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小萍教授基于治未病理论从肾督亏虚论治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

2021-09-11 18:34杨永生刘琼王红梅丁超华关金花吕杨白菊芳王凤春孙娜娜张乐阎小萍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1年8期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治未病

杨永生 刘琼 王红梅 丁超华 关金花 吕杨 白菊芳 王凤春 孙娜娜 张乐 阎小萍

【摘 要】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一环,其“预治疗”的思想对现今临床诊疗仍具有指导意义。阎小萍教授将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病机概括为肾督亏虚,对治未病理论与强直性脊柱炎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补肾强督法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治法。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肾督亏虚;治未病;治疗经验;阎小萍

阎小萍教授是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首批名老中医焦树德学术经验继承人,第四、五、六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她致力于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50余年,精于风湿病的诊治,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治疗提出了“治未病”“补肾强督”等理论。

AS为主要影响轴向骨骼关节、由免疫介导的炎性关节病,能够致使患者活动能力降低,有导致残疾的可能。疾病后期以强直征(即新骨形成)为主要表现,AS发病年龄一般在20~30岁,并伴有背部疼痛、僵硬[1]。我国AS的患病率约0.3%[2],男性多见。中医学并无AS病名,当代名医焦树德将其归属于“大偻”范畴,并且受到同仁广泛认同。

AS发病原因至今还未明确,西医学认为,遗传背景、免疫反应、微生物感染和内分泌异常等因素可能与AS的发生有关[3]。骶髂关节炎是AS特征性表现,附着点炎是典型病理改变,一旦病情加重,往往造成青年人劳动力丧失,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控制症状、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致残率至关重要。

1 治未病理论从起源到成熟

“治未病”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进一步可分为以下3层含义,即“未病”之前有提前预防的意识,“既病”之后要注意转变,“病后”防止复发,对待疾病切忌“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其主旨皆在“预防”二字,治未病理论的基础框架由此形成。

历代医家在此框架上进行了完善。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记载:“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这是治未病理论在临床上的首次应用。唐·孙思邈提出医者当“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并认为疾病包括“未病、欲病、已病”3个阶段。治未病对于健康人而言,寓意着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患者而言,则是防止疾病发展与转变[4]。

治未病理论发展到明清逐渐成熟。张景岳对治未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说明治未病要着眼于细枝末节,洞察一切微小的改变。叶天士《温热论》记载:“先安未受邪之地。”进一步阐述了在诊疗疾病时要提前采取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并提出“逐邪务早,先证用药,先安防变”的治疗原则。《丹溪心法》提到:“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同样体现了治未病的理念。

2 治未病与AS

阎小萍教授根据AS临床症状并结合焦树德治疗大偻经验率先提出“欲偻”的概念,即要发展成为大偻的疾病阶段,“欲偻”的提出体现了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研究报道显示,AS从出现慢性症状到X线改变大约经过5~10年[5],可见AS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发展期。AS一旦病情加重,往往造成青年人劳动力丧失,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控制症状、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致残率至关重要。西医学证实,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与AS的发病高度相关[6],提示先天禀赋异常与AS的发病直接关联;因此,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对其进行筛查,告知易感人群有针对性地改变生活方式,做到防患于未然,这是治未病在现代医疗技术中的体现。AS处于活跃期时,积极采取治疗可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AS患者病情平稳时,进行一些功能性锻炼以保持关节功能的正常[7]。AS复发率高、治愈难,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西药对肝、肾均有损害。中医药在这方面有独特优势,AS后期多以肝肾、气血亏虚为主,可给予补肝肾、益气血的中药调理,以控制病情反复[8]。总之,治未病理论在AS发病前、发病中、发病后对治疗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3 肾督亏虚与AS

《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出:“肾虚者,其督脉必虚,是以腰痛。”说明督脉的充盈依赖于肾的供养,而督脉在背部与肾相通,提示AS、肾、督脉三者之间存在关联性。AS早期以腰部酸软无力、疼痛为主要表现,随着年龄、病情进展及其他因素,肾气逐渐亏虚,症状加重,脊柱骨化,最终致残。研究发现,随着AS病情进展,疾病越严重患者骨密度越低[9],这个结果契合中医“肾主骨”理论。AS病在骨,肾具有主持骨骼化生骨髓的作用,与督脉关系密切[10]。督脉由会阴而出,沿脊柱上行,掌管全身阳气。若督脉亏虚,则阳气不足,腰失温养、寒湿之邪侵袭,腰脊出现病变[11],即“督之为病,脊强而厥”。因此,提前顾护肾督之虚可起到预防或减缓AS发生、发展的作用,体现了治未病理论中“未病先防”的思想。临床研究发现,应用补肾强督法治疗AS,患者症状(如腰痛、僵硬等)得到了明显的缓解[12]。阎小萍教授根据前人经验并结合临床,创新性地提出了“综合强化序贯法”与“五连环法”,并应用到AS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3]。因此,立足于肾、督之虚治疗AS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4 治未病在AS中的运用

AS病因复杂,容易出现失治、误治的现象;因此,捕捉早期AS之征,及早干预,阻断病情进展极其重要。焦树德认为,AS的病因病机为肾督亏虚、阳气不足致督失充养,加之风寒湿邪入侵而发病;因此,肾虚督寒是AS的根本病机,补肾强督是基本治法[14],也是治未病理论治疗AS具体体现。娄多峰在治疗AS时亦受到治未病理论影响[15]。

阎小萍教授强调在辨治“大偻”时,莫待“疾已成偻”方治之,而是要抓住“疾欲成偻”的时间窗及早治疗。临床要善于捕捉“欲偻”,询问患者有无腰痛、背痛、足跟痛,有无下肢为主的骨关节肿痛,有无颈项、肩关节的疼痛,有无遇寒诸症加重的情况,家族中有无脊柱关节炎病史等。在治疗过程中,补肾强督治疗贯穿疾病始终。临床上,对于青年男性出現3个月以上的腰背部疼痛、僵硬,活动改善、休息无改善,应高度怀疑AS。另外,积极关注肌腱附着点炎、葡萄膜炎、趾炎、银屑病、结肠炎等,及时完善相关检查,尽早明确诊断,早期治疗。根据“既病防变”原则,阎小萍教授指出,若疾已成偻时,要加强“补肾强督、壮骨荣筋、活络利节”治疗,以防止、减缓骨质破坏、关节损伤、功能障碍,改善“偻”的程度。许多研究已证实,补肾强督法可改善AS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升高血清Dickkopf-1水平,可能促进AS患者筋骨恢复正常生长发育[16];补肾强督方在临床应用上已被证实可调节免疫、抗骨质疏松,显著降低AS活动期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的产生,降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8、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 mRNA表达水平,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中Wnt通路,可能具有抑制AS骨化的作用[17-20]。

5 病案举例

患者,女,24岁,2018年1月4日初诊。以交替性臀部疼痛1个月余为主诉。患者2017年12月中旬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臀部疼痛,劳累后加重,随后出现左侧臀部疼痛。当地医院查HLA-B27阳性,抗核抗体谱均阴性,超敏C反应蛋白(hs-CRP)0.234 mg·dL-1,红细胞沉降率(ESR)28 mm·h-1,肝肾功能均无异常,骶髂关节X线提示双侧骶髂关节炎,髋关节MRI示两侧骶髂关节的髂骨面、骶骨面骨质信号异常。诊断为AS,予以药物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病情无明显改善,遂就诊于阎小萍教授门诊。刻诊:患者平素畏寒,怕冷,易汗出,口干、眼干,口腔溃疡,舌淡红略暗,苔白,脉沉滑略弦。查体:脊柱活动度良好,双侧“4”字试验阴性。西医诊断:脊柱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早期)。中医诊断:大偻(肾虚督寒证)。治宜补肾强督,散寒除湿,活血通络。处方:狗脊30 g、川续断25 g、桑寄生25 g、桂枝10 g、赤芍10 g、防风15 g、片姜黄12 g、桑枝25 g、制延胡索25 g、鹿角霜10 g、伸筋草25 g、葛根25 g、青风藤25 g、秦艽25 g、羌活15 g、独活12 g、泽兰25 g、郁金15 g、豨莶草15 g、徐长卿15 g。15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2次温服。并嘱患者进行无负重下的陆上体育锻炼。阎小萍教授考虑患者尚属AS早期,故未予以西药治疗。

2018年1月25日二诊,患者诉近期偶有腹股沟处疼痛,偶有背痛,余无特殊不适,舌淡红略暗,苔白,脉沉略弦滑。中药继上方加量至川续断30 g、桑寄生30 g、桑枝30 g、伸筋草30 g、葛根30 g、秦艽30 g、独活15 g。15剂,煎服方法同前。

2018年2月8日三诊,患者诉右侧腹股沟处已无疼痛,但出现左侧肩胛骨处、后背部疼痛,伴晨僵,余关节无特殊不适,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略暗,苔白,脉沉略弦滑。上方制延胡索加至30 g、片姜黄加至15 g、泽兰加至30 g、赤芍加至12 g、独活减至12 g,去徐长卿,加炒枳壳15 g、生薏苡仁30 g、陈皮15 g。15剂,煎服方法同前。

2018年3月15日四诊,患者诉2周前因所穿鞋底较薄,出现双足跟处疼痛,休息后缓解,右侧髋关节疼痛同前,双侧肩胛骨、后背疼痛亦同前,余无特殊不适,纳差,胃脘部痞满不舒,寐可,二便调,舌淡红略暗,苔白,脉沉略弦滑。上方中独活加至15 g、制延胡索减至25 g、赤芍加至15 g、生薏苡仁加至35 g,去陈皮,加砂仁10 g、熟地黄10 g、肉苁蓉15 g。15剂,煎服方法同前。

2018年4月19日五诊,患者诉双肩关节偶有酸胀,余关节未诉不适,无畏寒、汗出,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略暗,苔白,脉沉略弦滑。上方中川续断减至25 g、泽兰减至25 g、生薏苡仁减至30 g,去砂仁、肉苁蓉,加泽泻15 g、茯苓30 g。患者坚持随诊服药半年后,病情好转,无明显髋关节疼痛,劳累及受凉后偶有腰背部不适,无夜间痛醒,无翻身受限,无明显晨僵,余关节无特殊不适,饮食睡眠良好,二便正常。

2018年7月10日复查ESR 6 mm·h-1,hs-CRP 0.01 mg·L-1,嘱患者按上方继续服用以维持并巩固疗效。

半年后电话回访,患者病情平稳,无髋关节疼痛,无腰背部不适,当地医院复查ESR、hs-CRP均正常,嘱患者慎避风邪,不妄劳作,不适随诊。

按语:本例患者为大偻之肾虚督寒轻证,属于“欲偻未偻”阶段之脊柱关节炎。患者虽病程短,但骶髂关节X线提示双侧骶髂关节炎,骶髂关节MRI提示炎性改变(骨髓水肿为主),临床症状明显,提示病情处于活动期。患者为青年女性,肾虚为本,寒湿易从阳化热,故方中采用狗脊、川续断、桑寄生、鹿角霜等填补肾精之品;桂枝、赤芍调和营卫,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葛根、伸筋草、青风藤、豨莶草、桑枝、秦艽、羌活、独活、徐长卿、防风祛风湿止痛;患者以臀部深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臀部深处为肝、胆经所循之处,故在初诊时,阎小萍教授即用泽兰活血化瘀兼利水消肿,主治关节肢体之肿胀疼痛;在入肝(胆)经之郁金、片姜黄、延胡索诸药引入下,祛除臀深处之疼痛,效佳。三诊时于二诊方基础上加用炒枳壳,合片姜黄达推气散之功,合陈皮顾护脾胃。四诊时患者关节疼痛症状大部分已消,但出现胃脘部痞闷不舒,故加砂仁行气调中,和胃醒脾;“肾为胃之关”,加用熟地黄、肉苁蓉加强补肾之功防胃气上逆。此后再据症状、寒热偏盛等随症加减,治疗后诸症缓解,后期巩固治疗。整个过程以补肾强督为立足点,“治未病”作为指导思想,明辨寒热与虚实,多角度抑制病情进展,扼制未发之症,终未发展为大偻。

参考文献

[1] VORUGANTI A,BOWNESS P.New development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pathogenesis[J].Immunology,2020,161(2):94-102.

[2] 方坚,李志远.“治未病”理论在强直性脊柱炎防治中的运用[J].新中医,2013,45(11):149-150.

[3] ZHU W,HE X,CHENG K,et al.Ankylosing spondylitis:etiology,pathogenesis,and treatments[J].Bone Res,2019,7(3):243-258.

[4] 林凈,张卫.浅谈《内经》的天人合一养生思想[J].国医论坛,2020,35(5):58-60.

[5] 黄烽.强直性脊柱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8-44.

[6] CLARKE J.HLA-B27-related pathway mediates syndesmophyte formation in AS[J].Nat Rev Rheumatol,2020,16(1):3.

[7] 李满意,刘红艳,娄玉钤.娄多峰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总结[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7):52-56.

[8] 曹春辉,吴斌.治未病思想在防治风湿病中的运用与思考[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4):558-560.

[9] BEEK K J,RUSMAN T,VAN-DER-WEIJDEN MAC,et al.Long-term treatment with TNF-alpha inhibitors improves bone mineral density but not vertebral fracture progression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J].J Bone Miner Res,2019,34(6):1041-1048.

[10] 黃永宾,胡培森.中医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J].河南中医,2020,40(3):411-414.

[11] 封歌俊,达徳丽,王海东,等.从肝、肾、督角度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分期治疗思路[J].亚太传统医药,2019,15(4):82-84.

[12] 陶庆文,王建明,徐愿,等.补肾强督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309例的多中心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6):1722-1726.

[13] 阎小萍,陶庆文,孔维萍,等.补肾强督法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和实验系列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3):10-18.

[14] 郭晓东.从补肾祛寒治尪汤看焦树德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思路[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2):47-48.

[15]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治未病”[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4):30-33.

[16] 孔维萍,周童亮,王晓曈,等.补肾强督方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Dickkopf1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4,55(20):1750-1753.

[17] 王昊,阎小萍,孔维萍,等.补肾强督方加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5):738-740.

[18] 张英泽,阎小萍,叶丽亚,等.补肾强督方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MMP-9和TIMP-1的影响[J].中国骨伤,2011,24(5):387-391.

[19] 王建明,马骁,周童亮,等.补肾强督方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IL-18、IFN-γ、IL-4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3):14-16.

[20] 徐愿,孔维萍,陶庆文,等.补肾强督方对强直性脊柱炎膜内成骨Wnt/β-catenin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6,22(6):718-723.

收稿日期:2021-05-08;修回日期:2021-06-20

猜你喜欢
强直性脊柱炎治未病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多序列联合应用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沙利度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分析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强直性脊柱炎X线特点与发病年龄和HLA—B27的关系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古有“治未病”,今有“亚健康”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腰椎骨化程度和后凸程度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关于益赛普联合来氟米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