺人口口相传,并不记谱。后来为便于传唱,在曲子谱写方面,开始采用工尺谱五声调式。进入现代后,大部分艺术开始用简谱记录清音,同时为表现现代情感,甚至有艺人在原先唱腔的基础上专门创造了新的唱腔。

二、太和清音的发展困境

(一)创作曲目匮乏。当前太和清音传承下来的曲目包含了《白蛇传》《雪梅教子》《永乐观灯》《赏雪》《追舟》等剧目当中的选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春光好艳阳天清明节到》《自知雪梅命不强》《莫笑穷人穿破衣》《闵史公府门外上了车》与《少年夫妻多欢畅》等。清音主要以“四句腔”为主曲调,并不断循环和变化每一上下句,从而形成一个小乐段,并把“煞板”作为终止式,组成一个完整唱段。但从当下主流审美来看,这种“四句腔”的形式无法达到大众的审美要求。此外,在各种演出中,演唱者普遍只会表演传统剧,新戏创编难以推进。虽然近几年太和清音也出现了不少新的乐曲,比如张洪奎的《清音一曲赞盛世》以及《让座》等曲目,但由于受到地域限制,这些曲目仍然无法走进大众视野,传唱度依旧比较低。作为一个重要的地方剧种,想要继续发展壮大,只依靠这些极为有限的创新曲目还远远不够。同时,长期单一化的曲目表演,极易使观众出现审美疲劳,拉远了和观众间的距离,不利于清音艺术发展。另外,目前传统作品也比较稀少,主要在于原先曲艺传承为“口传心授”,并不记谱,致使一些经典作品失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旧曲创新的可能性。

(二)大众缺乏对传统曲艺文化的关注。传统曲艺艺术历史久远,博大精深,深受群众喜爱,有着广阔的群众基础,因此群众性就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该类艺术发展必须依靠广大群众。但在当前社会中,智能手机、电脑等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交流与沟通工具,网络媒体的发展和传播速度日渐加快,使得越来越多年轻人在接触现代流行音乐后迅速被其吸引,学习音乐时也基本以钢琴、吉他、流行唱法等为主要方向,渐渐摒弃了国内的传统音乐艺术,对各类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剧种更是嗤之以鼻[2]。在风流风尚的不断变化下,大众的娱乐休闲活动日益丰富,越来越少人愿意主动走进剧场听一场清音演唱,原本热闹非凡的清音剧场如今越来越冷清。同时,太和清音在当代的传承发展中无法博得大众喜爱,更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及生活需求。比如传统清音中的“才子佳人”“帝王将相”这类陈旧的故事已经和现代生活严重脱节,不能反映当下。

(三)传承人数量不足。太和清音其传承方式和其他传统艺术基本一致,即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口口相传”。过去太和清音被当作一种职业技能,学习者多,因此被代代传承下来。但现代社会中大众生存方式变得多样化,社会节奏日渐加快,太和清音作为一种需要从小就投入大量功夫的艺术形式,整体培养演员的成本高、周期长,无法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动态,致使很多年轻人不愿从事清音传承工作,人才流失非常严重。

在曲目创新方面,当前太和清音传统作品十分有限,且难以被年轻人所接受。另外,同时掌握清音唱腔和时代发展动向的年轻清音传承者数量极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职业,只能在工作之余进行作品创新与普及,所以想要在短时间之内进行曲目创新依旧极为艰难。

在传承者教育方面,虽然太和县部分学校都引入了清音课程,但由于清音本身难唱难学,对嗓音有着极高要求,对于接受能力有限的中小學生来说,很难可以真正掌握清音唱腔。即便是一些资质比较好的学生能够掌握,但未来愿意投身清音传承事业的人却少之又少。

三、太和清音传承保护路径

(一)加大优秀清音作品创作力度。曲艺曲目创新在其发展中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创新编排出更多新的曲目,才可以促进艺术价值提升,给未来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传统太和清音作品大多数节奏缓慢,语言简洁,唱腔传统,很多年轻人难以接受,认为其过于呆板。对此,清音艺人在实际进行曲目创新和普及时应特别注意对年轻人审美要求的参考,在保持原有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时尚元素,从而引起更多年轻人的注意[3]。比如可以重点丰富语言内容、增加伴奏织体,或对清音曲目体裁进行拓展等。最终在传承传统清音艺术核心的同时实现创新改革,既有效丰富了唱腔,还强化了曲目的艺术感染力,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到清音传承中。

(二)政府部门加强宣传与重视。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都需要当地政府的帮助与扶持,因此为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太和清音的传承保护工作,当地政府则应成立专门的保护领导小组,设定专项保护和传承结构,制定详细严格的传承保护制度,并由政府主管宣传工作。比如详细编制每年清音艺术的演出计划和方案;积极拨款购置清音伴奏乐器以及演出需要使用的音响;制定年度定额定向招收学员的培训计划;建设一定规模的清音剧院,使所有清音爱好者都可以有专门的场地学习并演出。同时积极开展各项群众演唱活动,提供更加广阔的展示平台。政府文化部门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扶持当地的群众文化社团,积极组织和辅导编排新的曲目,并在当地重大节庆综艺晚会中,将太和清音演唱作为重点节目进行安排。唯有如此,才可以切实推动清音艺术实现重构发展,进一步优化当前的文化生态。

例如,太和县政府早在2013年就颁发了各种针对太和清音传承发展的支持计划,积极响应国家扶植传统曲艺的号召。其中不仅大力推进清音剧场、清音教室、清音展室的建设,还组织编写校本教材,积极开展清音进课堂的教学研究工作,并且制定了五年教育传习计划。2013年太和县太和清音非遗传承培训基地正式挂牌成立,正式将清音列入课程表,走进了校园与课堂。2015年,太和清音协会专门选送了《清音一曲赞盛世》参加比赛。

(三)通过对多元化方式培养传承人。当前,太和清音发展面临的人才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承人数量不足;二是曲目创作者不足。

在学生方面,当地高校、职业技术学校、中小学等都可以开设专门的艺术实践或音乐课,把太和清音艺术作为选修课添加到音乐舞蹈学习或者声乐专业学生的实践课程中,从而在强化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促进太和清音传播[4][5]。比如太和县第二职业高中就开设了清音班,所有上课的学生都是幼师班的学生,也具有一定音乐基础,所以整体教学效果比较显著。为激发学生兴趣,实际授课时可以专门采取理实结合的形式,先系统讲授太和清音的历史沿革、唱腔板式、艺术特点,再进行示范演唱。当所有学生都充分理解之后再一板一眼地進行教唱,确保学习结束后,学生都能基本掌握其唱腔,甚至可以登台演绎。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专门设立太和清音教室,每周保证一定的课时量。

在教师方面,可以在各大高校选拔优秀的毕业生,通过与高校的紧密联合培养清音人才,以此壮大师资力量。或在空余时间,开展文化传习班,使新一代的年轻人都可以在闲余时间学习唱清音,在培养兴趣的同时,使其主动承担起保护清音的责任。或邀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者老艺人进入课堂,在引导学生了解清音艺术的同时,培养出更多“种子”教师,后续可以更好地接替老艺人授课。由于后续清音艺术还会继续向着戏曲的方向发展,所以还需重点培养一些编、导、音乐、舞美、演等多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加强导演和编剧队伍的强化,给整个清音的发展壮大注入力量。

四、结语

太和清音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过去时代流传下来的历史财富。通过它可以了解太和县的历史发展,明确民众的生产生活经历。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下,太和清音渐渐脱离时代,陷入发展困境。放眼其未来,在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除了要加大传承人才培养、创新曲目、加强地方支持,还要处理好保护和创新、维护地方特色和现代化发展的关系,实现优秀文化继承发扬。

参考文献:

[1]江黛骐.试论四川清音唱腔流派的形成与流变[J].四川戏剧,2015,(03):39-42.

[2]温丽君.新媒体视角下的戏曲艺术传承与保护[J].戏剧文学,2016,(08):74-76.

[3]刘翠翠.新媒体环境下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青年记者,2019,(02):65-66.

[4]张明.中国民族音乐在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思想下的传承与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05):99-102.

[5]张旭东,董子铭.新时代传统曲艺焕发现代活力的三个维度[J].四川戏剧,2017,(12):111-113.

作者简介:

朱晓慧,女,汉族,安徽阜阳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养生角度下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探讨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元白诗派诗歌中的“风雅”传承
传播学视阈下淮海戏传承发展路径探析
少儿花鼓灯舞蹈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