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心理与隐形思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实效性分析

2021-09-10 07:22叶晓璐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

叶晓璐

摘要:教育部明确提出,全国各大高校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要随着时代的要求不断改革完善。“课程思政”作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方式,各课程都应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文章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的“战疫时期”心理压力自我调适为例,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时效性,并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应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估四方面实现显性心理与隐形思政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3-0130-02

基金项目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科技创新计划项目思政教育专项课题《思政要素融入专业建设的模型研究———〈平“语”近人〉走进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实施全课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一种探索,是我国高等教育构建知识传授和价值养成相统一、知识育人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知识本位和人格本位相统一的现代课程设想[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帮助大学生解决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为教育目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润物细无声地渗透思政教育,有助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

一、文献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高校的教育管理中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两者的有机结合更是新时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发展的新要求[2]。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工作开展上很多方面的互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者在高校的育人工作中都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式、方法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中,将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3]。梁瑛楠从环境、教材、学生、教师四个维度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化的有效评价体系,并提出文化育人及实践育人都要从人文教育的统筹规划以及协同发展角度,开创新的发展途径,将知识层面的教育工作转化为提升精神层面的教育成效[4]。刘桂萍、孙达认为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育心”作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德”作用相结合,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逻辑脉络,有利于实现利德树人[5]。

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理论界针对思政理论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提升思政理论教育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其二,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其三,两者相辅相成,可以实现有益的教育互补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心理育人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教育含义的丰富和发展,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涵的提升和深化。因此,本文选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特殊时期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以《“战疫时期”心理压力自我调适》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实效性探索。

二、战疫时期心理压力自我调适的课程思政模型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教育部、省教育厅抗击疫情的部署指导下,浙江省某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积极响应号召,面向学校学生开通线上疫情心理援助。依据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总体要求,面向全院大一4000多名学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线上教学。同時,面向全院10000多名学生开设《“战疫时期”心理压力自我调适》课程,指导学生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疫情防控,掌握心理高度技巧,促进心理健康,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战疫时期”心理压力自我调适》课程设计分为课前自主学习、课中体验学习、课后个别疏导三部分。课前自主学习依托中国大学MOOC在线学习平台,结合自建与引用国家精品课程部分抗压内容形成异步SPOC,学生课前不仅需要在平台上完成微课自学与知识自测,还要参与讨论区关于是否愿意参与“战疫时期”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与分析战斗在疫情一线的“最美逆行者”心理状态的讨论。课中体验学习依托钉钉直播平台,首先进行应用型测试与解析,试题都是学生线上讨论区高频词结合知识点考查学生知识应用水平,不仅借助对比学生与“最美逆行者”心理压力水平来理解心理压力产生的脑科学原理及自我评估心理压力状态,同时激发学生共克时艰、众志成城的团结意识。其次,运用武汉金银潭医院张定宇院长的采访视频作为任务驱动,共同讨论与分享心理压力调适的方法与缓解他人心理压力的技巧,同时张定宇院长的榜样力量可唤起学生的奉献精神。课后个别疏导针对一些抗压能力较弱,出现明显身心不适的学生用心理咨询技术缓解焦虑,用人文关怀拉近距离,用国家政策提升信心,其课程思政模型见图1。

三、心理健康中的课程思政实效性分析

(一)响应国家政策,呼应学生需求,教学目标体现显性心理与隐形思政

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文章指出,要做好患者康复和隔离群众的心理疏导工作。课程组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针对学生当下压力状况,从接纳-自助-助人三方面切入设计《“战疫时期”心理压力自我调适》特别板块,在认识压力、理解压力调适原理等知识目标与掌握自我压力调节方法、缓解他人压力技巧等技能目标中,渗入了强化疫情防控意识、深化“战疫时期”共克时艰的核心价值观、内化助人自助、守望相助的社会服务理念。

(二)课前课中翻转,互动深化认知,教学方法体现显性心理与隐形思政

课前自主学习,课中讨论反馈,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还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同时,在心理健康课中,案例讨论、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是常用的教学方法。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个原则,与爱国主义一样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主旋律[3]。翻转课堂让学生体验到团队所带来的心理成长,感受到集体的感染力,间接培养了其集体主义的课程观。教学方法体现显性心理与隐形思政。

(三)案例聚焦热点,注重品德内化,教学内容体现显性心理与隐形思政

心理健康课程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将与心理主题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与现象进行分析,学生可以借此驱动深化知识,也可以表达个人见解,例如张定宇院长的采访内容,学生会在讨论的时候带入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点,老师不带批判态度对每个观点进行点评和引导,在大讨论后让学生能够产生对张定宇院長高尚品质的认同感,教学内容体现显性心理与隐形思政。

(四)考核融合素养,实践可评可测,教学评估体现显性心理与隐形思政

课程考核标准结合自学考核与课中考核,其中课前的发帖讨论与课上的打卡任务是主观题,教师评价时都融入了素质目标的考核要求。课中应用型测试是客观题,其中20%的题目都与国家政策与时事热点的心理分析有关,实现可评可测。教学评估体现显性心理与隐形思政(详见表1)。

(五)教学反思

教学结束后,课题组通过问卷网对学生进行教学效果调查。在规定的时间内,5560名学生参与答卷,超过全院学生人数的50%。结果表明,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为85.7%;教学十分满意占比87.2%;3%的学生对教学效果持不确定或不满意的态度,表示网络教学存在不方便之处;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安排恰当,能够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

在心理健康援助座谈中,学生表示通过学习不但了解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许多知识,而且学会了身处疫情如何开解自己,掌握了对待恐惧的态度,学会用平和心态对待疫情,增强了战胜疫情的信心;充分理解了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和政府坚持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各项抗疫举措,感受到疫情中“逆行人”的伟大,懂得了中国力量和每个人应该为社会做的事情。

从课后的教学评价可以看出,教学达到了预期效果,在实现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的同时,促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层面方面有所成长。

参考文献:

[1]江颉,罗显克.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84-87.

[2]王田.论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J].新西部,2019(02):139-140.

[3]刘颖,沈伯雄,等.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通识模式改革与探索[J].大学教育,2020(07):79-81.

[4]梁瑛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化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高校学刊,2020(20):77-79+83.

[5]刘桂萍,孙达.高职心理健康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11):109-110+112.

(荐稿人:尹清杰,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原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