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信息化建设及运行机制的分析

2021-09-10 09:43孙宁蔚
科技研究 2021年18期
关键词:运行机制信息化建设

摘要: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校学报信息化建设也成为高校学报发展与變革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国的高校学报信息化还处于不断摸索前进的进程中,亟待进行信息化建设及运行机制的变革。本文在厘清高校学报建设和运行机制的手段和方法的基础上,分析现在高校学报建设和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进行高校学报建设和运行机制改革的一些建议和方案。

关键词:高校学报  信息化建设  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识别码:A

一、高职学报信息化背景

在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背景下,随着期刊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高校学报进入了信息化管理的时代。高校学报的信息化不仅减轻了学报编辑工作的负担,也有效促进了学报内涵和外延的发展。高校学报要在网络环境中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就需要学报可以自觉应对读者数字化阅读和查询检索的习惯,打造信息化学报服务平台,[1]在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凸显高校学报特色,打造高校学报品牌,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和学术影响力。

二、我国高校学报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的进展

高校学报信息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目前已有很多高校学报实施了信息化管理的运行机制,有些学报通过引进科技期刊在线稿件处理系统,有些学报开设了信息化公众互动平台,有些学报增设了信息化特色栏目,旨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上,增强稿源质量,提高编辑加工过程及管理的规范性,增进学报与读者、投稿者的沟通和同行间的交流,促进学报整体质量的不断提升,使得其学术影响力迈上新台阶。目前我国高校学报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的主要进展如下:

1.实现稿件数字化在线采编

高校学报传统编辑流程多手工操作环节,稿件处理周期长,重复性工作比较多,工作效率低。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学报稿件实现了数字化在线采编,利用数字化采编系统使得投稿、审稿、沟通都能在网上实时完成,提高了编审效率,减轻了学报编辑以往繁重的工作负担。[2]此外,数字化采编缩短了编审周期,使得优秀的研究成果的得以迅速走向世界,同时有助于推动和宣传学报特色栏目,使其快速获得学界的关注、支持和认可,提高转摘、转载率,扩大学报的学术影响力。此外,一些学报同时和各大门户网站及期刊数据库合作,比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论文出版平台,通过数据库出版平台出版数字学报,扩大高校学报在网络影响力,使学报的传播方式从单一的纸质出版向纸质与数字形式同时出版的方式转变。

2.内涵建设与特色栏目建设信息化

随着数字化出版,推动着学报编辑工作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加强学报网站建设,加强网站的内涵和特色,比如有部分知名学报为了扩大其国际影响力,在微信、微博等公众互动平台上开设了学报英文版的账号和平台,扩大其受众范围。微信公众号作为目前最为广泛和热门的公众互动平台,个别大学和职业院校的学报逐步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中国药科大学学报、同济大学学报、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等。也有学报根据自己所处的地域特色开设当地文化、旅游、特色教育等研究专栏,对相关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约稿,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获得学界的关注、支持和认可。

3.建立宣传与交流通道

从全国学报的宣传手段上来讲,多通过会议交流、同行口耳相传、读者根据学报影响因子主动搜索等方式,受众获得学报相关信息的途径相对比较少而单一,这必然导致投稿渠道狭窄,[3]此外,由于投稿者和读者对于学报的内涵理解并不深入,影响了学报优秀稿件的来源和自身学报品牌的建立。所以在近几年,部分学报开始加强在线互动平台的构建,如学报网站的讨论板块、学报微博、微信公众号、学报手机端app等高效快捷的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吸引更多的学术专家参与其中,提升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力。

三、高校学报信息化运行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期刊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多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缺乏系统化的建设与管理顶层设计方案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中,各高校学报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管理系统,比如有些学报采用B/S模式设计了学报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学报论文输入与管理、论文查询、审稿情况查询。[4]但就信息化建设程度而言,所使用的管理系统只具备简单的功能,比如稿件收集、作者数据库建立、电子资料备份、电子审稿、简单统计及订阅功能等,缺乏系统化的建设与管理,也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此外,网站页面栏目单一,多数还处于纸质学报的电子化的阶段,信息更新缓慢,缺乏特色栏目和页面,鲜有与读者和投稿者沟通的开放通道和板块,这使得高校学报网站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总体上高校学报信息化建设进程滞后。

2.对外交流合作的通道不通畅

我国高校学报的出版语言主要以汉语为主,高校学报的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也是汉语为主,所以在学报网站和系统都采用汉语来呈现,少有学报推出自己的英文版对外网站和交流平台,所以阻碍了高校学报的国际交流和外界对高校学报的了解。此外,我国高校学报被国际CSCI、CSSCI、SCI 等权威数据库收录的文献比较少,很多学报也未能在《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权威文摘类期刊推介特色栏目上发表文章,这使得很多高校学报文章的转摘、转载率并不高,影响了其学术影响力的提高。

3.学报品牌特色栏目信息化程度不高

目前,高校学报通常都会精心设置一个或几个特色栏目,集中、持续而深入、全面地探讨某领域内的学术问题,不仅逐步打造出了学报的特色,逐渐形成了以特色栏目为代表的学报品牌,一方面更加便于读者的检索;另一方面,逐步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栏目品牌更能吸引作者和读者的关注,稿源的质量和数量都会随之提升。然而,目前学报的特色栏目信息化程度不高,传播范围局限在领域内或者学报之间,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认知,品牌效应也不是很强。

四、针对现存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針对目前高校学报信息化建设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1.高校学报可通过加入国内外期刊文献数据库,打通自身数据库与国内外知名文献数据库的接口,方便读者快速地检索到学报发表的论文并下载全文数据。条件成熟时可在微信公众平台或学报网站上创建电子学报,开发学报的手机APP,实现出版与发行同步,打破时间与地域限制,学报出版内容得以电子化的方式广泛的发行,增加高校学报信息的国际化交流。另外,积极与国外知名期刊网站建立友好链接,在更高程度、更广范围内实现优质论文资源的共享。

2.各高校要要加大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力度,提供足够的人力和资金支持高校学报信息化系统建设。学报主管部门也要加大资金投入,配备必要的硬件设备。逐步统一技术与检索标准,便于高校学报信息化建设及有利于国际化的检索。

3.在打造特色品牌栏目的同时,注重学报特色品牌栏目的信息化,打通读者与学报之间的通道。在学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平台建设过程中,策划多种特色活动,注重品牌宣传,提高用户粘性,将学报公众号、微博的关注者,引流到学报的特色栏目网站的建设或者栏目投稿的进程中来。

4.全面实现学报英文版电子化。采用国际出版论文的统一格式,将学报精品、特色的论文通过英文版的呈现方式,扩大优秀论文成果在国际范围内的传播;此外,开辟英文论文收录板块,吸纳国际优秀论文投稿,提高稿源质量及学报的学术影响力。

5.积极开发具有多功能、实时更新、互动性强的学报网站。使学报在编辑、排版、校对一体化的基础上实现编辑工作流程无纸化、出版信息传递与处理网络化、印刷出版一体化,并在此基础上建设配有多语种支持的高校学报网站,扩大高校学报在海外的影响。建立高校学报的互动交流平台,增强读者、来稿者与学报之间的互动,并借助高校学报网站建立更多发行渠道,为订阅用户提供免费下载学报文献等定制服务,使得高校学报在保障质量的同时,吸引更广泛的受众,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可以拓宽稿源,提高学报文章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永泰. 高校学报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保障及对策[A]. 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中国高校学出版(Ⅱ)——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3次年会论文集[C].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2009:5.

[2]朱岚.高校学报编辑信息化管理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05):155-156.

[3]黄水莲,刘恋,陶永进.高职学报信息化建设研究——以《Y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例[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1):101-103.

[4]丁立涛.《大连理工大学学报》论文信息化管理的一些尝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02):186-188.

[5]刘会强.学报信息化建设路径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01):85-90.

[6]吴国初,胡燕.对比分析促进高职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2011,26(04):139-140+143.

作者简介:孙宁蔚(1990.09-)女,汉族,甘肃,硕士研究生学历,职称无,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学报信息化。

猜你喜欢
运行机制信息化建设
在线家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运行与保障
油田企业清洁生产初探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数字化校园的整体构架及技术分析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高职土建类专业产教创深度融合机制探索
如何构建以财务预算为轴心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