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探索与实践

2021-09-10 01:43陈志平谭世诚李延平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16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探索评价

陈志平 谭世诚 李延平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学业质量监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而综合实践活动课评价系统是实现这一环节的重要载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同时也能成为“高考招生录取中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那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评价,怎样的评价体系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本文依据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年版)》规定,对普通高中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三个方面开展的活动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在广泛吸收多种意见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大胆探索,构建了既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又能满足“高考招生录取中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要求,操作方便,真实、可靠的规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评价体系。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  评价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在2017年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情况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各学校和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素质持续发展为目的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坚持评价的导向性、指導性、客观性、公正性等原则。”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注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直接体验,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依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新课程目标,结合目前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业考评的实际,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吸收多种意见的基础上,对普通高中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三个方面开展的活动评价我们进行了大胆探索,构建了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客观公正、指导性较强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

一、普通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系统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新课改的主阵地。研究性学习课程在新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而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主渠道,研究性学习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课改的成败。而研究性学习活动课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导向性,直接影响到研究性学习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教育部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强调:“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的多样性,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能,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我们依据《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和新课程目标,结合我校研究性学习教学实际,大胆地对普通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进行了探索,研制了“普通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系统”(见附表一)。该评价系统改进了过去只重活动“形式”和偏重活动“结果 ”的倾向,在普通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指标中,注重活动过程和态度的评价。评价指标和权重上更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突出了导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公正性原则。它分“母项指标”6项和“子项指标”20项,量分等级分“A、B、C、D”四级,评估者不只是专家、领导,而是学生、家长、教师等多元参与,以真正促进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质量的提升。在该评价表的“母项指标”中,共列了“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学习态度、研究成果”。这6项评价指标,同时又列出相应的更细的可操作性子项指标。例如“教学目标”母项下,给出了具有明确度、切实度、科学性和教育性几项子指标。所谓“明确度”是指研究活动目的的明确性,既符合“三维一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要求,也体现了由“素质教育”向“素养教育”发展变化的新要求。所谓“切实度”是指研究性学习教学目标,既能切合课标要求、体现新教材的特点,又能切合教师、学生的实际,做到适度、适量。所谓“教育性”是指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能结合研究内容,有机地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在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个性品质、自主学习习惯,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核心素养。各项指标要素及评价等级参照标准详见附表一。

二、普通高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系统

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改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学研结合”,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一个亮点。而社会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理念突破了“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拓展到生活和社会各个领域,包括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职业体验等。学生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到社区去学习,到生产和生活中去学习。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象也不只限于有字的教科书,而是扩展到自然界和社会这部“活”的无字书中。如何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评价,这又是摆在我们教师和教研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内容的开放性,决定了评价方法的多元性。我们在坚持评价的导向性和公正性的基本原则下,采取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实践活动过程评价相结合;参与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社区评价相结合等多元评价方法。接受社会、社区、家长等各方面的评价,体现评价的多元性、导向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原则。下面是我们研制的“普通高中学生社区实践活动评价系统”(见附表二)。

三、普通高中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评价系统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过程中,对每一位学生评价,仅看学习成绩和平时的表现还不够全面。在很多老师的眼里,学生平时唯命是从,刻苦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考试成绩优异的学霸,就是理想中的“好”学生;对那些有个性、不听话、有叛逆精神、能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的学生,认为是“调皮”学生。事实上很多“调皮”学生,他们的自尊性很强,敢爱敢恨,懂得感恩。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项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头脑风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协同合作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多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对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色。从实际情况看,每个人的智慧和才能,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景下,表现是不尽相同的。如果我们能将爱国、爱民、感恩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志愿者服务活动中,让那些天生活拨的学生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逐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个性品质。我们的实践证明,效果很好。所以,教育评价也应考虑到这一因素的影响,这是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的。为了尽可能做到对每个学生的评价公平、公正、合理,充分发挥评价的发展性与激励性功能,我们研制了“普通高中学生平时志愿者服务活动”评价系统。从实施中反馈的信息看,其效果相当好。它有利于充分调动普通高中学生平时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克服了以往“重学习成绩,轻社交活动”的传统倾向。普通高中学生活动的评价(详见附表三)。

我们研制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体现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思想,实现了评价的导向性、公平性、激励性、发展性功能,既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又能满足“高考招生录取中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要求,操作方便,实用性强,最终使课程评价达到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版)[Z].2017.

[2]氨桂清.“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16(5).

[3]潘洪建.活动的回归与综合实践课程的重构[J].教育科学研究,2016(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 511500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探索评价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