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教育实力服务好经济社会的路径研究

2021-09-10 09:43赵木子王翠翠
科技研究 2021年18期
关键词:战略布局四个全面五位一体

赵木子 王翠翠

摘要: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和未来,教育强国这一重要战略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高度而提出的。大学作为科研和教学中心,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直接为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发展服务,研究提升高校教育实力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高水平服务的途径尤为重要。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展开服务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创新性的提高教育服务社会质量3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拓宽高校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教育、服务、“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

一: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普遍上讲,高校涵盖3种职能,人才培养、研究科学、服务社会,通过开展教学活动为社会输送各种具有文化科学知识的各种专门性人才,直接为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发展服务,是物尽其用、人尽共才、服务经济社会的一种体现。无论在科学领域还是大学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大学作为科研中心和教学中心,都应当开展基础学科研究,参加地方和高校的多学科联合攻关,实现科技和市场技术成果的转化,进行技术扶贫和科学咨推广,都应当高效利用优质资源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高水平服务。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的虽然主要是以教学和研究活动为基础,但其服务内容不断拓展,现今主要有:科技推广服务、科技培训服务、兴办知识企业,继续教育服务等。随着社会服务内容的复杂化和综合化,社会服务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高级化的趋势的服务,高层次大学特别在带动地区高科技园区发展的方面,为地区与国家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起到了重要作用。更多的以学校为单位与企业、与地区开展合作,更为高级的形式是建立产学研较为固定的联合体,以便更好地实现大学服务社会职能。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发展,建立了社会与学校的联系的沟通的桥梁、拉近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学校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赢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增强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

教育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发展要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厚植人才优势,培育创新动力。教育事业发展要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增强围绕中心有效发挥先导性,基礎性,全局性作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同新的历史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相适应,需要不断深化改革教育创新,不断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教育发展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需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满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

新时代的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样这时代新人应当是品德高尚,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引导大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和骨气,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人格完善,全面发展。要造福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教育的服务方向。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中国梦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教育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加快进程,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加快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需求。要培育人才。培育一批有国际水平的高科技人才,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加快布局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法律人才。大力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要开发人力,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十三亿多人大脑中蕴藏的智慧资源是最可贵的一需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二.围绕“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展教育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要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而展开。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教育,为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有所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需要通过教育进一步提高人民民主素养,在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制度建设上先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你需要教育领域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贡献。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以教育公平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参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共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教育。在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知识和能力,返回重要引导作用。

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要求通过教育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培养创新型人才,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通过教育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念,加大全面普法力度,造就社会主义法治人才。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通过教育加强党性锻炼,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全面增强执政本领。

三.增强人才培养的创新性、针对性、适应性、

1. 人才培养根据服务社会要求调整

转变服务观念,是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首要需要认识到的问题,因为观念才是最不容易改变却最需要首先调整的问题,它关系到地方经济发展并且制约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最终达到的校企合作的互利共赢效果,因此高校想要加强人才的培养与教育,必须首先调整培养观念和服务观念. 才能培养出大量适用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高校培养人才更要注意实用性,我国当前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应该根据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教育培养不相同的人.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大部署,十九大强调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的事业呼唤人才,要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以教育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我国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不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从没有冲根本上改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也要依靠时代步伐,特别是高校,必积极推动创新发展,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须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大有作为、大有贡献。深化产学研合作,解决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 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科研体制。

2加强高校的专业建设

应该用长远的眼光设置高校的专业,要时刻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之间的关系变化,并且结合本地区人才资源的供应情况,设置合理的特色专业,打造精品课程工作项目,把满足市场的需求作为开设专业的首要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合理处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从而形成产出与融合的优化的良性循环。其次,高校专业的设置与建设要还要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为推进本地企业的经济发展而培养定向人才,从而满足本地企业的需求,同时,企业也应该为促进校企的双方完善,可以向高校提出人才需求和合理的意见要求。

3.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企业可以通过为高校提供实习岗位的机会,高校可以提供人才资源,为企业提供解决难题,学生也得到了实践的机会。政府决策可以作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提供咨询服务,给予资金支持。也可以在本地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发现问题,反馈给高校,更好地调整教学。

总之,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创新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高校的发展必将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途径的研究高校提高教育实力的途径,加强校企合作,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从而服务好社会,使高校和地方经济发展都得以日趋壮大。

参考文献:

[1]郎群秀、威斯康星思想对我国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

[2]《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人民出版社,2019

[3]李海莲,洪林.地方工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4(1)

[4]易小芳.区域共同体视域下高校与社区发展的协同创新——以湖北省为例[J].繼续教育研究,2016(7)

基金项目:2021年度衡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21112)

猜你喜欢
战略布局四个全面五位一体
试论“四个全面”战略与中国梦的关系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作用研究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