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业思政教育对学生职业行为影响的路径分析

2021-09-10 00:15朱俞霖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1年3期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方程模型

朱俞霖

摘要:高校金融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是否对金融专业学生行为产生影响,影响路径如何,对此问题的量化研究较少。该研究调查湖北经济学院等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出高校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模型,并检验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发现高校学生对于接受思政教育及其行为符合“认知、意愿、行为”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路径,并据此提出建议。

关键词:金融思政教育;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方程模型

2019年7月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爆发的“反修例”事件,起因是某些意图扰乱香港秩序的祸港分子利用香港市民,尤其是香港年轻一代对“修例”的不了解,散播危言耸听的言论,制造社会恐慌,直接导致其后的暴力事件以及一系列破坏香港城市建设、经济生态、居民生活的恶劣行为的发生。随着事态的严重程度不断增加,香港事件已然变质,被乱港分子利用为破坏祖国完整性的刀刃,事件迅速的发酵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甚至国际性的关注与思考。整个事件中,受到最多关注也是最大参与者的就是香港的年轻一代,小到没有形成自我认识的幼儿,大到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都在示威游行中出现。这让同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我们深思已经建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香港大学生做出破坏个人利益、集体利益等行为的内在原因。

习总书记强调,要通过文化和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形成青年的思想和人格。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出合格优秀的专业型人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新时代青年,更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1]。因此,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应该是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应该能切身体会到培养正确的政治思想意识的重要性,清晰地认识到这不仅个人成才的必要因素,更是国家发展壮大的根本。为了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把握德育途径的基本规律[2]。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同专业知识教育一样重要,对于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将学生思政与金融课程相结合,以金融专业为例,探究金融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影响方式与程度,丰富了思政研究和金融学科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内容,并探究金融学科思政对青年人才培养的影响机理及实现路径。对学生自我培养、自我提升提供指导意义。此外,探求金融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与金融青年人才培养的影响机理,对金融专业的课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1.文献综述

在高校教育中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都具有重要性,思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且发挥着导向作用[3]。思政教育的重点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除了应该在大学思政课堂上体现出来,还要贯穿于青少年学生管理服务的全过程[4]。同时在思政教育中,社会责任感也是其中重要一环,社会责任感直接影响其社会实践行为,且实践行为会反哺其社会责任感增长[5]。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样以育人为目的,具有相似的培养目标,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6]强调了保证专业课程原本知识属性的同时,提炼其价值基因,通过渗透和融合的方式在专业教育中形成精神指引[7]。

要解决如何在专业课程中为课程思政赋能,从专业课程角度探索,在专业课教育中需要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并且除了思政课程教授思政知识外,专业课教育中也要有机结合思政教育,树立课程思政理念[8-9]。专业课程思政强调充分挖掘专业课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可以通过讲解人物传记、工匠精神、慈善精神、科技立国等角度将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出来[10]。

以金融专业为例,在金融专业课程中,有教师从“爱国情怀”、“职业操守”、“诚实守信”、“法治意识”、“民族自信”、“工匠精神”、“严谨求真”等方面设计金融课程思政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理想目标,培养学生为人、做事、求知的态度,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人材[11]。对财经类高校推动专业课课程思政,其学科属性决定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专业课程设计需要育德育人高度,教师要发挥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作用[12]。

总体而言,在过往学者的研究中,大部分落脚在思政课程的引导,关于金融专业课程思政研究较少,已有研究中聚焦于学生接受思政教育影响其培养与成长的路径研究大多是规范研究,实证研究较少。由于学生行为具有复杂性,研究的模型也具有很多选择,本文使用TPB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的方式也具有探讨性。

2.讨论

通过调查发现在学生认知中,行为态度是影响其行为意向的主要因素,学生对课程思政对职业行为影响的工具性成分和情感性成分的认知,表明积极的认知能够提升学生接受课程思政教育意愿。学生普遍认为课程思政对学生本身的提升和社会环境的优化作用比课程思政是否为学生带来情感上的满足更为重要,这一结果也符合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因此课程思政的设计一方面需要结合具体案例,为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设计提供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从社会环境的优化角度,提升学生的社会工作参与度,在实践中加深专业课程思政的认识。

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排在第二。包括自我效能感和控制信念两个方面。反映了学生对于自身职业行为受课程思政影响程度的效能感,和对于行为的控制信念。表明学生在接受课程思政教育并转化为实际行为方面具有相当的自信,且学生的确受到课程思政教育影响。这反映了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的认可与接受课程思政教育的积极态度。其中学生对课程思政为自身带来的职业素养方面的能力提升较为关注,因此在课程思政教育中需要关注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诉求。

在学生认知部分,主觀规范对行为意向的影响较小,表明了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重视相较于以上因素更少来源于老师、同学的压力。调查表明老师、同学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对学生的影响程度较高,可能的原因有学生在校时间长,生活学习中与老师、同学相处时间长,因此行为受他们的影响程度高,因此,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时候,需要提升老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发挥先进个人、班干部在班级同学之间的带头作用。

在最终对行为响应产生影响最主要的因素是知觉行为控制,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响应的直接影响表现在学生相信课程思政教育对自己职业行为确实产生了帮助,和学生有自信按照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规范自身职业行为两个方面。其次是行为意向,一方面行为意向直接对学生行为响应具有影响,另一方面,行为意向在学生认知(即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响应的影响中产生中介效应。因此,要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效果不仅仅要关注其积极意义,也需要关注学生的意愿,关注课程思政对特定专业、特定职业素养的提升,从对学生职业生涯产生帮助方面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本文选用计划行为理论对金融、财会相关专业高校学生接受课程思政教育对其职业行为影响的路径进行分析,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只是揭示了影响行为意向和行为响应的因素,而这三者本身也会受到学生特征(性别、年龄、性格、成绩等)、家庭特征(有无兄弟姐妹、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等特征的影响。因此这三者影响学生行为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本文关注到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中,不但需要老师的教育措施,也需要高校学生的积极配合,针对学生层面研究较少的情况,基于TPB理论,以湖北经济学院等高校本科生、研究生、毕业生为例,构建课程思政影响学生职业行为的模型并检验,发现TPB理论对课程思政影响学生行为具有较强解释力,其模式遵循“学生认知-行为意向-行为响应”的路径。学生认知包括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等因素,对行为意向产生直接影响并对行为响应产生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态度包括了学生对课程思政影响职业行为的工具性成分和情感性成分,反映了学生对课程思政学习有用性和意愿度的认知;学生的主观规范包括了来自道德、同学和老师影响的感知,他人的认知对自身的行为意向产生正向作用。知觉行为控制包含了学生对课程思政开展过程认知与自我控制能力,不仅正向影响学生行为意向,也直接影响学生行为响应。行为意向在学生认知(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响应中起到中介作用。此外,受到学生个人特征与家庭特征等因素共同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3.2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为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水平,得到如下启示:

(1)关注专业特征和学生反馈

学生重视课程思政所带来的职业素养与社会环境的提升,可以结合案例,从专业课程在思政方面的价值导向入手,结合职业方向的社会实践,确保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提供导向与帮助。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德育内涵和人文价值因素,制定具有具体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课程目标。

(2)关注专业思政与职业技能间的联系

学生对于课程思政对自己的帮助具有较高的关注度,且在这种关注下具有较好的自我控制意识,因此强调课程思政对职业生涯的帮助,让学生认识到课程思政不仅是价值观的塑造,也是决定职业行为乃至职业规划的重要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多从职业道德法规等方向增强学生对于专业思政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愿。

(3)关注源自外部环境的规范与影响力

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受到来自社会道德、同学和老师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来源于学生学习生活中最具有普遍性、比重最大的社交关系。关注来自校内环境、同侪、老师的规范对学生的影響效力,营造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教育环境。增强来自外部环境的规范与影响力一方面需要加强宣传渠道,可以通过板报、广播台等校园文化生活手段;另一方面,高年级学生、班干部、导师等对本专业具有指导作用的个体也能强化课程思政中联系专业知识的部分对学生的教育效果。

(4)多维度发力打造专业思政环境

结合本文所构建的模型和以上分析,学生对课程思政对职业行为影响的不同方面的认知之间也存在相关性,因此不同措施间也需要有效配合与衔接,发挥更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2]张焰,张凤山.把握德育途径的基本规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2):63-65.

[3]马仁秒.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9(S1):232-233+236

[4]刘峥,刘新庚.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引体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03):92-95.

[5]王冕.以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对其参与社会实践情况的影响路径——以A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9(11):7-12.

[6]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7]张驰,宋来.“课程思政”升级与深化的三维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0(02):93-98.

[8]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9]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10]杨守金,夏家春.“课程思政”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5):98-101.

[11]孙波.课程思政在《金融基础》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商业经济,2019(09):191-192.

[12]毕玉江.财经类高校专业课程推行课程思政的对策建议[J].大学教育,2019(09):131-133.

猜你喜欢
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方程模型
中国西部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人际互动的中介效应
我国信托业资本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试论消费者自拍行为的影响因素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向分析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改进ARMA模型参数估计
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决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消费者低碳消费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锦州市居民家庭固体废弃物循环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消费者购买仿冒奢侈品意愿的研究陆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