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09-10 17:01廖茂淋
医学前沿 2021年11期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

廖茂淋

【摘要】目的 探析腰椎间盘突出应用MRI与CT诊断的效果。方法 收用2020年1月到2021年6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95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纳入研讨,规划为调研组(53例)和比照组(42例)。比照组运用CT检测,调研组运用MRI检测。探索两组患者诊断符合率、疾病诊断检出率以及敏感度与特异性指标。结果 调研组患者阳性率、敏感度、特异性以及椎间盘突出与椎间盘脱出诊断检出率指标高于比照组,阴性率、误诊率与漏诊率指标低于比照组(P<0.05)。结论 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实施MRI检测临床效果比较显著,患者诊断符合率获得显著改进,不仅可显著提高诊断敏感度与特异性,还可以提升疾病诊断检出率,临床适合扩展运用。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MRI;CT

腰椎间盘突出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具有较高发病率,发病机制多为体力劳动或腰部受损,临床表现为反复腰部扭伤或纤维环破裂等情况,常伴有疼痛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多采取MRI与CT诊断,诊断结果存在一定差异[1]。该次针对我院95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取探讨,旨在讨论采用MRI与CT诊断对患者诊断符合率、疾病诊断检出率以及敏感度与特异性指标的影响,先详细报道此次研究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用2020年1月到2021年6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95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纳入研討,规划为调研组(53例)和比照组(42例)。比照组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在38-65岁,平均(46.21±5.31)岁,病程0.7-6年,平均(3.53±1.27)年;调研组男性22例,女性31例,年龄在39-64岁,平均(46.53±5.01)岁,病程0.8-7年,平均(3.31±1.31)年。本探究项目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纳入规则:①患者均为腰椎间盘突出;②病情稳定;③腿部存在不同程度疼痛感;④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已知核准承诺函。排除规则:①合并恶性肿瘤者;②意识障碍者;③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④感染性疾病者。患者个人信息比较无明显不同,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比照组运用CT检测,具体措施: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由上海联影公司提供,型号为联影UCT510 CT机。设置扫描参数,电压为120Kv,电流为150mAs,螺距为1.00,层厚为3.00mm,层间距为3.00mm,患者取仰卧位,影像医师首先需定位患者患处,准确探析患者病变具体位置,并且对病变位置实施L3~S1椎间隙常规扫描,后续详细分析病变部位软组织窗与骨窗情况,研究病变部位椎体解剖结构与形态,判断是否存在压迫神经根,并且需密切关注患者髓核游离状态[2]。

调研组运用MRI检测,具体措施:采用1.5T核磁共振仪,由美国GE公司提供,型号为型号为SIGNA Creator 1.5T核磁共振扫描仪。设置扫描参数,矩阵参数为256×256,间隔参数为1-3mm,层厚为3mm,STIR序列采用冠状面成像方式,TR参数为3800ms,TE参数为20ms,实施序列、全切面扫描,按横状位T2WI、矢状位T1WI、T2WI、STIR扫描,患者取仰卧位,影像医师需收集患者腰椎间盘突出与膨出信号,从而研究患者脊髓、神经根以及硬膜囊受压状态[3]。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诊断符合率、疾病诊断检出率以及敏感度与特异性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诊断符合率指标,包含阴性率、阳性率、误诊率、漏诊率;

②对比两组患者疾病诊断检出率指标,包含椎间盘突出、椎间盘游离、椎间盘真空象、椎间盘脱出、椎间盘Schmor结节、椎间盘膨出。

③对比两组患者敏感度与特异性指标。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24.0统计软件,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诊断符合率指标

调研组阳性率高于比照组,阴性率、误诊率与漏诊率低于比照组(P<0.05)。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疾病诊断检出率指标

两组患者椎间盘游离、椎间盘真空象、椎间盘Schmor结节与椎间盘膨出诊断检出率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调研组椎间盘突出与椎间盘脱出诊断检出率指标高于比照组(P<0.05)。见表2。

2.3对比两组患者敏感度与特异性指标

调研组高于比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极大程度上限制患者行动能力,不仅显著降低患者腰部正常能动性,还显著增加患者腰部疼痛感,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患者患病后,不仅影响其腰部形态,还会压迫其腿部或膝盖等器官,影响患者机体健康情况,临床多应用MRI与CT诊断,可显著提升诊断准确性,从而指导临床正确治疗降低患者腰部疼痛感[4]。

根据该次分析结果可发现,调研组运用MRI检查后患者阳性率、敏感度、特异性以及椎间盘突出与椎间盘脱出诊断检出率指标高于比照组,阴性率、误诊率与漏诊率指标低于比照组(P<0.05),充分证实运用MRI检查对提高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诊断准确率存在显著效果。CT检测不仅可清晰显示病变部位与其进展情况,还可以明确病变组织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但在诊断椎间盘变性情况时,效果稍差;MRI检测可实现逐层观察,可有效避免关节不同结构存在重叠情况,能够提供较为立体与直观影像,其具有较高分辨率,可详细准确显示软组织情况,可详细分析腰椎间盘具体情况,检测过程不受骨骼伪影影像,可为临床提供更准确诊疗依据[5]。

总之,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实施MRI检测临床效果比较显著,患者诊断符合率获得显著改进,不仅可显著提高诊断敏感度与特异性,还可以提升疾病诊断检出率,临床适合扩展运用。

参考文献

[1]严春梅,李晓娅.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价值比较[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v.4(21):183-185.

[2]崔晓,徐守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与MRI诊断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5(6):8-9.

[3]李亚英,张文媛,李青松,等.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的诊断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004(009): P.144- 145.

[4]武亚洲.探讨MRI和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v.4(13):177-178.

[5]李子木.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0,29(7):1262-1264.

猜你喜欢
腰椎间盘突出
X线、CT和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价值对比分析
舒适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体会
普拉提斯运动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小切口椎板开窗微创术联合腰椎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