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2021-09-10 09:43吕银
科技研究 2021年18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工匠精神职业院校

摘要:在职业院校课程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培养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贯彻。为了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对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内容等进行适当的改革,为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本文分析了工匠精神教育和职业院校教学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方法

引言

近年来,我国很多的产业都处于不断升级和转型阶段,企业给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学生不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一种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而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通过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能够深刻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职业精神,从而使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为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一、工匠精神教育和职业院校教学之间的关系

为了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职业院校应给予专业教学高度的重视,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不但要培养学社工的专业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追求极致和敬业奉献的优秀精神,这样不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了有效的培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工匠精神。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院校专业教学之间起着相互促进和提升的作用。

职业院校的学生通过专业教学能够使自身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使其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基于此,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这一渠道对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行培养,在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基础上,利用专业课程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2]。

二、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一)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能够使学生尽快的适应社会,职业院校可以采用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在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过程中适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院校通过和企业之间合作,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在教学内容和标准中及时的纳入一些新的技术和工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保证文化课程内容和专业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合理安排专业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课时,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适当融入工匠精神。另外,根据社会上对岗位的要求,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工匠精神的相关要求,使整个教学方案中都有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尤其是要向学生讲授有关岗位对员工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在教学情境和案例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学生就会对自己目前的现状进行反思,并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3]。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职业院校的目标主要是培养一些专业技术人才,不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行培养。由于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中蕴含着很多思政教学资源,因此,可以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一种主要途径。教师通过在实际的教学中设置一些职业情境或事件,学生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中能够体会到其中所包含的职业精神,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对自我进行反省和审视,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工匠精神的关键就是规划和确定教学主题,基于此,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的过程中应从社会职业活动中提取一些职业文化资源,使学生在教师所营造的教学环境中能够提升质量和品牌意识,从而对工匠精神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三)不断丰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在丰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完善。专业课程建设应有机结合学生的日常活动,对与工匠精神有关的课程内容进行统筹规划,使培养工匠精神体现在专业课程体系中,通过在一些实践活动中训练进行很好的巩固,为学生在日常的行为中养成工匠精神提供有利条件。需要注意的是,所设置的课程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开展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潜能进行有效的激发。另一方面,对课程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寻找和敬业精神有关的历史事件和故事,使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素材更加真实,而且学生也让能够充分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职业文化精髓。另外,在建立职业价值体系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职业文化的意义[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各种产业转型的同时也高度重视了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需要充分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并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融入工匠精神,从培养方案和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着手,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谷月.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课程改革与实践[J]. 现代职业教育,2020,000(004):96-97.

[2]廖芳. 网络环境下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基于思政课角度[J]. 知识经济,2020,000(012):143-144.

[3]袁静. 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J]. 青年时代,2020,000(002):205-206.

[4]贾志颖. 工匠精神引领下的课程改革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0(2):179-180.

作者简介:吕银(1977——)女,辽宁省锦州市,汉,本科,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市场营销

本文系遼宁省职业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2020-2021年度课题项目,项目名称:工匠精神视域下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路径探析,项目编号:LZY20311。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工匠精神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