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信息化课堂的改革研究

2021-09-10 07:22陈俊杰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信息化

陈俊杰

摘要:高职院校课堂的信息化改革是当前时代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信息化的应用让高职院校的课堂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本文探讨高职院校信息化课堂改革的现状,提出高职院校信息化课堂改革的建议,并以省赛获奖作品《职业妆的打造》为例,具体分析了信息化在高职课堂上各个环节的实际应用,以期推动高职院校课堂信息化改革的步伐,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课堂改革;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3-0128-02

基金项目院全国商科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双元制育人目标下的高职商科教学信息化研究”(项目编号:SKJYKT-2008)

互联网时代,教育的信息化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呈现多元化发展。高职院校的课堂信息化改革顺应时代的要求,满足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推动了教学的全面发展。

一、高职院校课堂信息化的必然趋势和意义

(一)提高高职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化教学将授课内容以更多元化的方式在课堂中展现,包括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1],更符合网络时代学生的学习、思维模式,遵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规律,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

信息化课堂通过多媒体手段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示真实的工作场景,丰富高职课堂的教学内容,让企业、行业一线的专家、学者走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学生在课堂上对接岗位技能要求,更有现实代入感和工作体验感,充分体现了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

(三)共享海量优质资源

课堂的信息化让学生更方便地拥有海量学习资源,包括各个院校对课程内容的解读和点评,以及优秀教师的经验分享。这些资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可以多视角解读课堂内容、完善知识体系。

(四)优化高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信息化的课堂使教学的评价体系更完整、更实时。根据实际课堂内容,教师通过实时评价,能够迅速了解课堂内容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听课效率,及时调整授课方式。

二、高职教育信息化课堂改革的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的课堂信息化水平呈不均衡状态,总体表现为理论水平高与实操水平低的矛盾、社会的高需求和信息化课堂的低配比矛盾、师生的高期待值与低实现度的矛盾。

(一)高职教学信息化的改革理论探讨较多

分析已有文献可知,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改革的论文中,有大量是理论探讨,实际课堂教学成果相对贫乏。进一步将研究理论的成果落地,才能使信息化水平广泛提高。

(二)疫情防控期间网课对高职教育课堂信息化的推动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国高职院校网课的广泛开设及共享,推进了高职教育课堂信息化向更广层面发展,给高职教育信息化课堂的整体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高职课堂信息化改革的技术较单一

信息化课堂的改革中,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成为重要的信息化技术支撑[2];但实际上课的过程中,高职课堂的信息化呈现方式往往停留在教学资料共享、网上布置批改作业上。这种简单地把课堂搬到网络的信息化技术流于表面,难以满足师生需求。

(四)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较低

部分教师对于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抗拒,或个体能力的差距,导致其信息化水平较低,不能实现课堂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只能采取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

三、高职院校课堂信息化改革的建议

针对目前情况,从社会到师生个体,都需要拓展思路、创新课堂实施途径,多角度、多层面地推进高职院校课堂信息化的不断深入。

(一)营造高职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

开展各级各地信息化教学的培训和竞赛,从全社会层面营造高职教育的信息化氛围,引领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体验信息化职业教育,重新搭建课程教学思路,改革课堂教学手段,打造全方位的信息化课堂模式。

(二)提高高职院校信息化投入

从学校层面启动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室的硬件设备、校园无线网络的全覆盖、教学软件的开发、课程平台的搭建等,都需要学校层面引起重视,并进行开发、投入、应用。

(三)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

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培训,提高教师水平。大多数教师对信息化媒介的使用并不熟悉,个别老教师甚至属于信息化“绝缘体”;高职院校应通过各类培训、竞赛,促进高职教师以团队形式,利用课程平台搭建信息化的课程体系,提高高职教师队伍的整体信息化水平。

(四)强化教学信息化监管

信息化的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带来的弊端就是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有所欠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利用信息化的评价体系,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各类监管,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遗漏,确保信息化课堂的教学质量。

四、《职业妆的打造》教学课堂各环节的信息化设计

《职业妆的打造》这个教学课堂的设计获得江苏省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比赛现场教学一等奖。该课堂利用课程平台,采用任务驱动法,创设工作情境,通过视频和动画,帮助学生掌握职业妆的基本流程、要求和产品工具的使用方法,指导学生完成随堂职业妆仿真训练,并总结归纳打造职业妆的技能要点。

(一)课堂各环节的信息化设计

1.课前任务的布置。教师课前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该课堂学习任务书和自学视频资源,结合微信推送的文献资料,要求学生了解任务的背景资料,自主学习职业妆容的打造顺序,为“妆面流程”视频配解说词并提交至课程平台,围绕学习内容,提出问题至课程平台讨论区并讨论。教师在平台梳理学生讨论情况,作为课程教学资料。2.任务成果的交流。教師在课堂上提供完整的职业妆视频,各组学生借助课前“妆面流程”的视频,完成现场妆面解说并相互讨论,检验自主学习成果,结合教师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逐步巩固、完善对职业妆打造顺序和构成的整体认知。3.课堂的拓展。信息化的本质在于信息资源的优化[3]。利用随机提问的多媒体小游戏,结合学生的讨论、辩答,教师总结课前学生讨论情况并加以解答,同时告知学生自主寻找答案的途径,引导学生使用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资源库”,提供专家、行业一线人员的解说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习惯。4.小组的实训。教师利用智能仿真游戏,设置校企合作单位的真实活动场景和岗位形象要求,提供彩妆工具和产品,采用虚拟方案,进行仿真训练;学生借助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平台和学习软件,分组完成虚拟的职业妆打造优化方案,深化对职业妆脸型五官的打造标准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5.课堂的评价。学生观看专家视频解说,自主获得新知识、职业妆面标准,并打分评价各组作业,及时完成课堂作业评价;教师根据评价引导学生改进作业内容、完善打造方案,体现课堂评价的作用。6.作业的布置。教师结合校企合作单位的招工宣传视频,展示企业实际工作场景和岗位形象要求,布置下节课任务:自我打造职业妆(校企合作酒店岗位场景)。7.课后的复习。教师回顾本节课程内容,完成课堂效果反思。学生针对下次课程内容,结合职业妆打造理念,完成真实的企业实习活动职业妆面。学生可以继续使用学习软件复习课堂内容或完善职业妆的打造方案,同时完成下节课的课前任务。

(二)课堂信息化设计的总结和反思

课堂利用信息化平台,结合国家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考核部门经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有针对性地思考问题,体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理念。

1.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教师可借用教学视频和学习软件,参考行业职业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在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使学生学习内容实战性更强,更有针对性。2.优化教学环节。教师可采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借鉴国内外行业教学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案例,基于学生实际情况,模拟实际工作的场景项目,优化教学内容。3.检验教学内容。教师可利用仿真训练的学习软件,用由易到难的三个任务,渐进式提高学习难度,借助教学软件,使学生实际操作形象化、生动化,并形成随堂成果,便于过程考核。

五、结语

当前,信息产业作为新兴的“第四产业”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之一[4]。时代的特征促使高职院校教育的课堂信息化步伐越来越快,也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院校教师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打破传统教学思路,加强信息化技能学习,提高自身信息化水平,不断推动课堂信息化改革的深入,才能更有效地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5]。

参考文献:

[1]徐斯,黄昌伟.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2016(11).

[2]吴学峰. 2.0时代视域下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逻辑与模式选择[J].职教论坛,2020(02):6-11.

[3]朱永海.从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演进透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09(02):16-21+78.

[4]李荫榕.社会信息化的哲学之思[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10):10-30.

[5]谢宾,邓映峰.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14):68-72.

(荐稿人:夏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总督导,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2017年《农业信息化》1—12期总目录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