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2021-09-10 07:22唐莺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高校教学体育课堂三全育人

唐莺

摘要:目前,我国的教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我国源源不断输送全能型人才。在“三全育人”教育方针的大背景下,高校在开展体育课程时应在课程标准基础上,将信息化的教学方法融入课堂中,以此建立起新时代下的全新教学模式。本文对“三全育人”视域展开概念分析,并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进行讨论,由此得出体育课程中融入信息化教学的思路,并最终提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措施,完善高校体育课堂的信息化认知意识。

关键词:高校教学;体育课堂;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D267.6;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3-0047-02

教育事业是一项育人工程系统,其内部需要众多体系来维持总体运营,比如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内涵、思政体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而体育体系则促进学生锻炼高强度的体魄。高校教育模式以学习知识为主,忽视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学生毕业时还未掌握基础体育技巧,是体育教学模式未达成专业教育基本目标的重要体现,因此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将信息化的教学方式与体育课堂相结合,能在实践中落实体育活动开展的意义,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一、“三全育人”视域的概述

(一)全员育人

在全员育人思维下,教师应采取渗透式教学模式,体育课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应体现师生平等,拒绝灌输式的体育知识教学。首先,避免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抗拒、厌烦情绪,教师要立足于教学目标,尝试为学生创造更加舒适的体育课堂环境,促进学生融入整个教学框架中。其次,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以课程内容为基础,以全员教育模式鼓舞学生尝试新的体育运动。

(二)全程育人

在针对学生开展教学期间,体育教师应以纵向的培育方向来定向展开体育知识的渗透,在学生充分接纳后再逐步加强课程难度,提高学生素质。全程育人的各项教学路径,需要建立在高校学生整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将健康生活理念的教育融入课程安排中,针对不同教学课程践行不同的体育理念,让学生尽早养成团队协作的优良品质。

(三)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育人主要为以横向教学培养方式为主,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要将多元化载体纳入课堂教学中,以此达成学生的全方位发展目标。在体育课程中,教师主要是为了将课程中的体育知识传递给学生,因此课堂上以讲课为主。而在课堂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校园内组织的体育活动、赛事中,以多样性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全方位育人方法能充分保障课程开展中的稳定性。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教学信息数据化

体育教学进行信息化建设改革,将体现出教学模式的数据化特点,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的体育教学应充分结合数据化力量,为课堂中注入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体育课堂的灵魂,若模式多样化,则高校学生便能在充满激情的氛围中充分吸纳体育知识,进而为体育课堂带来可广泛推广的应用优势。教学信息是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通过数据化改革,教师可准确判断学生身体素质,由此便能针对性开展适宜的体育课程活动,保障学生安全同时,不断增强学生体魄力量[1]。数据化特点还体现在教学评价体系中,通过将评测指标以数据化信息模式加以展现,能让学生逐步了解到自我身体素质变化,客观评价自我。

(二)教学手段智能化

传统体育教学手段中往往需要体育教师使用语言、指令、器具来完成整堂课的教学安排,但随着信息化教学方式普及,体育教学手段也可以进一步优化。在智能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课堂中融入智能化设备,以此来记录每一个学生的变化,并且通过计算机技术完善学生体能素质档案的建设,在方便教师统计分析同时,也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三、体育信息化教学的模式构建思路

(一)保证模式构建科学

“三全育人”视域中讲求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因此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应纳入信息化教学意图,务必要在科学构建的思路下,完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体育课堂主体,围绕学生体能发展趋势构建教学内容与实践方案。体育课程的信息化变革趋势,应保持科学发展理念,将教学模式落实至高校学生可接受的程度上,并逐步深化体育课程精神,提高教师在体育课程上的把控力。信息化发展背景下,教学模式不能沿用传统方式,需要以崭新、科学面貌来发掘更多体育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养成体育精神[2]。

(二)促进模式内容全面

科学的教学模式构建标准与全面的教学模式内容是促进体育课程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往往只根据教师的个人经验和教材大纲来制定,该种内容的制定办法存在较大局限性,没有以学生发展为教学目的,失去了教学意义。以全面化为教学内容构建宗旨,从学生的体育兴趣出发,制定符合当代高校学生的教学体系和内容,让学生能消化课堂中的内容,以此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通过全面培养思路,针对性训练学生的短板项目。

(三)保持科技手段运营

体育教学的运营模式应结合现当下科技水平的力量来完成搭建,高新科技的出现能促进体育课堂的“三全育人”理念落实。通过高新技术与信息化教学手段相结合,能加快体育课堂的开展节奏,增强学生的体育认知能力,进而促进教师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以高校体育课堂名册来说,曾经纸质信息登记办法运营效益较低,每堂课后需要教师将课堂评价手动输入电脑里做备份,但尝試使用科技手段来维系课堂教学模式的运营过程,不仅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损耗,还能顺应高校的建设目的。

四、体育信息化教学的模式构建措施

(一)开创教学网站

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组成,建立起全面、科学的教学网站,能有效促进体育教学的教学平台延展性,发挥“三全育人”作用。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于网络教室、自学教室、习题库等工具,用于对学生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讲解[3]。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效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并和教师以及其他同学交互沟通,这样便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与此同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课程理论知识与技巧。

(二)加大资源投入

体育课程需要投入一定教学资源,比如教学教具、健身设施等,在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其中的时候,更加需要建设起相关的设施设备。但是当前的体育信息化教育活动当中,教师使用的资源较为匮乏,导致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比较滞后。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需要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教学设备的信息化水平,将软件与硬件之间有效整合起来[4]。某些高等院校虽然构建了健全的体育课程资源内容平台,但是互联网连接并不顺畅,难以保证计算机配置的达标,很难将信息化技术所具备的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所以需要在投入资源时结合管理系统,完善体育课程的统一性。

(三)开发教学功能

在信息化的教学系统发展情况下,教师应大力开发体育课堂内的教学功能,使得其功能完善后能符合“三全育人”的教育思想。首先,教师要提升自身对教育资源内容的实际开发力度,运用优秀的素材内容与案例展开教学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与教师及时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另一方面保证该系统的实际运用效率[5]。其次,高等院校需要构建信息化教育教学内容的共享机制。实现学校之间资源内容的共享性,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展开教育教学活动,让高校学生在这样的活动当中学习以及掌握更多的体育运动技巧以及方法。

(四)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自我观念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部分,体育教师应及时树立起创新的教学观念,以挑战思维落实体育课堂的实际教学内容。随着新课改的落地,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期间,应确保学生的绝对主体地位,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体育理念与文化,探究课程理论内容;另一方面不断鼓励学生自主投入进体育项目中,还要加强其身体的综合能力。教师改变教学观念的重要标志是在课堂中以发挥学生的特点为主要教学方向,提升學生在体育课堂中的主人翁意识,激发高校学生的运动欲望。

五、结论

综上,高等教育中的体育课程,能为学生带来高强度体质,并且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因此确保体育课程内容完整落实到课堂实践中,需要结合我国“三全育人”理念,完善教学模式。通过开创教学网站、加大资源投入、开发教学功能、转变教学观念等构建措施的提出,高校体育课堂能完善其信息化体制建设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多自主思维,改变灌输式教学,使学生能在灵活多变的课堂形式中学习到更多实用体育技巧,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任鹏.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30):171-173.

[2]郑伟东,曹桂祥.高校体育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的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1):18-20.

[3]赵敏.“三全育人”视域下边境国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48(08):112-113+115.

[4]陈秀菊.产学一体化视域下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构建[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6(01):107-110.

[5]唐炼.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几点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3):112-113.

(荐稿人:孙开宏,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高校教学体育课堂三全育人
谈体育课堂创设“和谐互动”的认识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关于未来“会诊化”高校教学模式构建
MOOCs
关于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的思考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巧用游戏构建快乐体育课堂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