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生活

2021-09-10 07:02李吉兰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16期
关键词:分针数学教师数学知识

李吉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数学课堂是枯燥乏味的,还是生动有趣的?毫无疑问,数学课堂原本的面貌应该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是具体可感的,是生动有趣的。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会对数学产生错误的看法,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来呢?我想,学生之所以会认为数学课堂是枯燥乏味的,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在于我们的数学教师,在于我们没有抓住数学课堂的本质,没有从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出发,没有遵循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没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没能达到课堂教学的切实有效。因此,学生不喜欢数学课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经营好数学课堂,注意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起来,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首先,教學中应创设良好的情境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创建问题情境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教师通过灵活有效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最后能够自行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地提高。

密切联系生活,将数学融入到日常生活。完成生活与数学的对接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因为二者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彰显数学的生活化。每一个学生接触数学伊始都充满好奇,感觉这个新鲜的事物十分有意思,同时也充满陌生感。然而,小学生对自己每天的生活却并不陌生,老师在问题情境创设时如果能够密切结合生活实际,就会拉近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数学。

其次,结合生活实际,提炼数学知识

数学的研究是来源于客观世界的。但生活中有的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这就需要教师善于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知识,再回到书本上来。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

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中,数学教师可以在推导时与分、分与秒关系之前,首先交代学生自带一个小时钟,引导他们通过观察秒针、分针和时针的运行规律,由此推导出分与秒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推导出时与分的关系。这样的话,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就可以真切可感地体会到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也走了一小格,也就很自然地得出1分=60秒。接下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把分针拨快,引导他们去发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这样,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和观察,进一步体验时针与分针、秒针的变化关系,就可以做到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更好地理解数学,解决好数学的问题。

第三,强化解决问题数感

只有把知识与生活的经验连接起来,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消化知识。因此,在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和学生进行适当的互动话题,比如从身边的事物和生活环境中提出一个问题,并和周边的人进行研究,找出一个最合适的解决办法,并对算出的结果进行解释,从而达到对学生数感的进一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会运用到自身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对新事物的了解与认识,并不断完善对于生活和本身的意义,从而强化数感。由此可见,只有让学生学会利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时,才能真正消化它。

数学教育原理告诉我们,变化多端的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对数学认识的丰富感性材料和经验。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具体可感的生活情境,组织引导学生在看、听、想、记多种感觉器官的合作中丰富数学的表象,产生对数学的真切感受,由此促进他们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地结合起来,那么数学知识的学习将不再枯燥乏味,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自然亲切。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治河小学 257447

猜你喜欢
分针数学教师数学知识
怎么做能更好地认识分针和时针运动的联动关系
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钟面上的数学问题解法
中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数学教师课程标准意识的价值及意义
钟表上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途径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幸福在葱茏里,在弯腰的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