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培养方案下工程地质课程的教学改革

2021-09-10 07:22吴燕玲邱丹丹雷克江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工程地质教学改革

吴燕玲 邱丹丹 雷克江

摘要:武汉工程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新一轮培养方案中,工程地质课程的有效学时被大幅压缩,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深入性构成了新矛盾。而工程地质是矿山安全和建筑安全方向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一是灾害学课程应修订教学大纲,合理分配相同知识点,减轻工程地质课程的教学压力。二是进行改革教学,把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三是充分利用地质实习的实践环节,将部分理论内容迁移到实践环节,既能节省理论教学学时,又能增加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培养方案;工程地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3-0109-02

基金项目院本文为2018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磷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801081002),2020年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指导性项目“大冶铁矿东采区地质灾害监测系统设计”(项目编号:B2020056),2020年武汉工程大学工程地质思政课程改革项目研究成果,2018年武汉工程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多元合作产学研方法的安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2018061)。

为了满足专业认证的需要,武汉工程大学对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新的培养方案增加了安全心理学、安全经济学、灾害学三门课程。很多专业课学时降低,其中,工程地质课程由原培养方案中的40学时调整为24学时。以往1学时的课堂时间为50分钟,现在缩减为45分钟。实际上,该课程实际的课堂有效学习时间是之前的一半。虽然课程的学时被严重地压缩,但教学效果不能打折扣[1]。因此,工程地质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工程地质课程的重要性

本着“重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安全工程专业主要开设了建筑安全、矿山安全以及化工安全三个方向。在校期间,学生没有分专业方向。通过对近十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调查,发现矿山和建筑行业是毕业生的主要去向。针对这两个方向开设有工程地质、岩体力学、采矿概论、土木工程概论、建筑安全、矿山安全以及灾害学等课程,而工程地质是其他课程的基础课程。只有基础知识牢固,后续课程才能有效学习。

另外,工程地质既包含工程又包含地质[2]。传统的工程(矿山工程、水利工程、建筑工程等)都是在地表或近地表地质环境中建设的,想要保证工程的安全建设与正常运行必须要具备地质知识。无论是从知识本身的重要性还是从学生将来的发展来看,学好工程地质课程尤为重要。

二、压缩学时带来的问题

工程地质课程的课时被压缩之后,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任课教师教学的难度,给高校的高品质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3]。造成了课堂知识完整性和深入性的矛盾。若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内容讲授完整,就不能保证知识点的深度;如果要把知识点讲透彻,就应在内容上有所取舍。工程地质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内容实践性强。理论学时被压缩之后,授课进度也会相应加快,学生很难全面把握知识点,不利于学生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

三、新培养方案下工程地质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

(一)修订教学大纲

武汉工程大学原教学大纲为40学时,把工程地质分为三大部分,即地质学、水文地质、地质工程。其中地质学部分包括地质作用、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地质图等内容,为14学时。水文地质部分包括地下水的基本概念、地下水的类型、地下水的运动及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为8学时。工程地质部分包括岩体结构、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以及工程地质勘察,为16学时。此外,绪论占2学时。新的培养方案虽然压缩了工程地质的学时,但是为了满足专业认证的要求增加了灾害学课程,灾害学为32学时。工程地质课程中地质工程的内容与灾害学中的地质灾害部分内容重复。因此,新的工程地质教学大纲中把地质工程部分修改为4学时,仅作简要介绍,重复的内容在灾害学课程中进行深入讲解,能有效减轻工程地质课程的压力。地质学部分可调整为10学时,详细叙述见利用实践环节部分。因此,新的教学大纲中绪论2学时、地质学部分10学时、水文地质部分8学时以及地質工程部分4学时,能基本满足工程地质课程在新培养方案中24学时的计划安排。

(二)教学改革

1.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互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4]。受疫情期间教学模式的启发,工程地质的教学模式可以由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转变成“线上+线下”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学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开辟全新的模式。工程地质的网络辅助教学可以分为课前导学、问题讨论、重难点讲解以及同步练习四个模块。课前导学模块可录制较为简短的视频,让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有大致了解;问题讨论模块可以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在线上互相讨论,再将没讨论清楚的问题带到线下课堂;重难点讲解主要是针对章节重难点内容进行拓展;同步练习则对应章节的习题库,并且应配备习题讲解,客观题可由系统批改,主观题则可由老师批改或同学之间互评。线下教学的方式可以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讲授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建立“线上+线下”教学体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观点、丰富论证、学会倾听、互相辩论,积极参与到讨论过程中。

2.考试改革

考试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考试成绩还反映了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掌握程度。当前课程考试方式主要是由平时成绩(占30%)与考试卷面成绩(占70%)综合评定。

考试改革可以在原有评定方式的基础上,增加读图分析实训部分,即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和实训。三种评定方式分别对严格教学纪律、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图件可以选择水文地质图、普通地质图、综合地质图、工程地质图。通过理论学习,学生能熟练读图,分析地质图上的工程地质条件,判断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通过实训进行读图报告的写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用理论的基本知识、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三类评定方式可以按照平时成绩(占20%)、考试卷面成绩(占50%)与实训(占30%)组成。

3.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

现阶段教学质量监督主要依靠学校及学院督导的抽查监督,抽查监督对象主要是教师,抽查时间主要集中在开学 1~2周及学期中间,简单的抽查规律会让教师存有侥幸心理。因此,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首先,应将抽查监督的对象范围扩大到学生,毕竟教学质量关乎“教”与“学”。其次,监督方式应由学校及学院督导的监督改为教师与学生相互监督、学校及学院督导抽查监督相结合的方式。监督的时间由抽查转变为常态化监督。最后,引入持续改进机制,在监督管理过程中,形成反馈机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不断完善监督体系。由于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都有一定的动机,每个监督环节都可以引入惩罚与奖励机制来维持师生的动机[5]。

(三)利用好实践环节

在武汉工程大学安全工程專业的工程地质课程中,配有一周的地质实习环节。以往的实践环节主要安排常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的观察与描述、岩层产状与罗盘的使用、褶皱构造与断层构造的观察与描述、地质图的读图、岩溶以及地面沉降等现象的观察描述与分析、工程地质勘察等内容。课时压缩之后,可以把课堂理论知识中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地质图的读图等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安排在实践环节。在实习过程中,教师详细讲解三大类岩石的结构、构造特点,学生可根据标本理解和区分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另外,在地质图的读图环节中,教师应先讲解读图的方法,尤其是图上等高线和地质界线的识别。学生听完方法后,再现场读图,分析地质图上的工程地质条件。

四、结语

学时被压缩的课程并非个例,教师不能因为课时不够而降低对学习质量和目标的要求,现如今,旧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学需求。工程地质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其实践性也很强,高校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充分考虑培养方案中其他课程的安排,协调有重合知识点的课程。也应从多方入手,对新培养方案下工程地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黄婷,郑春雨,曹鹏.学时缩减背景下数学分析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07):319-320.

[2]谢涛.浅析工程地质课程的特点与教学方法[J].高教学刊,2016(14):95-96.

[3]谢辉,石红才.学时压缩背景下矿物岩石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0(06):63-65.

[4]杨文宇,何宇新,钱珊,等.学分学时压缩背景下保证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86):197-198.

[5]孙思敏.网络教学对学习者的监督管理策略分析[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1):65.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工程地质教学改革
矿业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中质量控制因素探析
探讨新时期如何做好工程地质勘察档案管理工作
本溪市思山岭云新铁矿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