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品鉴小学古诗词中的美

2021-09-10 01:43吴娟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16期
关键词:古诗词小学

吴娟

摘要:审美教育作为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角落。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它以凝练的语言、工整的结构、和谐的音韵,展现着独特的美感,如何挖掘古诗词的美育因素,对于古诗词教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小学;古诗词;美育因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体系倡导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树立积极的审美情趣。新课程标准还把审美教育列为了课程的重要内容。古诗词语言凝练,结构工整,音韵和谐,内涵丰富,本身就具有无限的美感,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审美土壤。蕴含其中的审美因素,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心理,陶冶审美情感,塑造健全人格。学生在古诗词的熏陶下感知美、品悟美、追求美,从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完善自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为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小学时期依托古诗词进行美育意义重大,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精神旨归和审美品味。如何挖掘古诗词中的美育因素,具有重大的意义。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发现,我认为可以把它们大致归为四美,即音乐美、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

一、音乐美

由于古典诗词特有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朗朗上口的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伊始就与音乐有了不解之缘。《诗经》中就有其最完美的解释。它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共 305 篇,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使每一篇都脍炙人口,从这个方面来看,汉语言是一种非常有音乐性和节奏性的语言,而古时的诗词更是如此,我国古典诗词,将音乐化推到了极致。

(一)节奏美

语音上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就体现出了节奏感。古诗词的音节一般会有平仄的变化和停顿,诗人一般通过两到三个音节组成一段,每个音节之间的衔接要做到恰到好处不显突兀,使人们读起来有一种整齐,流畅的感觉。有时候在特定的情境下也会发生变化,这种节奏的变化也是为了使这首诗歌的主旨更加贴切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旋律美

平仄发音、抑扬顿挫的音调起伏以及顺畅和谐的押韵是古诗词旋律美的重要因素。平仄就是高低不同的声调,它通过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来表现,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声,去声和入声,其中,平声长,仄声短。古代诗人作诗时,根据平仄规律把声调不同的词交替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立统一,丰富和谐的语音音调,给人以舒适流畅的节奏感。通常规定,上句和下句对应的字平仄相反,以达到音调的和谐。

二、语言美

中国的古诗词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诗词的语言来源于生活,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生活语言,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学语言,它短小精悍,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是经过不断地锤炼后的精华。清代诗论家袁枚说:“诗如言也,口齿不清,拉杂万语,愈多愈厌。口齿清矣,又需言之有味,听之可爱,方妙。”古诗词中大量的美词佳句,好似缕缕春风,无不让我们感到语言的美感。品悟古诗词的语言,感知古诗的语言美,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古诗词语言的美主要体现于它的凝炼性和工整性上。

(一)凝炼性

诗人在作诗时,特别注重语言的凝炼性,用字用词都要反复推敲。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常常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为了凝练那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的最佳用词,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 后来推敲从此也就成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二)工整性

古诗词的工整一方面是字数上的相等,即全诗每一行的字数完全一样。另一方面是,字词意义的对仗,也就是我们说的对偶。古诗语言的工整让人看起来就心情舒畅,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如:唐代杜甫的《绝句》,整诗对仗: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前两句诗“两个”对“一行”,“ 黄鹂”对“白鹭 ”,“鸣翠柳”对“上青天”,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传达出诗人欢快自在的心情,有声有色,意境优美。后两句“窗”对“门”,“含”对“泊”,“西岭”对“东吴”,“千秋雪”对“万里船”,既是瞬间观感,又通连古今甚至未来;既是写实又富于想象。整首诗对仗工整,在结构上给人以美感。

三、意境美

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中所说的“意境”,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精髓所在,也是所有文人共同追求的共同精神。作为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王国维,在他的作品《人间词话》中提到过:“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我们小学语文教材的意境美在古诗词中一般会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情景交融。

意境是由审美的客观形象和审美的主观情感发生作用而共同创设出来的。当审美主体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射于客观景物时就产生了意境。意境的外在形象特征便是情景交融。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通过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客观事物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美,值得每位读者认真体味。

(二)虚实协调

这其实就是古诗词中的实景和虚景相互作用,从而激发情感,烘托气氛的方式。实就是真实可感的形象。虚就是人们通过对实景的感知,臆想出来满足个体当时心理需要的幻景。

(三)形神统一

“行”就是事物的外在形象,“神”就是通过外在形象体现出来的内在精神、规律、品格。事物本没有“神”只有当人的主观情感与其发生作用时,事物才会有“神”。如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能通过眼睛感觉到的这首诗的结构、语言就是诗歌的“形”。“神”就是诗人通过对梅的主观赞赏赋予了梅花不畏严寒的高贵品质。以此陶冶人的性情,提升人的品质。这就是古诗词意境中的形神统一。

总之,古诗词的审美教学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古诗词中丰富的审美因素是我们进行审美教育的宝贵资源,为我们探求美育方法,进行美育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才能大有所获,需要每位教师的共同努力,品味语言之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河南省焦作市学生路小学 454000

猜你喜欢
古诗词小学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猜诗词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