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银行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的实践研究

2021-09-11 07:59胡克静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33期
关键词:学分银行教育管理实践研究

胡克静

摘要:自我国职业教育“学分银行”试点建设以来,国家积极倡导“学分银行”的实践探索,地方高职院校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在高职教育中实施学分制是大势所趋,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学分银行”制度的实施对职业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教育理念,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基于此,本文通过深入探究学分银行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的实践策略,以期提升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质量,为促进学生个人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有效养成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学分银行;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实践研究

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内容,我国高职院校要深入贯彻落实“终身教育”的相关理念,推动“学分银行”制度的落地发展,实施“1+X”证书制度,逐步制定学分转换标准,重点加强“个人学分银行”体系的构建,有序开展不同不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学力证书的认定,拓宽择业渠道。2012年7月,中国第一家“学分银行”在上海成立。随后,其他省(市)相继成立了“学分银行”。

一、国内外“学分银行”发展现状

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者大会召开,会议指出要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深化人才改革和培养模式,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国家资格体系框架,推进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打造终身教育立交桥。目前,“学分银行”已在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安徽、四川、福建、云南等地得到实践和探索。

20世纪中叶以来,发达国家(地区)形成了自己的“学分银行”运作模式。比较成功和有影响力的案例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的学分转移制度、欧盟的“学分转移和积累制度”、英国的“教育资格和学分框架制度”等,可见国内外对“学分银行”的研究有其自身的特点。“学分银行”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终身学习、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各国的应用中,“学分银行”表现出实践过程的复杂性、功利主义导致的实践效果偏差和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我国“学分银行”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学分银行”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学分银行”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实施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数据检索等方法,对我校及相邻同类型学院等单位进行了调查。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了定量分析,增强了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可行性。从总体上看,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在实施“学分银行”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高职院校的实施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选修课的自由度、课程与“学分银行”的转换率、教材选择的难度、班主任和辅导员的指导、学校政策的支持、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以及学生满意度。问卷的五个层次非常一致、一致、一般、不一致、非常不一致,根据笔者的调查,在高职院校实施“学分银行”的过程中,选修课比例小,对年级和专业有一定的限制,自由度低,跨专业、跨学校选课限制过多;由于课程建设规划的目标和标准与“学分库”缺乏衔接,学校选修课转化率低;教材资源开发建设滞后,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学校没有政策偏好,班主任和辅导员对“学分银行”的理解和动机不足,导致对学生指导不足,学生满意度低;学校之间资源不共享,机制和制度不完善。

筆者调查发现,我国高职院校“学分银行”的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推动学分银行实施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普遍性问题:

(一)许多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对这一概念认识模糊,不了解其实质。在试点过程中,一些教师和学生对这一制度产生了抵触情绪。

(二)一些学校只开设了一些选修课,在教学体系上没有真正与“学分银行”对接。从教学管理的内容上,完善“学分银行”的招生机制、转换制度、选课制度和学分制。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高校并没有从“学分银行”这几个方面着手重塑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学风。

(三)在终身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在“学分银行”“1+X”试点证书等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培养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行业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尚不明确。

(四)在教育管理层面,缺乏宏观指导和学分认定与转换标准。虽然《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及相关实施方案等文件相继出台,但许多高职院校的管理和实施措施不到位,未能充分发挥改革的决心和潜力。尽管一些高校出台了相关指导文件,但数量相对较少,内容流于形式,没有因地制宜,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缺乏实质性突破。

三、“学分银行”制度下教育管理工作路径

高职院校是实行“学分银行”制度的主体,学生教育管理是该系统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分银行”的实施,拓宽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一)做好工作宣传,强化师生认知

“学分银行”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新理念。一些学生和家长对该制度了解不够,甚至与“学分银行”制度的实施发生冲突。在实施“学分银行”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不断加强宣传,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把握专业发展方向,掌握专业的基本技能,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坚实基础。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充分调动学校“双师型”教师和企业技术工人,从不同角度分析行业发展,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理解“学分银行”体系的内涵和要求,加深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理解,加深对“学分银行”政策的理解,形成终身教育理念,形成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二)做好教风建设,推动学风发展

实施“学分银行”制度要求学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新时期需要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应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终身教育环境。良好的校风对“学分银行”制度的实施和教育管理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同时,还将调动师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教风建设带动学风建设,从而促进校风建设工作质量提升。高职院校要以实施“学分银行”制度为契机,促进职业教育的转型和发展,从转变管理观念、转变观念、转变观念等方面深入开展校风、学风、教风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师资队伍建设。

(三)落实终身教育,加强系统建设

将终身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和教学方法,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推进“学分银行”制度的实施。课堂教学坚持多样性和开放性。将学生的专业基础培训、职业技能、文化、实践等活动与“学分银行”体系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参与“学分银行”项目建设,提高职业技能和终身学习能力。

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优势,开展“学分银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推动产教融合,建设高水平教育基地。借助专业群建设路径和体系,以核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结合多个知识技能领域中相近、内部联系紧密的专业,扩大学校“学分银行”相关领域认证范围,鼓励创新交流,建设一批高水平产学研一体化基地,作为“学分银行”体系运行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更好地促进政府、学校、银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加快人才培养新体系建设,推动高职院校成为终身教育基地。

(四)明确建设标准,形成科学体系

“学分银行”的建设应全面、统一、适用,“学分银行”的认定标准应具有权威性,以指导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相应的实施标准,推动高职院校在师资团队、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工作上的改革。高职院校首先要深化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工作,立足于“学分银行”建设的实际需求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质量评价体系,做好量化工作。从以往以班级管理为基础,与院系或专业管理相结合的量化管理,转变为基于单个学生的变量管理,这是对高职管理能力的严峻考验。因此,高职院校在建设“学分银行”的过程中,必须转变管理观念,明确管理目标,重构管理体制。

四、结语

“学分银行”作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教学管理体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起点。高职院校应转变管理模式,通过联合合作,将“学分银行”融入综合教育体系,从而构建全国终身教育体系,形成“人人可学”的学习型校园环境,推动学生就业、择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学分银行实践学分转换机制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2):19-21.

[2]柴葳,焦以璇,于珍.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J].中小学电教:教师版,2020(S01):45.

猜你喜欢
学分银行教育管理实践研究
双证制嵌入学分银行社会服务体系策略研究*
试析“学分银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学分银行—信息化时代学习体系变化的要求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ERP系统在成人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