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利用统编教材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与技巧

2021-09-10 01:43李卉香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16期
关键词:阅读能力提高

李卉香

摘要: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必须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但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很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如何利用教材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已成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利用教材;提高;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段话科学而简明地说明了阅读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必须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师生之间就必须是平等对话的关系。简而言之,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阅读过程。但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很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这导致了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低效,如何利用教材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已成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1.农村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们农村小学的阅读教学,因应试教育的桎梏,偏重繁杂的“阅读”训练,而让阅读教学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学生面对多彩的文章而索然无味。首先是教师的分析、讲解过多,学生感知、感悟太少。以至将情感丰富、意味深长的文章支解得七零八碎。因而学生的视野狭窄,思维受到限制,语言感悟肤浅,情感体验苍白。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时也就词不达意,文理不通。其次,我们许多农村学校和教师把阅读教学的着眼点放到了阅读的结果上,而结果的得出,大都是在教师细细的分析讲解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来,甚至为求标准,将参考书上的答案照抄照搬,学生鹦鹉学舌地再现罢了。所以我个人认为:改进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从师生角色的转换、阅读教学着眼点、阅读教学的过程及评价等方面实施全面改进。

2.利用好教材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途径

2.1树立正确的文本观。选入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是学生积累和汲取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是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化的一片沃土。如果单从发展语言、学习表达的角度理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从教学的核心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提升生命质量”这一角度出发,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是一个个生理结构完整、血肉骨骼饱满、情感美好丰富的生命体。面对这样的生命体,我们要引导学生亲近她,理解她,欣赏她,而不是机械地拿她来操练;可以从细节上进行品味,却不可以肢解得面目全非地进行琐碎分析。例如,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的童话《去年的树》,它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不是靠琐碎的分析能感知、感受和感悟的。它的语言、形象和结构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课文结尾那凄美哀伤的意境是以鸟和树的深厚友情为铺垫的,没有对鸟和树朝夕相处时美好情感的体会,就无法感受鸟儿对友情的执著,无法被鸟儿对着灯火歌唱时的哀伤所感动。只有当你把一篇课文看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时,学生才会从阅读中获得丰富的意义。

2.2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确立以读为主的教学思想,就是教师在讲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始终着眼于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立足阅读基本功的训练,加强对阅读的指导,向精讲多读要能力,围绕“读”字作文章。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就是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亲历“阅读生活”。

课堂上,教师要给足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和体验;要营造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自得”,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以《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利用阅读期待“自己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激发学生主动积极阅读的欲望,再给足学生独立读文思考的时间,在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自主的、积极的阅读状态,他们是以一个个具有独立生命意识的读者的地位参与课堂活动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读的质量,而且使学生真正做到“读中悟,悟中读”。

2.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效果,提高阅读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入选在小学教材中的课文,每个年级段都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在阅读教学法中,我们要根据课文的字、词、句、篇的基本要求,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的协调和训练,明确阅读教学的要求和任务,按照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和小学生的阅读心理规律,扎扎实实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坚决抛弃重结果轻过程的作法。这首先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先进的教学理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航标。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实践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在进行教学实践的同时,加强理论的学习。其次,在进行阅读教学活动实践时,不要过于偏重知识和技能,而把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等作为附属可有可无。教師要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实践并运用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灵活运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促进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读书读书,在阅读教学中的就要突出学生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将教师表演的时间让出一些来,放手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启迪。

2.4教师当好平等对话中的组织者、引导者。阅读教学承担着让学生“学会阅读”的任务,因为学生不是天生的能进行有效阅读的读者,所以在还学生以真正“读者”地位的同时,教师要当好“导师”,当好平等对话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还体现在课堂节奏的调控、阅读情状和方向的监控上,更重要的应体现在激发学生阅读欲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排疑解难、保证学生的阅读有效深入上。例如,在《搭石》的阅读教学中,当学生整体把握了课文两大块:摆搭石、走搭石的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对整体阅读后的感受,再以学生初步的情感体验为线索,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体会乡亲们的人性美,使学生的阅读活动更加流畅,所得更加丰富。

我们说,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的独特体验,只要言之有理,都要加以肯定。但是,学生的讨论交流常有偏离对课文的理解,纠缠于无关紧要的枝节问题,或者学生的感受明显与课文思想内容不符的情况,此时,教师就要适时引导,这是保证学生能有效学习,真正经历完整阅读过程的重要条件,也是最能体现教师引导的地方。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阅读,才能使学生学习语文落到实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新课程教学研究》

[3]叶圣陶《论阅读的习惯》

[4]《小学语文参考》

云南省广南县莲城镇董那孟小学

猜你喜欢
阅读能力提高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
让作文互评提高能力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刍议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