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2021-09-10 07:22王峰
南北桥 2021年1期
关键词:转化策略学困生初中语文

王峰

【摘    要】“学困生”历来是一个让广大教师感到头疼的群体,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学困生”的存在不可避免。在素质教育全面渗透的背景之下,如何实现对“学困生”的有效转化,促进所有学生共同进步是教师着重研究的课题。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针对“学困生”的转化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困生”  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1.094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学困生”的增长和学生学龄升高成正比关系,越来越多“学困生”的出现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针对“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度分析并制定出有效的转化策略是深化新课改的要求,落实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一)小学基础差,初中学习吃力

我国实行的是义务教育,学生无论成绩好坏都必须要完成义务教育,这意味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语文学习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小学语文知识是重要的基础,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没有夯实自身的学习基础,那么就会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感到吃力,逐渐掉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学困生”。

(二)学习习惯差,方法不科学

从有一些“学困生”的观察分析情况来看,很多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和认真的学习心态。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思想不成熟,认知不够完善,且有一部分孩子比较叛逆,玩心重,相比于学习更喜欢自由自在的活动。这样他们的精力就不会放置于学习之上而去关注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使得语文成绩无法提升,如果不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心态,那么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

(三)教学观念和方法需要改进

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有待改进。虽然有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但是部分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挣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对“学困生”存在歧视的心理。在教学中对他们不做过多的关注和关心,缺乏爱心和责任感,更喜欢那些成绩优秀、学习认真的学生。教师的这种情感倾向更容易加剧学生语文成绩两极分化,“学困生”的问题不仅不能够得以解决,更容易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和谐班集体关系的构建。

(四)家庭和社会的客观影响

家庭教育也是影响“学困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学生家长不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只关心孩子的成绩,不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心理健康,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约束和管教孩子,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严重。缺乏家长的关心和辅导,孩子更加不愿意认真学习。同时,社会日益浮躁的风气也对学生有一些影响,当前教育环境日渐严格,学生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导致很多学生对“学习无用论”形成了认同,这种思想亟需纠正。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关心关爱学生

作为新时代下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语文教师必须要深刻意识到自身的教育职责和使命,积极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将人本理念渗透于各项教学环节,将教育的工作和公平真正落实到位,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关爱。对“学困生”而言,他们其实更渴望教师的关注,更希望得到来自外界的爱和尊重。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给予“学困生”同样的关爱,为“学困生”创造更多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在课后生活中,教师也要多和“学困生”展开交流互动,多寻找和“学困生”的共同话题,了解“学困生”的需求和想法。如此逐步拉近与“学困生”之间的距离,让“学困生”愿意主动亲近教师,慢慢敞开心扉,和教师进行沟通,让“学困生”对教师予以同样的尊重,认真听取教师的建议,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

(二)分层实施教学,制定个性化方案

“学困生”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在学习上存在许多困难,学习领悟力差,不具备科学的学习方法,记忆知识的速度非常慢,很容易受到打击。那么语文教师就可以对语文“学困生”降低要求,分层次实施教学,为“学困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让“学困生”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实现阶段性提升。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穿插设计少量的简单问题,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到提问互动中来。当“学困生”给出自己的答案后,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认可“学困生”的表现,增强“学困生”的参与自信,从而提高其学习动力。在设计作业时,语文教师也要降低部分学生的作业难度,更多地考查“学困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夯实“学困生”的语文基本功,后续再逐步布置一些难度较高的练习,由此才能实现“学困生”语文学习效果的稳步提升。

(三)融入小组合作,实现结对帮扶

语文教师可以融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建立一对一帮扶学习小组。将“优等生”和“学困生”进行合理搭配,考虑到学生的意愿,鼓励“优等生”主动辅导、帮助“学困生”,使其发现自己的问题,解决学习上的疑惑,逐渐克服学习障碍并消除学习畏难情绪。在课堂学习中,语文教师就可以适当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针对问题互动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确保每个小组的综合实力均衡,既要有优秀的学生,也要包括“学困生”,倡导组内合作共赢,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语文教师还可以建立师生帮扶机制,以每周为单位分别对不同的“学困生”进行辅导,合理安排相关指导内容,利用课余时间轮流帮助学生展开语文学习,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四)促进家校共育,营造健全的成长环境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更加强调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刻,家长在“学困生”的转化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致力于构建家校共育模式,为“学困生”构建良好的成长环境。具体而言,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各种交流方式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比如可以通过微信、QQ等平台和家长实时互动,及时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家庭情况有所了解,并将“学困生”在校学习情况分享给家长,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更加关注。语文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工作安排、有用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分享给家长,当“学困生”出现一些状况时,教师就要及时和家长商讨对策,共同引导“学困生”走出思维误区。这样语文教师和家长形成了一股教育合力,使得教學效益大大提升,那么学生自然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结语

面对“学困生”的存在和转化,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以全面的眼光审视这项工作。不能轻易放弃“学困生”,而要对“学困生”予以尊重和关爱,将教师的帮扶落实到位,让“学困生”重拾对语文学习的信心,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踏上热爱语文学习的道路。

猜你喜欢
转化策略学困生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转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