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痹的证治

2021-09-11 08:00李满意刘红艳陈传榜娄玉钤张国胜刘传慧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1年8期
关键词:气滞通络气化

李满意 刘红艳 陈传榜 娄玉钤 张国胜 刘传慧

【摘 要】 收集研究历代医家论治胞痹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胞痹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方案,辨证分为虚邪瘀3候5型:邪实候(膀胱湿热证、肺热壅盛证),正虚候(脾气不升证、肾阳虚衰证),痰瘀候(气滞血瘀证),临床应用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胞痹;赖特综合征;六腑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证治;规范化;虚邪瘀

胞痹,又稱膀胱痹,多由脏腑失调,外邪侵袭,膀胱气化失司所致;是以小腹胀满,疼痛拒按,小便艰涩不利,鼻流清涕,并伴有肢体关节疼痛不适为主要表现的痹病[1]。胞痹为六腑痹之一[2],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胞痹有着一定的临床意义。但由于对风湿病认识的局限,现在相当一部分中医学者不知痹病中有胞痹。

有关胞痹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论之较详,后世医家大多宗《黄帝内经》之意。宋代《圣济总录》首次将胞痹单独列出进行论治。金·刘完素《黄帝内经素问宣明论方》指出,足太阳膀胱经直行,从巅入循于脑,气下灌于鼻,时出清涕不止与胞痹相关。元·朱震亨《脉因证治》认为,胞痹的病机为“三气客于胞中”所致。元·罗天益《卫生宝鉴》列有胞痹方剂,对后世治疗胞痹选方用药具有指导作用。清·喻昌《医门法律》指出,由虚热蕴结膀胱,肺气不能下行所致的胞痹用肾沥汤治疗,体现了辨证论治思想。费伯雄《医醇賸义》用自制利济汤治疗胞痹。秦之桢《症因脉治》首次明确提出,胞痹即膀胱痹。尤怡《金匮翼》详细分析了胞痹的病机。现代娄玉钤《中国痹病大全》指出,胞痹也称脬痹。历代文献多认为胞痹是膀胱本身的病变,或伴有肢体关节病变。本文所论胞痹除了有膀胱的病变,还伴有肢体关节的病变。

西医学的赖特综合征、淋病性关节炎、膀胱肌麻痹等可出现胞痹表现。

1 病因病机

胞痹多由感受寒湿热等邪,或脏腑失调,导致膀胱气化功能失司,肢体关节痹阻所致。

1.1 感受外邪 感受风寒湿等邪,邪斥不散,阴寒凝结,气化不利,或邪传膀胱,而为胞痹;或过食辛辣厚味,酿湿生热,湿热不解,下注膀胱,气化不利而为胞痹;或热邪壅肺,不能肃降,津液失布,水道不利;或肺热过盛,下移膀胱,热气痹阻而成胞痹。如《圣济总录》曰:“今风寒湿邪气,客于胞中,则气闭不能化出,故胞满而水道不通。”清·姚止奄《素问经注节解》曰:“若阴寒凝结,亦令胞痹。”吴谦《医宗金鉴》曰:“是邪内传于膀胱,则为胞痹也。”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曰:“若阴寒凝结,亦令胞痹。”

1.2 脏腑亏虚 劳倦伤脾,脾虚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小便不利,而成胞痹;或肾阳亏虚,命门火衰,气不化水,而致胞痹;或因下焦积热,日久不愈,耗损津液,以致肾阴亏耗,水府乏源,而致胞痹。如《症因脉治》曰:“胞痹之因,……若上伤肺气,清化之令不及州都,下伤肾气,开阖之关不利,而胞痹之症作矣。”清·尤怡《金匮翼》曰:“胞痹为肾虚,热壅膀胱。”

1.3 气滞痰瘀 肝郁气滞,疏滞不及,三焦气化失司,而致胞痹;或痰浊瘀血痹阻,三焦气化不利,水道不通,而致胞痹。如元·朱震亨《脉因证治》曰:“三气客于胞中,……胞满而水道不通,随经出鼻窍。”《金匮翼》曰:“膀胱藏津液而禀气化,邪气痹之,水气不行,……积而成实。”林珮琴《类证治裁》曰:“膏粱积热于上,……结于胞中故痹也。”

综上所述,胞痹多为感受外邪、脏腑亏虚和气滞痰瘀等因素所致,概括起来即“虚、邪、瘀”[4]三类。其主要病机为膀胱气化失司。胞痹的病位主要在膀胱,涉及肢体关节,与肾、肺、脾、肝、三焦等脏腑关系密切。上焦之气不化,当责之于肺;中焦之气不化,当责之于脾;下焦之气不化,当责之于肾。病有虚实,实多为湿热、气滞、痰瘀等,虚多为肾脾等脏腑虚弱。

2 诊断要点

小腹胀满,疼痛拒按,小便艰涩不利,鼻流清涕;伴有肢体关节、筋骨肌肉疼痛、麻木、困重、酸胀等,以下肢非对称性关节炎为特征。

3 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主要辨虚实:胞痹有虚实的不同。因湿热蕴结,浊瘀阻滞,肝郁气滞,肺热气壅所致者,多属实证;因脾气不升,肾阳亏虚,命门火衰,气化不及州都所致者,多属虚证。即使同一中焦病变,也有虚实之异。中焦湿热不解,下注膀胱,气化不利者属实证;而中气不足,脾气不升,浊阴不降导致胞痹者属虚证。若起病较急,病程较短,体质较好,苔黄腻或薄黄,脉弦涩或数,属于实证;若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体质较差,神疲乏力,舌质淡,脉沉细弱,属于虚证。“腑以通为用”,因此,胞痹治疗原则为调脏腑、助气化,以通为主。实证治宜清热利湿、清泄肺热、疏肝理气而通水道;虚证治宜健脾益气、温补肾阳而助气化。此外,可应用开提肺气的治法,开上以通下。本病按“虚邪瘀”辨证可分为3候5型。

3.1 邪实候

3.1.1 膀胱湿热证 小便点滴而下,色黄,肢体疼痛不适;小腹胀满,口苦口黏,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舌红,苔薄黄,脉细数。以小便点滴而下,色黄,肢体疼痛不适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湿热壅积于膀胱,故小便色黄点滴而下;湿热互结,膀胱气化不利,故小腹胀满;湿热内盛,故口苦口黏;湿热阻络,故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舌红,苔薄黄,脉细数均为膀胱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通调水道。

方药: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宣痹汤(《温病条辨》)加减。方中木通、车前子、萹蓄、瞿麦通利小便;防己、滑石、栀子、赤小豆清热利湿,通络止痛;薏苡仁、蚕砂祛除水湿,宣痹通络;连翘增强清热利湿之效。诸药共用,具有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功。

若胞痹溺涩不通,蕴积为热,小腹急痛,宜肾沥汤(《张氏医通》)。

3.1.2 肺热壅盛证 小便不畅,咳嗽,肢体关节热痛;咽干,烦渴欲饮,关节屈伸不利;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以小便不畅,咳嗽,肢体关节热痛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肺热壅盛,失于肃降,不能通调水道,故小便不畅;肺热上壅,气逆不降,故见咳嗽;热邪痹阻经络,故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肺热津伤,故咽干,烦渴欲饮;舌红,苔薄黄,脉滑数均为肺热壅盛之象。

治法:清泄肺热,通络利尿。

方药:清肺饮(《证治汇补》)加减。方中黄芩、桑白皮清泄肺热;车前子、木通、栀子、茯苓清热利小便;忍冬藤清热通络。全方共奏清泄肺热、通络利尿之功。

3.2 正虚候

3.2.1 脾气不升证 时欲小便而不得出,小腹坠胀,肌肉痿软无力;气短,语声低微,神疲乏力,纳差;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以时欲小便而不得出,小腹坠胀,肌肉痿软无力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清气不升则浊阴不降,故时欲小便而不得出;中气不足,故气短,神疲乏力,语声低微;中气升提无力,故小腹坠胀;运化无力,故纳差;脾主肌肉,运化失司,肌肉失养,故肌肉痿软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为脾气不升之象。

治法:健脾益气,化气利尿。

方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方中人参、黄芪益气;白术健脾运湿;桂枝通阳,助膀胱气化;升麻、柴胡升清降浊;茯苓、猪苓、泽泻健脾利尿。诸药配合,共奏健脾益气、化气利尿之功。

3.2.2 肾阳虚衰证 小便不利,排出无力,腰酸肢冷;小腹冷痛,得热痛减,遗尿,并伴有肢体关节冷痛,屈伸不利;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以小便不利,排出无力,腰酸肢冷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肾中阳气不足,气化不及州都,故见小便不利,排出无力,遗尿;肾阳久虚,阴寒内盛,故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元阳虚衰,失其温阳,故见腰酸肢冷,肢体关节冷痛,屈伸不利;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为肾阳虚衰之象。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利水。

方药:巴戟丸(《张氏医通》)加减。方中桂枝、附子通阳化气利尿;巴戟天、肉苁蓉、鹿茸温补肾阳,以鼓动肾气;车前子利尿。全方共奏温补肾阳、化气利水之功。

若老人精血亏虚,病及督脉,而见形神委顿,腰脊酸痛,宜香茸丸(《证治准绳》)。若小便不畅,小腹疼痛,按之痛剧,鼻流清涕,宜茯苓丸(《张氏医通》)加减治疗。本方虽然以茯苓通利为名,但是全赖牛膝、地黄、山药调补津液为主;肉桂、附子味辛走散,以行牛膝、地黄之滞;紫菀上滋化源,下利膀胱;细辛开发上窍,专为上为清涕而设。九味相配,相辅相成。

3.3 痰瘀候 气滞血瘀证:小便艰涩不畅,胁腹胀满,肢体关节胀痛或刺痛;多烦善怒,善太息,病情随情志变化而变,皮色黯;舌质黯红,苔薄黄;脉弦或涩。以小便艰涩不畅,胁腹胀满,肢体关节胀痛或刺痛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七情内伤,肝郁气滞,失其疏泄,水液输布失司,故小便艰涩不畅,多烦善怒,善太息,病情随情志变化而变;气机郁滞,气机不利,瘀血阻络,故见胁腹胀满,肢体关节胀痛或刺痛,皮色黯;舌黯红,苔黄,脉弦或涩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治法:理气化瘀,通絡利尿。

方药:沉香散(《金匮翼》)合三灵汤(《医醇賸义》)加减。方中沉香、陈皮疏调肝气;柴胡、青皮疏肝解郁;当归、王不留行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滑石、石韦通利水道;白芍养血柔肝;丹参活血通络。全方共奏理气化瘀、通络利尿之功。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25岁,2018年11月4日初诊。以尿急伴膝关节肿痛半个月为主诉。患者半个月前因不洁性交出现尿急、尿痛及尿不尽表现,并渐出现双眼发红,有烧灼感,分泌物增多,双膝及右踝关节肿痛不适。现症见:双膝及右踝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右手小指弥漫性肿胀,呈“腊肠样”,低热,口苦口黏,少腹满痛,尿急、尿痛,眼红,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西医诊断:赖特综合征。中医诊断:胞痹,证属膀胱湿热。治宜清热利湿,通调水道。处方:薏苡仁30 g、蚕砂15 g、防己20 g、木瓜30 g、川牛膝30 g、苍术15 g、连翘12 g、木通12 g、车前子15 g、萹蓄12 g、瞿麦12 g、滑石15 g、栀子12 g、赤小豆30 g。30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中成药着痹畅、热痹清、瘀痹平每次3~8片,每日3次,口服。

2018年12月5日二诊,患者关节肿胀明显减轻,小便正常。上方去萹蓄、瞿麦、车前子,加五加皮15 g、地枫皮15 g、络石藤20 g。10剂,煎服方法同前。中成药继服。

2018年12月16日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中药停服,中成药继服3个月,巩固疗效。

2019年2月回访,症状消失后无反复,自行停药。

按语:本案西医诊断为赖特综合征;中医诊断为胞痹,邪实候膀胱湿热证。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方中车前子、萹蓄、瞿麦、木通、赤小豆利膀胱湿热、通利水道;防己、滑石、连翘、栀子清热利湿,通络止痛;薏苡仁、蚕砂、防己、木瓜、川牛膝、白术清热通络,宣痹止痛;薏苡仁、白术、木瓜又可健脾扶正,川牛膝又可逐瘀通络。综上所述,本方以清热利湿为主祛湿热之邪(邪),兼顾脾虚(虚),同时兼祛瘀血(瘀)。诸药共用,具有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功。根据虚邪瘀病因病机制定本方,方药对证,故临床收到佳效。

5 胞痹的预防与护理

注意个人卫生,避风寒湿,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饮食清淡,禁食辛辣,勿劳累。保持心情舒畅,忌忧思恼怒。急性期应注意休息[5]。

6 结 语

胞痹是按六腑组织分类的痹病,为六腑痹之一。胞痹病因多为感受外邪、脏腑亏虚和气滞痰瘀等,概括起来即“虚、邪、瘀”三类。其基本病机为膀胱气化失司。病位主要在膀胱,涉及肢体关节,与肾、肺、脾、三焦等脏腑关系密切。病性有虚实之分,实多为湿热、气滞、痰瘀等,虚多为肾、脾等脏腑亏虚。本病治疗以“虚邪瘀”为纲进行辨证,以调脏腑、助气化为治疗原则。具体方法因病证的虚邪瘀而异。正虚候当以扶正为主,治宜健脾益气、温补肾阳而助气化;邪实候祛邪为主,治宜清热利湿、清泄肺热而通水道;痰瘀候通络为主,治宜理气化瘀、祛瘀通络;其目的均在于通。病情单纯,病位局限者易治;病情复杂,由全身疾病导致者难治。因此,应当早期及时积极治疗,以防病邪深入。准确辨证,对症用药,尽快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满意,娄玉钤,刘红艳.胞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8):54-59.

[2] 李满意,娄玉钤.六腑痹源流考[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6):48-52.

[3]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4]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5]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1-155.

收稿日期:2021-04-22;修回日期:2021-05-26

猜你喜欢
气滞通络气化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滋阴养血通络贴对痛风肾蛋白尿影响的临床观察
自拟方结肠灵汤治疗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煤部分气化与半焦燃烧集成特性研究
包含常规煤和高灰煤的工业煤的气化技术
混煤焦CO2气化特性判定方法的研究
从滞论治慢传输型便秘
通络熄风汤治疗面肌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