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模型探究

2021-09-10 07:22季红历晓寒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理论模型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教学

季红 历晓寒

摘要:依据中国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背景,外语教学中需重点关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学培养模型可分为理论和实践两种类型。其中,理论模型着重于培养跨文化教育的内容,主要有知识、技能与态度,各个维度都整合了语言、文化与交流,反映了双方在交流过程中通过合作、协商与调试,实现从内部文化到跨文化的飞跃。实践模型着重于怎样逐步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并将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教学联系及教育活动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本文希望通过对模型建构进行分析,对我国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产生启发意义。

关键词: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模型;实践模型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6-0104-02

基金项目院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外语教学与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GBC1317048)的阶段性成果。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理论模型

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需提高学生的目的语言能力,同时还应关注本土化,关注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以及动态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文化认同感[1]。

(一)理论模型的结构

1.态度维度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中,态度维度是由多个内容所组成的,包括全球化意识、语言意识、文化意识以及语言交流动机。其中,全球化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宏观维度,本研究认为,对于全球化意识,可将其作为意识形态中的某一方面,因此,可将其纳入态度维度中[2]。在社会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时代,全世界范围内所有人均可相互连接、相互依赖,交际者应培养自身的全球化意识,其不仅需保持自我身份意识,同时还应形成民族文化意识以及文化的相对意识。具体而言,交流者处于社会环境中,应明确社会位置、社会角色、个人义务,提升对于人际交往的理解程度,清楚地理解自己的身份有利于在交际过程中更加理性、客观,形成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指的是人应明确文化的来源、形成过程以及发展趋势[3]。这个因素在中国的跨文化教育中有着关键意义,它鼓舞了中国学生对本我、自我与超我的深入思考,避免出现“文化失语”现象,使得不同民族之间能够促进文化的融合,保证文化传承效果,同时促进民族文化创新和发展。在学习国家、社会的各类文化后,要求学生能够形成文化相对意识,对于文化能够保持相对主义的态度,同时充分尊重不同文化,坚持文化平等。

另外,语言和文化意识指的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意识。文化的价值理念以及特性,均能够对语言意义的形成、语言结构形式的选择、修辞手法的应用以及交际模式的创建策略产生规范以及制约作用。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使得学生能够接受两种语言以及两种文化,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4]。除此以外,交际动机指的是在交际过程中,交流者与交流对象进行沟通交流,主动了解和学习外国文化的各项心理因素,具体包括开放的心态、调整个人身份的意图以及交际的意向。开放心态中有宽容心以及好奇心。交际意向是指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相互交流的意向以及心理准备。在跨文化交流中,身份调整要求传播者不能禁锢于自己的身份,在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以及合作时,能够对身份进行适当调整,保证沟通的有效性。提高关注交流意向,要求交际者能够关注并详细了解文化的现实情况。

2.知识维度

知识维度含有多种知识类型:语言/肢体语言知识,这一语言知识中包含有语法、句法、语义、词汇等[5]。本国/国外的文化具有包容性特征。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交流者、传播者之间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或者误会,主要是由不同地区的人文习俗、宗教信仰、世界观和价值观、思维方法等不同所造成的。因此,在文化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中,不同文化知识的特征均可作为文化知识中的子元素。掌握交际策略后,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交际者能够快速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应对策略类型,可分为成就策略以及减少策略两种类型。这些策略在不同的文化中很常见,但是它们的使用情况因文化而不同;各种需要的知识是指学科内容、科普内容和时事内容。在大学生跨文化沟通交流过程中,交流内容包括学术交流以及工作交流两种类型,只有深入学习学科知识,才能够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成功。此外,学生应该掌握更多的科普内容、了解时事并且提升他们的目标语言表达能力。

3.技能维度

技能维度所包含的技能类型比较多,具体包括语言知识以及策略的应用技能、基本认知技能、高级批判性思维技能以及适应性技能。其中,语言知识与策略应用技能指的是灵活应用各类知识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基本认知技能具体指的是理解不同文化现象以及价值理念的能力、发现能力、观察解释各类现象的能力以及汇总分析能力。高级批判性思维技能指的是对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进行详细分析的技能,要求在没有偏见的基础上进行客观评估分析,并经分析总结结论,对自身行为模式进行反思,并提升对目标语言的应用能力。适应性技能指的是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交流者能够根据文化特征对自身行为模式进行优化调整。

态度、知识与技能是相互关联的。各个维度之间相互依存,并且互为因果关系。其中,态度维度至关重要,交流者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表明积极健康的态度,可以加深对于跨文化交流的理解程度,学习积累丰富知识体系,更容易激起积极的跨文化交流态度[5]。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态度一般很难受到教师的影响,学生需在各类能力的建设下逐渐形成,因此,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三个维度均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二)理论模型的特点

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互动理论模型主要有以下三點特征:第一,新理论模型是组成模型,同时也具备对话交互模型的特征。更容易激起积极的跨文化交流态度[5]。第三,新理论模型为促进跨文化外语教学发展,要求学生能够秉持全球文化平等公正的意识。第四,新的理论模型辩证地将全球化和本地化相结合。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模型

(一)实践模型结构形式

全新的实践模型主要包含三点:内容、环节以及活动。对于理论模型中的三个维度以及各类子元素,应作为外语教学的目标,在外语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另外,实践模型包含5个环节:(1)组织学生参加态度联系,学生要先以开放、宽恕和平正的目光对待自己国家的文化与国外文化,激发跨文化交流积极性。(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掌握跨文化交流所需基础知识,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了解不同文化的形成背景、所蕴含的知识、思维模式等信息,对原有信息进行调整和优化充足[4]。在这个环节,知识与技能联系密切,学生在对比、发掘、辨认、解释和其他能力的帮助下建立知识系统。(3)合理设计交际任务或者交际项目,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可为学生创建模拟交际环境,鼓励学生沟通交流,培养其实践操作技能。(4)在沟通交流完成后,引导交流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及批判性思考。(5)在组织交流者反思后,对态度、知识以及技能三个维度的表现形式进行优化调整,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应该着重指出的是,在跨文化的交际能力的培养中,不同的环节间无严格界限,其他环节中的各类要素均可融入这一环节。外围层次指的是教学活动,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析,选择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并采用角色扮演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应用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6]。另外,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做好评估分析,并及时反馈出评估结果。另外,在不同教学环节,或者模拟交流过程中,也应重视教学效果评估,教师对学生的沟通情况以及结果进行分析,然后再据此对教学活动形式进行调整。

(二)实践模型特征分析

对新实践模型的分析能够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有效结合,不仅包括跨文化交流中的各类组成要素,同时还应综合考虑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四大要素,具体包括情境、会话、协作以及意义,合理规避传统实践模型中的弊端[7]。其次,新的实践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基础。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型能更好地指导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态度。

三、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種适合中国外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型。其中,理论模型的目标是培养外语教学中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实践模型能够将外语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将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型相结合,能够避免语言和文化相互分离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语言交流技能,为促进教育的国际化贡献一定力量。

参考文献:

[1]阿米拉·阿布都热西提.英文原版电影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J].校园英语,2017(36):58-59.

[2]刘正光,艾朝阳.从认知语言学看外语教学的三个基本问题[J].现代外语,2016(02).

[3]孙有中.外语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6(03):17-22.

[4]葛春萍,王守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02):79+86.

[5]顾晓乐.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之理论和实践模型[J].外语界,2017(01):79-88.

[6]王灿阳,董玉芳. CBI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06):118-120.

[7]李波.跨文化交际课程“一备四论”教学模式的探索[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7(02).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理论模型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教学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间接技术进步效应的获得途径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A Rough Research on Numeric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动机和态度对学生考试作弊的影响模型研究
老年生活质量的理论模型构建和验证
国外沉浸体验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