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中临床护理干预的护理对策研究

2021-09-10 17:01杨爱华赵明忠李保芹姬彦利贾丽丽
医学前沿 2021年11期
关键词:精神状态临床护理

杨爱华 赵明忠 李保芹 姬彦利 贾丽丽

摘要:目的:研究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中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19年4月-2021年6月,接诊的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的患儿9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研究组开展综合护理;比较组患儿护理前后精神状态变化,及家长护理满意度评价。结果:经护理后,两组患儿精神状态评分均不同程度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比较P<0.05,有統计学意义。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评价,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中临床护理干预,开展综合护理可有效缓解患儿的精神状态,积极配合,依从性更好,护理满意度评价高。

关键词: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临床护理;精神状态

儿童属于特殊群体,在儿童少年期的生理发育是重要期,此时的性格形成是重要阶段,对成年日后的性格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此时的儿童也是敏感期。由于环境、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在此阶段发生,是一种行为异常,精神紊乱等为表现的精神疾病。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应当及时治疗,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得以提高,避免发展成为成年人精神障碍。积极治疗的同时,护理工作的开展也非常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中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时间2019年4月-2021年6月,接诊的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的患儿92例为研究对象,现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信息

研究时间2019年4月-2021年6月,接诊的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的患儿9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年龄6-15岁,平均(8.91±0.93)岁;男性24例,女性22例。研究组年龄6-16岁,平均(8.82±0.22)岁;男性25例,女性21例。上述两组一般信息比较,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儿均符合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患儿家长均知情且同意。

1.2方法

所有患儿均按照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关心患儿;做好患儿用药的监督,对患儿的饮食等生活方面做好护理。

研究组开展综合护理,患儿入院后,对患儿的情况做好详细了解,首先加强患儿的自我认知,根据患儿年龄段,接受程度,通过游戏等多种形式对患儿的想法了解。采取个体化的心理护理,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告知家属注重关注患者情绪变化以及性格特点,尊重患者的思想以及行为,对患者不良行为进行耐心引导和

矫正,逐渐使患者恢复正常。关注患儿情绪变化,加强与患儿的有效沟通,做好服药管理,防止患儿出现意外事故。病房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对危险物品及时撤离,对病房做好消毒、通风等;保证阳光充足,室内的气氛应自然、轻松,降低患儿的恐惧心理。生活护理方面,在住院期间给予患儿正确的饮食和运动指导。组织形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学习和娱乐活动、社交活动,提高患者的知识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减少因病情或药物引起的懒散和长时间卧床。表现积极者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其信心,使其正确对待各种挫折。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精神状态变化比较,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评分越低说明情况越好。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儿家长进行发放,采用不计名形式,评分评估为满意,一般,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展开详细分析,满意度数据采用(%)体现,x2互比检验,而分数数据采用( )表现,t互比检验,如P值<0.05,则表示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精神状态变化比较

两组患儿护理前,精神状态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两组患儿精神状态评分均不同程度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评价,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是精神科常见疾病,近几年的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这与现代的环境,学习的压力等多方面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早期发病无明显特征,家长容易忽视,一旦情况严重就医,患儿的治疗等也造成一定的难度,一但耽误病情容易进展为成年人精神障碍。如今心理社会应激因素日益增多,如沉重的学业负担、升学压力、紧张的亲子关系或师生关系、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等都会成为精神障碍即闭关发生的诱因,药物治疗的同时,对诱因的了解,积极引导等护理手段的开展也非常重要。

目前临床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控制,由于儿童属于特殊群体,积极治疗的同时,护理工作的开展也非常重要。综合护理的开展对患儿进行多方面的干预,通过与患儿的交流,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在交流中通过患儿感兴趣的事物,如游戏,视频等多种形式,建立信任的护患关系,避免陌生感对患儿造成的刺激。病房环境护理对患儿的改善有积极的作用,舒适、干净的环境,可以使患儿放松心态,更容易接受外界的事物与人。护理人员需要更加耐心,鼓励表扬患儿,引导患儿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另外为患儿打造良好的恢复环境以及家庭环境,并进行相应的功能指导,逐渐恢复患儿的生理和心理障碍,促进患儿的健康发展。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护理后,两组患儿精神状态评分均不同程度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评价,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中临床护理干预,开展综合护理可有效缓解患儿的精神状态,积极配合,依从性更好,护理满意度评价高。

参考文献

[1]张丽丽, 杨松, 伊琦忠,等.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自杀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1,21(4), 254-258页.

[2]王飞英,倪钰飞,陆梅娟,徐小晶,许占斌,江琤琤.游戏疗法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干预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15):3488-3490.

猜你喜欢
精神状态临床护理
“时代新人”的精神状态及其塑造
心理护理对宫颈癌术后患者精神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还不都一样
“他们”的黄金时代:走出恐慌后的沈从文
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对老年患者骨科术后精神状态及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应用效果观察
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的护理
论赏识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