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理论诊治膝骨关节炎的临证思路探讨

2021-09-11 08:00杨威韩清民易志勇黄旭东霍少川苏安平郭斯印罗仲流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1年8期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

杨威 韩清民 易志勇 黄旭东 霍少川 苏安平 郭斯印 罗仲流

【摘 要】 基于临床经验从经筋理论的概念及其对膝骨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经筋辨证诊断和治疗4个方面探讨经筋理论诊治膝骨关节炎的临证思路,尤其注重经筋辨证规律:辨筋病或脉病、辨位辨病和辨六经筋,经筋理论长于外治,兼顾内治,强调分经、分部论治。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经筋理论;经筋辨证;临证思路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又名“骨痹”“膝痹”“鹤膝风”等,是一组以软骨退变、滑膜及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为病理特征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膝痛和活动受限,中老年人患病率极高,病因病机不明,尚无良好的干预措施,而以经筋理论为指导治疗KOA疗效显著[1-3]。现从理论方面探讨经筋理论诊治KOA的临证思路。

1 经筋理论的概念

经筋理论为经筋辨证、经筋疗法提供理论依据,是经络系统的重要分支,共包括与十二经脉伴行的十二经筋[4]。经筋最早见于《灵枢·经筋》,其详细记录了十二经筋的起止分布、生理功能、病候特征和诊疗原则,此后《类经·经络类》论曰:“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关节,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面,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即概述十二经筋循行分布,联缀全身骨骼和肌肉。关于经筋的本质历来都是学者争论的焦点,主要分为筋肉系统和神经肌肉多组织学说[5]。对应于经筋理论的理解有两种主流认识。薛立功[6]认为,经筋理论是以十二条运行力线为纲,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和病理规律的概括和总结,说明机体的部分组织构成,揭示骨骼肌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功能,是人体关节内外生物力学传导模式的统一。韩清民等[7]以《黄帝内经》经筋篇为依据,结合西医学研究及30年经筋辨证临床实践,从整体出发,认为经筋理论是将人体神经、肌肉以四肢远端为根,按部归经,首尾相接从而形成以十二经筋为主干的理论体系,其最主要的临床意义是对人体运动力线的高度概括。令人兴奋的是,近年来,THOMAS[8]提出的肌筋膜系统与中医学经筋理论在解剖、生物力学和功能上惊人的相似,被神经肌肉多组织学说吸纳以更好地解释经筋理论。

2 经筋理论对KOA病因病机的认识

《灵枢·经筋》记载足部六经筋皆结聚于膝,KOA浅表病灶点在足部六经筋都能找到责任经筋,且足六筋病受累于膝部的症状与KOA症状相似,根据“皮-肉-筋-骨”的传变规律,说明足部六经筋痹是KOA的早中期阶段[9-10]。如《素问·长刺节论篇》所云:“病在筋,筋挛節痛,不可以行,名为痹痛。”即筋痹表现为关节屈伸不利。引起筋痹的原因很常见,“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即长期的慢性劳损,不正确的作息姿势或体位是五体痹痛发生的重要内因[11]。若发生在膝部就是膝痹,五劳和不当的活动或姿势使膝关节周围经脉气血受阻,不通则痛;经筋失于气血濡养,不荣则痛。膝部经筋痹日久累及骨,为骨痹,是KOA晚期的主要病理表现,同时兼有经筋痹,两者相互作用,促进疾病进展,说明经筋痹贯穿KOA病程始终,是早中期和疾病进展的主要矛盾。

另外,虽然长期以来奉行“经筋不运行气血论”学说,但《类经·营卫三焦》指出:“虽卫主气而在外,然亦何尝无血。”现代局部解剖学和组织学认为,肌肉等组织是由毛细血管给养的。林星星等[12]从整体观重新认识经筋理论,认为经筋既可运行卫气又如经脉一样可以输布营血,并指出分肉之间可运行营血。经筋禀受卫气,始于足太阳,经筋为病与卫气输布异常有关,如《素问·痹论篇》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即顺应卫气运行,不与邪气相合就不会有痹痛。刘农虞[13]认为,筋脉如同卫营,经筋输布卫气,卫气濡养经筋,卫气不足,腠理空虚,风寒湿邪气入侵,故为经筋痹。KOA病理表现主要为膝周肌筋的“横络”“聚结”和“筋挛”等,正如《灵枢·刺节真邪》曰:“一经上实而下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令之不通。”

西医学研究证明,KOA快速增长的最主要诱因是老龄和超重,尤其是体质量增加,导致膝关节应力负荷剧增。多数研究表明,KOA患者骨赘增生部位都在关节应力集中处,同时也是筋骨交界处。韩清民等[14]认为,当以动态视角观察KOA病理变化过程,人体经筋以运动力线为基础,筋的形态或功能改变,失去“束骨而利关节”的作用,导致施加于膝关节的应力异常而致筋痹痛,日久为骨痹,即KOA的病理变化为筋痹-骨痹的转变。另外,若不及时纠正经筋病灶点,根据其运动力学特点,可能形成由“点-线-面-体”的传变过程。西医学对KOA病理机制研究越来越重视滑膜炎在早期KO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而关节周围滑膜也属中医学“筋”的范畴。

3 KOA的经筋辨证

KOA属于经筋病之一,尽管《灵枢·经筋》详细记载了经筋病的诊疗法则,但随着疾病谱的复杂化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面对KOA患者当从诊疗思维上调整,以适应“快、准、好”的需求。

3.1 辨筋病与脉病 辨筋病或脉病是为辨性。“筋”指十二经脉系统,具体膝部,指足六经筋。“脉病”[15]是以正气不足,六淫杂至,侵袭血脉致血液凝涩、脉道闭阻引起的肢体疼痛、脉搏微弱或无脉等为主要特征的病证,病位主要在血脉。膝痛患者多为中老年,基础疾病较多,膝周不仅有丰富的“筋”还有“脉”,经脉受营血滋养,营血循行受阻则脉病,脉病分虚实,痰饮邪气痹阻经脉为实,营血不足为虚[13]。西医学需先排除静脉曲张、雷诺病、深静脉血栓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周围血管病变[15]。再考虑筋病,其以《灵枢·经筋》中“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放,阴萎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俛不伸”为纲,即经筋病,寒热阴阳不同,症状不同;必要时反过来再排除功能性脉病,以辨别脉病、筋病或筋脉同病。

3.2 辨位辨病 临床上膝痛患者不仅有膝骨关节退行性改变,常伴有膝周软组织病变。KOA以膝周痹痛和屈伸不利为主,而中医学常以症状和部位命名疾病,膝痹不仅包括KOA,还包括膝周软组织疾病,按照西医学局部解剖学和组织病理学可分为很多疾病,且大都为筋痹,尽管中医治疗方法类似,但预后差别很大。膝痹痛按照部位可分为前、后、内和外侧间室疼痛,前方膝痹需考虑髌周软组织疾病,如滑囊、髌腱和髌下脂肪垫等炎症;侧方需考虑鹅足滑囊、内收肌肌腱、半月板、侧副韧带、髂胫束或软骨下骨等炎症或损伤;后方主要是腓肠肌内外侧头肌腱附着点炎症和腘窝囊肿。全膝痹痛与软骨、滑膜的炎症或病损有关,而半月板、软骨和滑膜的病损相对较难诊治,预后较差。

3.3 辨六经筋 膝周循行的经筋为足部三阴三阳筋,考虑到足部三阴筋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特性,多数学者将其合并为一条,临床上六经筋辨证实际为4条经筋[9],根据《灵枢·经筋》记载膝部分布特点:足阳明经筋结于膝前侧,足少阳经筋结于膝外侧,足太阳经筋结于腘窝,足三阴经筋结于膝内侧。足六经筋于膝周对应有特定的结筋病灶点,《灵枢·卫气失常》也指出:“筋病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即筋病症结在于局部痛处。临证时主要根据问诊和局部触诊确定病灶,重点在于触诊,《灵枢·卫气》和《灵枢·背俞》分别提及“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应在中而解”的触诊心法。根据收集到的结筋病灶点,辨别是哪条经筋病变,同时注意兼顾经筋的兼症和传变。黄旭东等[10,16]认为,足太阳经筋病相当于早中期KOA,容易兼有或传变为足阳明经筋病,相当于中晚期KOA。

4 經筋理论指导KOA的治疗

经筋理论治疗KOA最大的特色在于外治,同时兼顾内治,常用的外治法有针灸、针刀、手法、贴敷和超声离子中药导入等。所有治法均以经筋理论为指导,《病机沙篆》曰:“经筋所过,皆能为病,治之者须审系何经,方得应手取效。”即“分经论治”为外治法之纲[17]。

4.1 分经主治、分部主治 《黄帝内经》关于经筋病的治疗,强调局部处理;但一味关注局部,没有整体观念,很难做到心中有数。韩清民注重足六筋辨证和筋脉同源,根据病变经筋和局部病灶施治。依据相关文献和本团队临床经验,总结了一套膝周选穴规律,定次原则:①阿是穴,以知为数,以痛为腧;②阳经的合穴及下合穴,如委中、委阳、阳陵泉、足三里;③阴经的合穴,如阴陵泉、曲泉、阴谷;④痛点所在经筋选穴;⑤经外奇穴,如内外膝眼。选穴后采用多种外治法综合治疗,膝乃筋之府,KOA重点在于膝周结筋病灶点,《灵枢·天年》和《灵枢·刺节真邪》均提出“坚紧者,破散之,气下乃止”的“解结”大法。韩清民善用“经筋”针刀作用于结筋处,由浅入深采用横向或纵向刀法解结,而后对未行针刀部位采用开穴通经,用手法疏通受累的经筋,使卫气畅通。

4.2 经筋内治 KOA多是正虚邪实,单纯外治重在治标,不能治其本,正如《正体类要》所云:“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岂可纯任手法而不求于脉理,审其虚实,以施补泻。”KOA病在筋骨,根在气血,责之脏在肝肾,如《张氏医通》所云:“膝为筋之府……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诸病源候论》曰:“肝主筋而藏血,肾主骨而生髓,虚劳损血耗髓,故伤筋骨也。”临证时,韩清民等[18-19]善用肝脾肾理论柔肝健脾补肾辅以祛邪,气血生则筋骨强,正合《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5 病案举例

患者,女,65岁,2019年11月26日就诊。以左膝间断疼痛伴活动受限8年,加重2个月为主诉。患者8年前劳累后出现左膝关节疼痛,不影响日常生活,未引起重视。而后反复发作,自行外用膏药后症状缓解。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症状加重,尤以上下楼梯明显受限,于附近多家医院诊治,考虑KOA,给予口服活血化瘀中成药、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碳酸钙和塞来昔布胶囊,外用止痛贴膏,症状有所缓解;但胃部不适,停药后疼痛明显,特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诊治。症见:左膝部轻微肿胀,局部皮肤无明显红肿,周围少许色素沉着;左膝局部皮温略高,关节屈伸活动可触及磨砂感,左侧浮髌试验(-),磨髌试验(+),左膝内侧间隙及鹅足周围压痛(+),左侧Gerdy结节处压痛(+),鹅足及Gerdy结节周围可触及“黄豆”大小的条索状结节;左膝关节伸直-10°,屈曲80°,被动伸直-5°,被动屈曲90°,因疼痛无法配合研磨试验和麦氏征等;左侧股四头肌髌骨上缘较右侧周径细约3.0 cm,尤以内收肌和股直肌变细为主。舌暗,苔薄白,脉沉细。患膝怕冷,精神、睡眠、饮食及二便尚可。辅助检查:DR示左侧膝关节未见明显异常;MRI示左膝关节腔少量积液,左侧胫骨平台内侧骨髓水肿,左膝关节半月板退行性改变。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红细胞沉降率轻微增高,类风湿因子、抗链球菌溶血素“O”、C反应蛋白阴性。西医诊断:左膝骨关节炎(K-L分级Ⅱ级)。中医诊断:膝痹,左侧足太阴、足阳明膝部经筋痹证(肝肾亏虚,痰瘀内阻)。治疗:记号笔标记结筋病灶点,常规消毒,局部浸润麻醉,用小针刀(江苏华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0.8 mm×50 mm,苏械注准20172270978)垂直刺入皮肤,抵达浅筋膜至结节表层时,先水平行针,广泛松解表层粘连组织,再深刺入结节对侧直达骨膜,纵行切割数次,适当被动屈伸膝关节,同时调整针刀方向顺应肌腱走形,来回3次,出针后按压止血。当即可自行下蹲,疼痛明显减轻。嘱患者回家休息,适度功能锻炼,1周后复诊,膝痛基本消失,下蹲时有所不适。

6 结 语

源于《黄帝内经》发展而来的经筋理论,是经络系统的两大分支之一,长期以来被视为经脉系统的附属结构,被人忽视;小针刀问世以来,临床通过对经筋病灶点“解结”治疗慢性劳损病痛疗效显著[6],经筋逐渐被人关注,进而形成理论体系。关于经筋本质说法不一,多数学者认为是包含筋膜、肌肉的多组织结构[5]。韩清民等[7]认为,经筋理论是将人体的周围神经、肌肉以四肢远端为根,按部归经,首尾相接从而形成以十二经筋为主干的理论体系,其最主要的临床意义在于对人体运动力线的高度概括,指导与活动相关的筋骨疾病的诊治。

KOA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膝部经筋痹贯穿KOA病程始终,是其早中期和疾病进展的主要原因,且在经筋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临床疗效显著。经筋理论长于外治,肝肾脾辨证结合经筋理论用于内治,局部治疗原则:以痛为腧,在筋守筋。韩清民认为,临证膝痛患者,当先辨明脉病或筋病,即先明确病性,而后结合西医学辨位辨病;再次采用六经筋辨证,辨明受累经筋,进而分经筋、分部论治;还需注意膝周经脉合穴,该处往往是膝部隐性痛点或病灶相互传变的关键点。如此治疗方能适应发展的快节奏,满足患者“效、捷”的期盼。而经筋理论的长足发展必将依赖西医学,普遍认为经筋与肌筋膜链在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生物力学特性及病理特点极为相似,有望成为中西医贯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侯春福,韦嵩,李慧,等.经筋理论指导下燔针射频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9,39(1):37-41.

[2] 元永金,赵耀东,张国晓,等.基于经筋理论探讨毫针刺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3):979-982.

[3] 陈能,陈国材,许学猛,等.经筋理论指导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的系统评价[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2):36-41,43.

[4] 杨威,郭斯印,易志勇,等.基于《灵枢·经筋》论经筋[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1,10(3):50-55.

[5] 刘路遥,马惠芳.经筋“实质”研究回顾[C]//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2011:7.

[6] 薛立功.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7-8.

[7] 韩清民,张罡瑜,郭斯印,等.膝骨关节炎经筋辨证研究进展[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6(3):447-452.

[8] THOMAS W MYERS.解剖列车:徒手与动作治疗的肌筋膜经线[M].3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5:26-67.

[9] 陈宇.膝骨关节炎经筋辨证规律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10] 黄旭东,韩清民.基于经筋辨证对膝骨关节炎发病中膝后侧牵拉痛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6,48(8):135-137.

[11] 薛立功.經筋理论的探讨与发挥[J].中国针灸,1997,17(11):698-699.

[12] 林星星,董宝强.论经筋理论的整体观[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10):808-812.

[13] 刘农虞.经筋与卫气[J].中国针灸,2015,35(2):185-188.

[14] 韩清民,王跃辉,黄旭东,等.膝骨关节炎从筋论治思路探讨[J].新中医,2009,41(1):5-6.

[15] 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05-308.

[16] 黄旭东,韩清民.经筋辨证外治法治疗足太阳经筋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对照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6,36(10):1024-1026.

[17] 叶倩云,朱晓峰,韩莉,等.基于经筋理论浅析退行性骨关节病[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议论文集,2019:200-203.

[18] 韩清民,黄旭东,王跃辉.从肾肝脾相关理论论治膝骨关节炎探讨[J].四川中医,2010,28(5):35-36.

[19] 韩清民,黄旭东,王跃辉.运用肝脾相关理论治疗膝骨关节炎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8):2019.

收稿日期:2021-05-19;修回日期:2021-06-28

猜你喜欢
膝骨关节炎
活血通络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概况
膝骨关节炎局部辨证体系的初步研究
康复护理干预在膝骨关节炎患者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期间的应用
臭氧水灌洗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
手法结合红外线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
两种药物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及对心血管影响探讨
独活寄生汤联合乌麻膏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序贯法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
盐酸青藤碱注射液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急性疼痛的效果分析
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对膝骨关节炎患者62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