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提问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21-09-10 07:22闫若恒张春艳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16期
关键词:渔船效率课文

闫若恒 张春艳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是教师从教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围绕课堂上的问题展开的,课堂提问的技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下面我就依据19年的教学实际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感悟。

一、明确简练——有概括性

每节课上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教学设计,教师在教案设计前,一定要充分阅读教学目标,充分阅读教材,把握好一节课的重点和教学难点,再围绕课后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针对一节课提出简练的、能高度概括全文的问题。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的第十九课《父爱之舟》,可以提出的问题特别多,可以问:“我”的父亲身上有什么好品质?“我”是一个怎样的少年······通过问题筛选我们发现,这些问题都太小,不能选为高度概括全文的主线问题,纵观全文,不难看出,课文的主线是姑爹的小渔船,从我上初小、高校、师范,小渔船始终都在,文章的各个场景都是围绕小渔船展开的,教师就可以针对小渔船提问:课文多处描写小渔船,请你画出描写小渔船的语句;课文围绕小渔船描写了哪些令“我”难忘的场景。这两个问题就可以高度概括课文,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这两个主线问题展开,场景的梳理让我们把一篇长长的课文读短了,学习起来更容易了。课堂提出的问题明确简练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循序渐进——有层次性

提问的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呈阶梯状行进。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难忘的故乡》第二自然段时,可以这样提问:圈出不理解的词,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家乡的小鱼多?从哪里看出家乡的可爱?这个教学片断从理解词语到理解句子再到理解段落,层层深入。理解段落时也是从理解文章表面的意思再到理解藏在文章背后的深意,语言训练也是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进行拓展延伸。由于提问有层次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变强,而且乐学,善学,爱学。循序渐进,有层次的提问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把握时机——有启发性

问题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如在教《小珊迪》时,当学生明白小珊迪的不幸遭遇后,就应该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小珊迪是怎样面对这一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一问,无疑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学生就得认真地看书,寻求答案。通过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小珊迪诚实守信,关心弟弟。这种课中置疑提问,是针对学生急于知道主人公命运的“愤悱”状态下提出的,不一睹为快都难。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因此,把握时机,适时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难易适度——有连接性

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既不能过于浅白,又不能太艰深。太浅白,没有思考的空间,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学生无从学到新知识,只能在“原地踏步”;太艰深,新旧知识无法找到衔接点,学生无从下手。难度太大的问题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因此,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能使学生通过努力从“已有的经验区”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到桃子”。 有的教师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我会对种树人说-------如果我是一棵在成长中饱受痛苦的桃花心木,我会对种树人说-------如果我是一棵经历风雨、茁壮成长桃花心木,我会对种树人说---”学生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促进生成——有探索性

生成是不能预设的美丽,在课堂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生成。有的生成对推进教学,达成教学目标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这时候,教师应采用追问的形式,适时引导学生对这类问题进行研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挑山工》这节课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当学生读到“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要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啊?“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时,情不自禁地加了个“啊”。面对这个生成,教师只是机械地告诉学生:“记住,读书时不能添字。”教师显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极好的生成资源,不懂得追问,所以不能帮学生理清思绪,不能帮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堂停留在表面,学生的探索不能引向纵深。要是教师这样追问:“你为什么不由自主地加了啊字?你的崇敬之情从何而来?”学生在提问中就能梳理杂乱的思绪,明晰自己内心的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课堂生成的主体是学生,生成的课堂是要让学生去获得深刻的感受,所以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及时追问,促进生成。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我们教师只有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对话,“问”出精彩,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縣大兴乡学校 166500

猜你喜欢
渔船效率课文
“慢”过程 “高”效率
选用合适的方法,提升解答选择题的效率
聚焦立体几何命题 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渔船上的谋杀
跟踪导练(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