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之诗

2021-09-10 16:45蓝蓝
特区文学·诗 2021年1期
关键词:裂口蓝蓝笔尖

在被新肉缝住的裂口处你能

找到我。

我是蔷薇在五月。

我是十个夜晚倒进情歌的酒。

是用笔尖接回的人。

我是月光拥抱大海时对你涌起

潮汐的不够。

让出租车开走

—给你我荒凉的房屋。

世  宾:匮乏和丰盈是我的命运

匮乏和丰盈是我的命运,也是人类的命运。在蓝蓝的诗歌中,自我的命运已经和人类的命运融在一起了,当你理解了蓝蓝的命运,也就理解了人类的命运。

在西方的诗歌历史中,荷尔德林、里尔克、艾略特、策兰构成了诗意世界的两个极端,前两者构成了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神圣性世界,后两者构成了资本主义挣扎中的溃败性世界,他们共同为人类的生存和精神的可能建构了一个巨大的空间。而东荡子在东方中国开启了与荷尔德林、里尔克遥相呼应的神圣性世界—我称为境界美学写作。在他的阿斯加系列诗歌写作中建构了一个现代的东方圣者世界,明亮、坚硬,以有限性承当了无限性的命运。恕我孤陋寡闻,今天才在蓝蓝的诗歌中发现了一个和东荡子遥相呼应的诗歌世界。由于如此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命运,蓝蓝抵达了这大地上最真实的生命—匮乏和丰盈融为一体的生命。这是一种决绝的生命观和生命实践把诗人带到这里,蓝蓝说:“在被新肉缝住的裂口处你能/找到我。”我的存在就在疼痛常新之处。她没有回避自己的生存,因此,她能最大限度地把握住生命的可能,她把历史经验和个人经验化成了语言。她时常用非常惊险的意象来表达人的处境,“新肉缝住的裂口”“十个夜晚倒进情歌的酒”“笔尖接回的人”“月光拥抱大海时对你涌起潮汐的不够”等等,我们能感受到蓝蓝在对那匮乏和丰盈的命运的吟咏。她不哀叹,她甚至不抒情,她只是在吟咏自我的存在。这种仿佛在回应两千多年前屈原的《天问》,屈原是在追问人的可能性,而蓝蓝是应答,是现代人的确认。这确认是把理性、担当和苦痛合盘托付了出来,它是我们在游戏、肤浅和恐惧的生活中,那包含在有限性之中的不可扭曲、踏实可靠的生命的存在。

让蓝蓝来到这里的,是她的真诚和对自我选择的决绝。东荡子活着的时候,常常说“要不计后果地真诚”,我相信,做到这一点,一个你感知到的诗意世界就会向你打开。

西  渡:饱经忧患者的爱情

这是一首动人的情歌,它表达的不是一般的爱情,而是饱经忧患者的爱情。起首诗人就写“在被新肉缝住的裂口处你能/找到我”。这是一个身体化的表达。“新肉缝住的裂口”被用来比喻诗人的自我,从修辞的效果说,既令人惊奇,又非常准确;从风格来讲,既坦诚,又大胆。接下来是单成一节的一行“我是蔷薇在五月”,点出了标题中的时令,同时又是示爱者对于自我一种带诱惑性的展示,与前文的“新肉缝住的裂口”既构成呼应,又形成对照。“我是十个夜晚倒进情歌的酒。/是用笔尖接回的人”,前一行写得痴情,后一行写得冷峻。“用笔尖接回的人”点出自我身份,同时呼应第一行的“裂口”。“我是月光拥抱大海时对你涌起/潮汐的不够”,是比“十个夜晚倒进情歌的酒”更热烈的表白,这一行因为结束于一个名词化的副词短语“不够”,而使情感的程度进一步深化,并自然推进到诗的结尾,也是诗的高潮:“让出租车开走/给你我荒凉的房屋”。“荒凉的房屋”是身体的隐喻,同时也是对第一行“新肉的裂口”的再次呼应。我之所以说这首诗表达的是饱经忧患者的爱情,结尾这个“荒凉的房屋”是最大的理由。

吴投文:与夏日的景致构成心灵的内在对照

蓝蓝的诗中有一种属于其个人的抒情节奏和表达方式,她笔下的自然景物往往浮动着情绪的光彩或暗影。那是来源于诗人内心的触动,诗人以敏锐的直觉抓取自然景物的四时变化,转化在词句的诗性皱褶里。这首《初夏之诗》并没有直接描摹初夏的景物,却处处流溢出初夏的气息,诗中有一种置身于初夏时节万物蓬勃生长的晃荡感,似乎在初夏的阳光下隐隐地透出情欲的萌动。诗中把初夏的可见之物与不可见之物平衡在心理的微妙体验上,景语与情语的处理恰得其妙。

蓝蓝善于写两行一节的抒情短诗,擅长把包含复杂感情的景物虚拟化,却又保留特定的氛围,并且在诗句多变的节奏上形成一种梦幻般的情调。《初夏之诗》的主旨需要细细体味,似乎是写一种爱的犹豫和徘徊,与夏日的景致构成心灵的内在对照,诗中流露出一种淡然的伤感。诗句之间、诗节之间都有较大的跳跃,然而并不陡峭,有其大致可寻的情感脉络;用词简省,却在布局上有多变的纹路,隐含着一种特别的抒情语调;诗中的意象似乎匍匐在诗人的心里,闪烁着惊异的眼神。诗人怀着隐秘的倾诉,在自然的怀抱中掩饰得体的犹豫和伤感。

这是一首精炼耐读的诗,似乎清澈剔透,却又含混朦胧。此诗的标题如果改为“初夏的爱情之诗”,可能更贴近诗的主题。我想,诗人之所以隐去“爱情”二字,则使诗的主题倾向于一种含混的生命体验,把季候的变化贴紧在生命体验的温润和虚无上,可能更有值得回味的余地。

敬文東:抒情的裂隙与弥合

诗人蓝蓝的《初夏之诗》乍看之下是一首相对平庸的短诗,尽管心思细腻,技艺巧妙,颇具才情,却不过是一首温情的独白,拘囿于狭小的抒情地带。穿梭于此诗密集的意象之间,“蔷薇”一掠而过,无味无色;夜晚酒后失真,不清不楚;仰视“月光”,不曾拉长语言的高度;遥望大海,也未曾拓宽诗歌的空间,唯有潮汐涌起的不足,在诗句的缝隙之间,构成一种张力,使模糊的边界与清晰的色彩统一成风景,自然的白噪音与人工的乐音共鸣成旋律。再度进入诗歌,便觉得那些由诗人刻意制造的文本裂隙尤显动人—“被新肉缝住的裂口”生成一种美学的和谐。实际上,新诗自诞生之日起,便和那些寄生于肉体之上不断更新自身的单子式个体彼此对峙并相互成全,可以说,新诗是为抒情主人公获取其确定性自我而出现的。作为“用笔尖接回的人”,蓝蓝通过不断否定继而不断重建理想中的自我从而寻找诗歌表达的边界。这首轻盈而缓慢的小诗中,诗人在裂隙与弥合的循环中不断确认自我,不断重塑自身,她通过时间的裂隙进入肉身,在词语的新陈代谢中打开身体的限度,在伤口的弥合中谨慎地维系着抒情与力量的平衡。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认为,人类作诗的使命就是成为广阔性的镜子,使广阔性在人心中获得自身的意识。从这个角度来看,蓝蓝不负使命,在诗的末尾,诗人拒绝为词语加速,“让出租车开走”,使自我脱身于狭小的裂缝并以荒凉的房屋奉献宽广的抒情。

赵思运:一间自己的房间

蓝蓝的诗篇深藏着伤口和刺痛,有着野葵花一般的茁壮生命力。她的诗写总是“有我之境”,使诗情显示出奇崛的品质。这首诗紧扣“初夏”季节的成长之痛。花朵凋零,果实渐成,春天凋谢之伤口中,萌生出的“新肉”起到一种缝合的作用,就在这“春夏之交”的伤口里,“我”得以诞生。自我成长有时就是以这种“死亡”的方式来实现的。

“我”的抒情是十分饱满的,“是十个夜晚倒进情歌的酒”;又是尖锐的,“是用笔尖接回的人”;内质又是无限的,“月光拥抱大海时对你涌起潮汐”都不足以表达。五月的蔷薇,意味着爱情的憧憬,意味着美好的未来,但是,诗人的那间“自己的房间”,结局却是“我荒凉的房屋”。

这首诗以“裂口”开始,以“荒凉”收束,但是由于诗人抒情的内在力量,并未给我们留下压抑的感觉。那个“用笔尖接回的人”,借助女性之笔,所营造的精神空间并非“兩手空空”和“一无所有”。女性的书写,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自我拯救。

向卫国:“用笔尖接回的人”是幸福的

如果说蓝蓝的《一切的理由》是一首关于人的生命的本体论诗歌,那么这首《初夏之诗》就是一首关于人的生命的“现象”之诗。不是所谓现象学哲学,而是对生命作为一种具体“现象”的个体阐释。

“在被新肉缝住的裂口处你能/找到我。//我是蔷薇在五月。”这个比喻的产生之妙,有如神助;有此一喻,这首诗也就成立了。五月的“蔷薇”,既是花朵也是刺;它存在于“新肉缝住的裂口”。一个生命之于另一个生命的关系:犹如这愈合的伤口处无法取出的花朵或刺,因为它已经长成这个肉质的伤痕本身。不仅仅是入骨入肉,而且是直接化身为肉的最高的浪漫,以及最深的痛:“情歌中的酒”“十个夜晚”是不够的;把“月光”拥抱“大海”的激情比喻为“潮汐”,也是不够的。

作为具体的生活化的人,真的能够抵达这样的一种情感高度或爱的境界吗?或者还是只能诗歌的归诗歌,生活的归生活?两者之间的那条“天堂之路”是否存在?

于是我们发现了诗歌的另一高妙之处:我“是用笔尖接回的人”。诗的写作(其实是一种有效的写作中生命的状态)正是这条让生活向诗歌“涌起”,同时让诗歌“拥抱”生活的神秘通道。

但是这条路不是一条临时的道路,它不接纳“出租车”;它是极尽浪漫同时极尽艰苦的道路,来自尘世中的人,即使走到尽头,也只能看见一间“荒凉的小屋”。这是否在暗示,诗歌的幸福完全是另外一种?它早已属于此岸的诗人,但在世人的眼中,却是永远无法证实的彼岸。

周瑟瑟:语言的缝合术

蓝蓝并不是一个炫技的诗人,但她语言的丰富性在当代诗人中是很有特色的。她的精神性写作建立在语言的丰富性之上,单向度的语言无法承载她精神的厚度。

《初夏之诗》不知写于何年。我收到过她的《世界的渡口》等近年的诗集,对这首诗印象不深,《唱吧,悲伤》一书中也没有,想必是近作。蓝蓝不断接近诗歌元文本最大可能的现代性,不得不说她的技术是高超的。她将发散的意象用语言的缝合术缝得天衣无缝,她既不在一个点上发力,但每首诗又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蓝蓝并不是温情脉脉的,她的尖锐与抵抗一直都在那里,但看不到尖锐与抵抗的痕迹。《初夏之诗》五节,“我”的自白由一个个画面构成,她把这些画面缝合成干净的整体。她将尖锐与抵抗、伤口的新肉与激情的酒等等个体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让人读来心头发紧。她的诗完全来自于个体的感受,甚至就是知识女性的精神性日常生活,但她又超越了个体的命运,她的诗是时代的精神状况,是可见的现实生活,人人身上都会有的体验被她抓住了,她把孤独、激情、拥抱、荒凉拎出来,撕裂的生命意象与人文伤痛触目惊心,通过语言的缝合术而把人带入了更深的反省中。

韩庆成:一个爱情故事

这是一首爱情诗,用了一些新鲜意象。第一段写伤口,而且伤口不小;第二段写花,正在开放,开放不久,还将继续开放的花,花是我;第三段写往事,与情有关,与酒有关,或许还与出走有关。最后被接回,不是被人接回,是被一封信接回去的。信是纸信还是口信,都有可能;第四段有点拗口,是想表达反应不够大,不够激情。最后一段,始终隐藏在诗中的那个人终于现身。他坐出租车来,迎接他的,是荒凉的房屋,荒凉的我。这是一个用诗倾诉的爱情故事。

徐敬亚:疼痛之诗的凄美修辞

人们喜欢蓝蓝的诗,是因为她的文字中总有一种颤抖,一种苦楚,还有一种决绝。她也常常能写出凄美、冷峭的修辞。

这首诗,在诗意方向上没有难度。有趣的是修辞。

题目中的“初夏”不仅是季节开端,也是一个人重大情感盛开前的决策关头。夹在中间的4个“我”,构成了这首诗的主体。这是一位女人向世界的宣告,也是面对另一主体的自我剖白。这显然并不是一首叙事诗。

在诗意的方向上与作者达成一致后,其余的修辞小弯儿么,只要放胆想象,所有读者猜得都差不多吧。

我是蔷薇在五月—美丽之花,仿佛突然停顿在盛大开放的季节!

我是十个夜晚倒进情歌的酒—时间之酒,浪漫之酒,自我发酵之酒!

是用笔尖接回的人—接回,意味着曾丢失。是写诗者的自我治疗与救赎?或是书信写字?这种让人大致明白的诗处理,总是不坏。

我是月光拥抱大海时对你涌起/潮汐的不够—有点绝妙。主语不是月光,不是大海,也不是潮汐,而是“不够”!它并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力学的量词“不够”,似乎带着自尊,也仿佛带着歉意。这是蓝蓝的一个小发明,语感和节奏上不太协调,但有惊人的个性之美。

读诗的时候,我常常不是想它们在表达什么文化与意义,而总是陷入诗人们表达得好与不好的香臭之分的迷阵。前面4个“我“,表达得一个比一个好。而结尾比开头更好。

开头“被新肉缝住的裂口处”—是全诗的起点,也是“我”的位置,那是一道刚刚生出新的肉芽儿的伤口!—一条痛苦的、仿佛还带着血丝的来路。这个疼点写得特别令人疼痛!“让出租车开走”—是一句不明不白的插入,反而让人在似懂非懂中突然明白起来,仿佛听到了主人公对犹豫者发出一声断喝,属于“妙极”级别的妙手偶得!

霍俊明:女性诗人的孤独镜像

题为“初夏之诗”,而内里却是冷彻不已的。精神层面的冷色调使得这首诗的“抒情”变得适度而非浮夸,而“抒情”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遭到了“叙事”话语的全面碾压。“裂口”“蔷薇”“夜晚”“酒”“月光”“海浪”是被反复使用的意象和情感语词,这样类型词语的使用必须是审慎的,要维持准确和有效,反之极容易成为陈词滥调,而关键之处在于这些“高危”词语的使用、组合与整首诗精神情势之间的互动关系。“用笔尖接回的人”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女性诗人的精神肖像,这是从词语中一点点分蘖出来的孤独镜像。

一首诗的结构和完成度有时候往往会落到结尾处,菲利普·拉金对此专门有过描述。最后一节之前的部分,基本上都是情绪化和自我化的,而“让出租车开走”这一句中出现了日常生活情境,而“给你我荒凉的房屋”又再次找到了现实和精神之间最日常又最冷酷的支撑物,而情感和经验也都因此有了着落和皈依。

猜你喜欢
裂口蓝蓝笔尖
笔尖上的艺术
裂口太大的榴莲,别买
寻找笔尖上的少年
小荷露笔尖 泼墨弄丹青
To forgive,to forget and to let go
傻女求娘
摇光的蜂蜜
月和船
脚裂口,敷山药
蓝蓝(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