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成仁 剧以载道

2021-09-10 07:22柳苏凌
乐器 2021年2期
关键词:器乐剧场人才

柳苏凌

《帆影弦歌万千重》是由李学熹执导,杨建业编剧,吴茜主演的非遗跨界器乐剧。该剧于2020年12月25日在北京隆福剧场首演。

这部器乐剧讲述的是苏州昆班沿大运河北上进京演出的故事,以世界文化遗产为蓝图,展现了南北非遗的独特魅力。据悉,在北京艺术基金的资助和指导下,《帆影弦歌万千重》获2019年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跨界融合项目资助,是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非遗原创剧目重要作品,属东城区委组织部优秀人才支持项目。

本刊记者在该剧第一轮演出后采访到了本剧的主演,同时也是国内器乐剧艺术的倡导人——吴茜。

2013年8月,吴茜在美国“全球艺术家和平艺术勋章”国际大赛中一赛成名。比赛要求参赛者具备演奏三种乐器的本领,并运用其他才艺穿插在器乐演奏中,综合声、台、形、表的艺术手段讲述一段故事。吴茜认为这项大赛的目的就是为世界器乐剧领域人才进行挖掘与储备。她不负众望,在高手如林的赛场中过五关斩六将,成为赛场上的一匹黑马。富有戏剧性的是,当宣布她获得第一名时,却因为过度疲劳而晕倒在台下,送进了医院。

本该是被鲜花掌声簇拥,可吴茜睁开眼睛后听到的并不是赞美和表扬,指导吴茜参赛作品的德国导演的一席话,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砸在了她的脸上。他说:中国的文化艺术博大精深,中国古代的唐代乐舞有着如此辉煌的历史,这其实就是器乐剧的前身。你作为中国人在这条路上才刚刚开始!

器乐剧发展的势在必行

2018年,吴茜的第一部器乐剧《韵魂弦梦》在全国巡演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是她用了15年的时间创作打磨的呕心沥血之作。1997年一次赴法的旅行中偶然突发灵感,在观看一部舞台剧后令她心驰神往欲罢不能,她自己也想做一部那样的剧。那部剧融合了歌、舞、乐等多种艺术手段,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器乐剧。掐指算来吴茜钟情于器乐剧早在她参加美国大赛多年前,就已经萌芽了。

交谈中,吴茜意味深长地说:“制作一部器乐剧就像一个孩子从生到养,最终要成人。一部剧最后也要成仁义之“仁”。所谓的“仁”是这部剧对大众的教化程度,与大众生活的粘合度,让每位观众能在剧中找到情感的共鸣,这才算是得道成仁。”

她说道:“当年的获奖不是我有多了不起,而是中国文化高举了我。我的成长之路确实跟大多数器乐演奏家有所不同。我受家庭环境影响学习了古筝、箜篌和古琴三种乐器。曾经考上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但考虑再三最终选择了器乐演奏专业。从小在能歌善舞的环境下长大,乐器与其他姊妹艺术的结合对我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很多人说吴茜的成功有特殊性,我承认。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对器乐剧已经有所了解,众多艺术院团和艺术家投身与此,不断推出大型器乐剧作品,说明器乐剧在中国发展势在必行。我是真心希望能给器乐剧更多关注,在中国给这种艺术形式更多的发展空间。”

在器乐剧领域,吴茜收获了荣誉和成绩,但也让她深刻地体会到器乐剧在国内遇到的种种阻碍。

做剧20多年才刚开始

在长达两个小时的对话中,吴茜多次强调:艺术发展不是在真空里,要跟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链接。器乐剧不是对传统艺术的背离,没有颠覆传统艺术。反而是继承了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继续前行。如果没有他们留下艺术精粹,器乐剧也就没有价值和意义所言了。

乐舞器乐剧《帆影弦歌万千重》在第一轮演出中叫好又叫座。在最后的观众满意率调查中,竟高达97%。每两年做一部剧,吴茜认为这是比较理想的创作状态,但现实环境会有很多的不允许。

在慢工出细活儿的背后,其实也反映了大多数民营乐团在创作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与国家级的艺术院团相比,民营院团艺术创作活动是自负盈亏,在有限的创作可能和空间上,理想常常和现实进行着各种妥协和拉锯。但艺术始终是第一位的,也只有艺术才能创造出更多价值。

她坦诚地说,投入艺术时她可以肆意挥洒、淋漓尽致,但同时也要随时转换角色,面对艺术之外的一切人、事、物。她说艺术之外的事情更修炼一个人,为了做好剧,要承受一切,让自己成长。

“我希望行业、社会能给器乐剧一个良性的文化空间。这么多年深刻地感受到要想成事,必须要脱胎换骨。对我来说这20多年才刚开始。”

人才决定了器乐剧的发展

器乐剧形式逐渐被重视是最近几年事,特别是大型民族器乐剧的广泛出现。对广大百姓来说器乐剧的形式,仿佛给民族器乐演奏穿上了“故事的外衣”,不再是正襟危坐,过于单调的表演,通过视觉、听觉、感觉,并加之现代科技手段讲述一段以器乐演奏为核心的,有血有肉的故事。

吴茜直戳要害地谈到:成熟的器乐剧呈现,决然不是仅仅加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跨界融合等一些说法,就称之为剧了。这些都是手段,很好办。重要的是人才,能支撑起一部剧,在台上表演起来的演奏人才。

有媒体对现代器乐剧形式作出评论,认为与其说是剧,不如说是“乐舞诗画”。器乐演奏对剧情发展意义不大,似乎是乐器与表演两张皮。归因起来,是缺乏专业的器乐剧人才所致。

在国外器乐剧属于成熟的艺术表现方式,严格来说器乐剧属于音乐剧的一个分支。器乐剧人才符合几个条件:从小就学乐器,具备三种乐器演奏的能力,此外还有有声、台、形、表等一定的舞台功底。吴茜自己做器乐剧的初衷,就是想多储备一些器乐剧的人才,目前的器乐剧人才储备是决然不够的,演员的高度决定一部剧的呈现高度。

她说:“器乐剧演员是要就像京剧演员一样,从小培养,什么都会。除了乐器演奏能力,还要具备舞台表演的其他能力,缺一不可。”

少说多做储备人才

多年来,吴茜也曾试图对器乐剧基础人才培养做各种尝试。她呼吁在艺术院校建立器乐音乐剧专业。她曾跟北京舞蹈学院舞蹈教育专业有过成功的合作经验,中央戲剧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等专业的音乐剧系都可能会是音乐剧人才的储备库。

对于器乐剧演员来说,最重要的还要有一颗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敬畏之心和强烈责任感。人才问题不解决,器乐剧就总是停留在概念,无法达到国际化的高度。今年我们会做一个少儿版的器乐剧,从孩子中挖掘器乐剧人才。如果一个孩子可以从小做到器乐剧演员的基础,一定会唤起更多人的信心,少说多做。

民族器乐剧存在的意义

民族器乐演奏艺术发展到今天,有没有必要进行器乐剧形式的创新,吴茜解释道:“或许,我的经历比较特殊。我参与了很多大型艺术演出活动。对器乐演奏艺术有着综合化的视角。为什么好多重大晚会,器乐节目用的不多。而且一到器乐节目大家就出去上厕所了。为什么?因为器乐节目‘不好看’,对于现代的人来说,缺乏吸引眼睛的内容,与时代审美有距离。而歌舞节目恰恰能把人吸引到剧场里来。”

“艺术是时代的产物,我们不能说哪种艺术形式好或者不好。而是放在时代的背景下,以贴近劳苦大众的方式,用他们接受的方式教化于人。”

“艺术家也是要吃饭生活,没有票房,毕业生就失业,艺术院团就要解散。说到底中国人其实还没有养成剧场文化消费的习惯,培养出来那么多器乐演奏家,推向社会之后要这些人干什么?有没有饭碗?这都是现实的问题。”

器乐剧挖掘剧场价值

剧场文化缺缺失对国内艺术市场来说是一块儿硬伤,特别是对器乐剧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挑战。这也是不断把视角伸向观众,把剧目做到观众心中的初衷。这既是艺术创作的需要,也是艺术营销的必要方式。一切,以人为本。

吴茜在《韵》剧的运营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了吸引观众,每场演出都会进行优化,场场演出呈现都有新内容的,同一部器乐剧有不同的看点。所以吴茜把同一部剧做成了话剧版、乐舞版等不同版本,吸引大家走进剧场观看,将剧目最终打造成剧场演出的IP,成为一个品牌。今年首演的《帆》剧也是因循前面的制作经验,在一个故事框架内进行合理化的艺术加工,4月份再演,将会加大舞蹈因素,在节目编排上做更大的提升。

吴茜说道:“艺术形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每次演出的调整就是让故事不斷合理化,不断提升。”受到疫情影响,她也在打算未来将剧目推上网络,挖掘更多的市场渠道。

“还是希望观众们能养成剧场文化消费的习惯,促进形成良性的剧场文化消费。另外,观众来到剧场后,通过剧目,找到文化与精神的契合点和共鸣。因为中国文化相识、相知、相爱。我愿意等他们,是因为他们值得我等,也因为我们值得他来。每一个人都会在每一个剧中找到自己的梦想,找到自己成长的心酸。”

猜你喜欢
器乐剧场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意”在器乐演奏中的作用分析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新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民族器乐文化传播
开心剧场
毛遂自荐
开心剧场
为国家选人才
大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